查看原文
其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4论今日中国治道仍属明觉制度之范围2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12-23

4.2史职之存留:设官方机构以修史,行专业独立监察,严分史与官,即严分监察与为治也。西方三权分立制衡乃典型之官史不分监察与为治不分也。


 前文言史(严格曰乃史本节以下同此不复一一说明)之有无乃大明制度与无明制度之根本分判。史之功能在独立于整个四职为治系统之外从旁记录其当下为治实践并加以监察也。


王乃皇极、为治之大中,故史官之设首在于天子之史也,记录监督天子之史官设置特为发达。周礼春官大史小史保章氏冯相氏內史外史皆天子之史也,地官师氏保氏亦天子之史。记录天子之言行乃史官最初之功能,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也。天子言行录自汉之清皆称为起居注周穆天子传乃今所见最早之起居注也以唐宋之记注最为详备,为修史的重要依据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元明以后,制度虽存,而记载渐趋简单,价值大不如前。魏晋以后设官专修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修史之官)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隋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郞与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参阅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通典.职官三》﹑《续通典.职官》等。天子无权过问。至唐太宗始开过问更改之恶例。唐初设史馆于禁中为修史专门机构宋则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玉牒所无所不有,其中起居院掌记录,实录院国史院掌撰述,日历所界于二者之间会要所玉牒所掌各部门提供之档案;有分工过繁之讥清于翰林院下置起居注馆、国史馆,修起居注实录、史、志臻于完善


监察方面分谏官与御史两系统,前者为谏院,后者为御史台;前者纠察天子,后者纠弹百官。两者职责有严格界限谏官不得纠弹大臣御史亦不得向天子言事。舜帝置纳言周礼置保氏为谏官之权舆,秦立谏大夫则专职谏官之始也汉魏两晋承之,谏官有谏议大夫、散骑等。至唐谏官大备,隶属门下省者有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隶属中书省者有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两省中谏官形成集体,已有谏院之称,与御史台相对。宋代谏官御史两系统始相混,御史得兼事职,谏官亦兼言职,谏官规谏天子之职能愈来愈弱。元废门下省,谏议、司谏、正言亦随之俱废,已无专职谏官御史却承宋制,得兼谏职。明代亦无专职谏官,由给事中与各道御史兼任谏职,流俗称给谏。清代言谏之官建置大体如明代,至此谏官之制近于消亡矣。 


周礼御史凡数从政者总督一切官为后世御史系统之祖。秦于中央设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天下文书监察一切官吏于地方派监御史常驻郡县,监察郡内事物。汉承秦制而更严密。御史系统至唐亦大备于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分立,台院纠察朝官察院纠察地方,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相互牵制配合,形成完善严密之中央监察机制。于地方唐初全国分十道后增为十五道,每道设监察御史一(先后称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诸道御史统归察院领导。如上文已言,宋时两系统始互混杂,元代起御史系统独大,遂将谏官系统吞并!


两系统由唐以上之相互独立到宋之相混再到元明清之由御史系统吞并谏官系统,反映出史官制度变坏之一面。史之设最初乃王返照功能之外化用以监察王自身也,世愈降监察愈下移,阴阳平衡愈失。天子大位当乾卦纯阳,刚之极也!故内需用九卑顺谦退之志外需言官耿直极谏之士以抑之平衡之也。上古天子之史位高权重,御史位卑权轻,上下阴阳平衡,此上古所以治也。世愈降,监察愈下移,天子之强阳无以抑之,是在上阳亢也;臣之位本卑顺,愈增纠弹以抑之,则阴愈阴,是在下阴亢也;阴阳两亢,此后世所以愈乱也。


无论如何变迁中国监察制度始终未失其单线垂直之最大特征中央至地方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领导之独立体系监察与为治分离,监察机构与为治机构分离,监察官(史)与为治官(官)分离。监察官无为治之责不预为治之事不接受任何一级为治系统之指令,行使监察权不受其干预。各级监察机构上下一体独立于为治系统之外从而确保监察之公正高效也。


满清禅位以来为前朝修史之传统仍可延续。民国三年,民国政府设清史馆,以大总统名义聘赵尔巽为总裁,主持清史之纂修。任事诸人经十五年艰辛于战乱不断中仓促完成五百三十六卷之清史稿,虽非定本,规模已具,足堪为后来修正之依凭。新中国方面中宣部于西元一九六五年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事因文革未果;至西元二零零二年,复由中央十四部门联合成立清史纂修委员会,清史之修纂正式启动;历经年时,闻今日将出版矣。然文以白话,体用新创,欲入正史之列不可得也!故清史之成仍有待于来哲。

窃以为清史稿既已撰就且堪为正史定本之权舆,有何必要推开另起炉灶乎!甚矣今人之自不量力也!今日学术界已深度夷化斯文扫地,哪堪纂修清史之大任?故此事不急,六十年后中学彻底复兴,斯时国家复立清史馆,以清史稿为底本(台湾两修清史即皆以清史稿为底本颇可取也),参以今白话清史、台湾清史(乃西元一九六一年出版以一年时间仓促据清史稿改补而成)台湾新清史(自西元一九九零年起由民国国史馆于清史稿校注一书之基础上对清史稿再加整修近期将完),从容补正,清史可得其定本矣。


史之记录功能存留于今日除以上纂修前代国史之机构外记录当下生活者则有党史办、国史办、史志办、省志办、县志办等,此于吾人虽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以为天经地义,然在西方则未闻也!西方或有此种记录当下生活之事如年鉴之类,然并无专门官方机构以主之年鉴之出版编撰者可为社会团体、出版社、报社、新闻通讯社、研究机构,亦可为政府部门或私人


满清禅位后华夏之独立监察传统亦能延续,在民国有北京政府之肃政厅与南京政府及台湾之监察院,终民国一朝,基于中国传统之独立监察制度与源自西方之议会兼职监察制度一直互相竞争。北京政府时期,独立监察制度与议会监察制度(包括整个议会制度)势不两立、非此即彼:大部分时间是后者压倒否定前者;仅于袁世凯专权时期有两年余乃有作为独立监察机关之肃政厅而无国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独立监察制度与议会制度则非势不两立:训政时期,两者并行不悖各司其职,监察权归于监察院,议会则专注于立法事务;西一九四六年制定之《中华民国宪法》则最终冶中西两种监察制度于一炉,监察院兼具美式参议院之特性,不复为专业监察机关。按:中山先生五权于立法行政司法外加监察考试二权,确有所见;若济以教化祭祀一权则益圆满矣。在当朝,则有纪检委与监察委之制!纪检委之前身乃一九二七年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成立之监察委员会,后屡经更名为审查委员会、党务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等,中共监察委员会于一九六九至一九七七间被取消。监察委之前身最初系一九四九年成立之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五四年改为国务院监察部,五九年撤销监察部,八六年监察部恢复,九三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实行一套机构两项职能之体制。二零一八年监察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将监察部及国家预防腐败局并入新组建之国家监察委员会监察委仍与纪检委合署办公。堪注意者,取消监察机关之时段大致与全盘反传统之文革重合也。

 

新设之监察委与前之监察机关有重大不同:其一、以前之监察机关为各级政府之下属机关,受各级政府领导。今之监察委乃独立机关,与政府法院检察院并列,独立行使监察权,不接受行政乃至司法检查机关之指令,亦不受其干预。监察法第四条 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监察系统从此成为单线垂直系统监察法第十条 国家监察委员会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领导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从而恢复传统监察制度之最要特征。其二、前之监察限于狭义政府,范围殊狭;今之监察则实现为治人员全覆盖监察法第十五条(一)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后者亦传统监察制度之重要特征也。故监察委之设,乃当朝制度向传统回归之重大举措!


前文已言,西方制度无专门监察机构,监察职能由行政立法司法机关附带为之。可曰有无独立监察机构乃中西制度之甚要分别也;由此,当朝制度在传统一边。今之监察委纪检委略当古之御史系统,承元明清谏官为御史吞并之后,宜乎此也。谏官之复兴,只得俟诸将来。


综上,当朝制度中史职尚存也。

附及:审计原在史职内在民国之监察院仍如此也今划出且依附各级行政失去垂直独立性是可改进处也宪法: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



众筹助印及征订启事(孟晓路《形上学方法》)

四学书院微店入口(孟师著作流通)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制度形上学导论 序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大纲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1总纲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明觉之制度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一心无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天下无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夷夏说与民族说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整体观:天下为制度始点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一心分为心王一心数多;天下封建,王一,诸侯多,王国一,侯国多。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3心王心数为总别主伴关系,王国与侯国亦为总别主伴关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3王与诸侯天下与万国王国与诸侯国之关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4 中国不迁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5国有四职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6四分成量,四职成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7证自证与自证互证,史王回环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9婚制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0史亦兼为智所证性所契名外迹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1申论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2学校制度之形上基础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4一心法界刹那刹那生住异灭周而复始;天下亦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5破对于夏治之厚诬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3.3凡夫心王失其对于心数之主宰,沦为诸心数之一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3.7论西制官史以及民史民君之相混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3.8论西方无信史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3.9西狄之教乃人为之教,本性即欲与天然组织结构争夺子民,故家国皆因此而削减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3.10证自证与自证隐没,见相混杂,见分隐没于相分;故婚制行绝对一夫一妻制,不复有差等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3.11破西制之神话


白鹿洞书院讲道统
新時代國學範式之建立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全集)
形上学方法(全集)
佛教真面目讲记(全集)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全集)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全集)

童庵先生简介

孟晓路,字庆福,号童庵,当代中学大家。1970年生,河北献县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给自己的定位是体制内民间学者,长期致力于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中国原本教育学术体制,首创经史子器四学范式并提出四学书院理念。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佛教、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寒山诗提纲注解》《七大缘起论》《形上学方法》《佛学与西学》《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天下制度形上原理》《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大学中庸提纲并注》《太极图说研究》《弟子规出处注》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