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4 中国不迁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12-23
2.4 中国不迁
一心中心王永居中为心王心数永处边为心数,不随时间迁流而改易。天下亦然,地中建王国,四边之地为侯国。王国永于地中为王国,天子永居地中治天下,余边地永为侯国,亦不随时间而改易也。

心王为主心数为伴,体现于曼荼罗即心王居中而心数居边虽关系之亲疏重重围绕之形式也。相应于天下制度,王国居中央,故王国即谓之中国;侯国居四边,亦随关系之亲疏重重围绕也,此即五服九畿以王畿为中心之同心圆结构也。按五服,侯甸绥要荒也;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蕃也。愈外,与王畿之关系愈疏,所承担之义务愈少也。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 管子度地第五十七:“天子有万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天子中而处。”地中乃世界大地南北东西之正中,所谓寒暑平匀四时分明风雨会合人心物阜民稠之处也,即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东经113度09分113.15度,北纬34度23分34.40度)是也。

白虎通:“王者必即土中者何?所以均教道,平往来,使善易以闻,为恶易以闻,明当惧慎,损于善恶。《尚书》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圣人承天而制作。尚书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以下乃陈立疏证之文。御览引要义云: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总天地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也。”又引谯周法训云:“王者居中国何也?顺天之和,而四方之统也。”书康诰云:“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本疏引郑注云:“此时未作新邑,基谋歧阳之城,处五岳之外,周公为其于政不均,故东行于洛邑,四方民闻之,同心来会,乐即功成,效其力焉。”史记周本纪云:“成王在丰,使视洛邑,周公复卜申视,卒营成,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吕览长利篇:“南宫适曰君独不闻成王定成周(按成周即洛邑也)之说乎?其词曰惟予一人,营居于成周,惟予一人有善易得而见焉,有不善易得而诛焉。”汉书娄敬传:“敬曰成王乃营成周,都洛。以为此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親书属远篇:“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轮将繇使,其远着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而为都,轮将繇使,其远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轮将者不苦其劳,繇使者不伤其费,士民皆有欢乐其土,此天下所以能长久也。”皆均教道,平往来之义也。以上陈立白虎通疏证文。

绝对之总无中无边遍在中边,相对之总必居中也。地中二义:一方位之中,此为世界大地之中央,二气序之中,此为不寒不暑风雨合宜之处也。地中处中和之气序所养成之民性自为不偏于仁亦不偏于义礼知而全具诸德之中性。吾人以为,在地中依据其处最中正之方位及最中和之气序以中性之民为对象所建立之人文政教,天然自合中道,自具总性,即有最大之普世性也。王畿之政教乃天下政教之典范,即标准版本;当便于各种天然人文条件之国仿行,故当具最大之总性及普世性;此王畿必处地中之根本理据也。故中国具四义:中央之国也,中气之国也,中性之国,中道之国也。相对之总即是中,故王国之相对总义即四中义也。依此则王国在地中,王国即中国,唯一而不迁,无疑义矣。

心王永居中为心王,不会变为心数;中央王国亦永为王国,不会变为诸侯国。地中乃世界大地绝对之中(按若以高铁连通亚欧非美澳,郑州仍为此世界铁路大网之当然总枢纽也),不随时间而改易,故王之所都王国之所在亦不随时间而改易也。以上不止于周礼之制度规定,事实亦如此也。自有史以来,一代代天子即于地中或其附近定都建国也。春秋命厉序:“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淡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姓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人皇九头,提羽盖,乘云车,出阳谷。”“遂人,居嵩高之室。”按熊耳山在今豫西栾川县,县在东经111度11分至112度01分北纬33度39分至34度11分间;龙门山在洛阳,洛阳在东经112度16分至112度37分北纬34度32分至34度45分间,洛阳即周都洛邑也。谷口即阳谷,即今山东阳谷县,县在东经115度39分至116度06分北纬35度55分至36度19分间。嵩高即嵩岳也,有三峰,中曰峻极,东太室,西少室,三峰多石室。嵩岳即在地中阳城境内也。又按:在34度纬线附近经度差一度地面距离差约95公里,维度差一度地面距离差111公里。帝王世纪载:宓牺氏为天子都陈;神农氏亦都陈;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高阳氏始都穷桑,后徙商丘;帝喾高辛氏都亳;尧都平阳。水经洧水注:“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后徙商丘;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居轩辕之丘,于山海经云此地穷桑之际西射之南是也。”左传哀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注:“唐虞夏,同都冀州。”淮南地形训:“正中冀州曰中土。”又:禹都颍川阳城,即真地中也;盘庚自奄(今曲阜)迁殷(今安阳小屯村),自此不复迁。周都洛邑。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隋唐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宋都开封,元明清北京。左传:陈,太昊之墟也;今河南柘(音浙)城胡襄镇(经115.44纬34.17 )。曲阜(经116.98纬35.59);穷桑或即曲阜或在鲁北(曲阜在鲁东南)要亦相距不甚远也。商丘(经115.65纬34.44)。亳有三处南亳北亳在商丘,西亳在今偃师(经112.7纬34.73)。平阳在今山西临汾(经111.3纬36.04)。安阳小屯(经114.33纬36.13)。丰镐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经108.93 纬 34.17 )。咸阳(经108.70 纬34.33)。开封(经114.35纬34.79)。北京(经116°23′17〃北纬:39°54′27〃)。五岳:东岳泰山经117°6′纬36°16′;西岳华山经109°57′—110°05′纬34°25′—34°00′之间;北岳恒山经113°41′纬39°42′;中岳嵩山经112°56′07″至113°11′32纬 34°23′31″至34°35′53″之间;南岳衡山经112°33′~112°47′纬27°2′~27°26′之间。(按:古北岳在今河北涞源阜平唐县三县交界处之大茂山经114° 29' 43.36"纬39° 02' 16.19" ,史书明确记载,恒山在曲阳县西北,主峰大茂山。曲阳县北岳庙乃历代帝王遥祭北岳恒山之所。今北岳在山西茂源,清顺治时始改。改之理由乃由于北京在北岳北,京都已不在五岳之内,然改后北京仍在新北岳之北,故殊无谓也。秦之咸阳汉唐之长安在华之西,魏都平城亦在恒山之北,南宋都杭州,明初都南京,泰山并在都城西,皆未见改岳。故改都不改岳,古之制也。当认定都处不中,应迁都以就地中如周人所为,或如唐人建副都以补救,而非强改岳祀以就都城也。北岳恒山之在冀也至少已有四千年。虞书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岳,周礼并州其山镇曰恒,尔雅恒山为北岳,注并指为上曲阳。在山西浑源无任何经传正史之依据,仅有地方志之片语以资耸动视听。一朝由部分人出于地方主义之私心强行改往今所,真桀谬莫甚之事也。故理当改回在冀之原处。)

总结以上,知自地皇乃至羲皇以来至于周之无数岁月中,天子所都或在地中或在距其甚近之处,最远之曲阜亦不过距四百公里,皆在五岳之内。司马迁先生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四岳各如其方。”五岳制度之形成即直接从王都都地中之制而来,五岳皆由国都之位置而定;以王都所在之嵩山为中岳,以东西南北各千里左右之泰华衡恒为四岳;天子居中岳下统万国,四岳各设诸侯之长统一方之诸侯;故五岳为支撑天下之五大柱。四岳之名始见于尧典,知五岳之制于彼时已然确立,此后之数千年中,改都不改岳。故五岳之无始久远及数千年不改,亦反证王都常在嵩岳地中及附近也。故以五岳为坐标,可以确定中国之位置,即言天子之都城当在中岳之下五岳之内,天子之所治当以五岳为核心区域也。三代以后京都常在五岳外,此所以后世不及三代也。写及此,令人叹惋不已!

天下自古即非一姓之天下,故中国不改更,天子如流水。诸侯匹夫之受命兴起,皆莅中国即天子位而王天下也。孟子离娄下:“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後圣,其揆一也。(赵歧注:得志行政於中国,盖谓王也。)”万章上:“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舜,东夷之匹夫也;文王,西夷之诸侯也;及受天命有天下,皆之中国践天子位行王天下之大业也。后世所谓逐鹿中原,入主中原,亦皆谓此也。

心王永为心王,变不成心数;中国永为中国,变不成侯国;心数永为心数,变不成心王;侯国永为侯国,亦变不成王国。以礼治为宗旨之天下制度,天命即在万国之君间转移。然新得天命之君,并非就地将自己之候国提为王国,并以此新王国为新中心新建全新之五服九畿之同心圆结构;而是带领自之官史等之中国就天子位,并新立少量封国,服国维持原状,原有之五服九畿之同心圆结构基本不变。若是前者,在形上学则相当于心数变为心王,心王变为心数矣。然实际之事实是,心王永为心王,变不成心数;心数永为心数,亦变不成心王!相应之天下制度事实亦是:中国永为中国,变不成侯国;侯国永为侯国,亦变不成王国。新受命之君,并非就地将自己之候国提为王国,并以此新王国为新中心新建全新之天下体系;而是之中国就天子位,原有天下体系结构基本不变。

心数永为心数,变不成心王!侯国永为侯国,亦变不成王国。故凡在中国之外另立之新中心以及新世界秩序,当一概视为僭越,不具合法性。如某心数暂夺心王之权,并非此心数即成新心王矣;心数永为心数故,总别之性不可变故!此心数虽暂为主,亦只为一暂夺王权之心数而已,不因此即变为心王也!在制度亦然:某边国如英美等虽暂得主宰世界之权利,然英也,美也,并非即是新王国也,边国永为边国故,边国甚偏之方位天地条件及由此所生出之人性政教只为别性即具强烈之地方性偏狭性,方位天地条件不可变,人性政教亦不因其暂时主宰世界即具总性即天下性普世性也,故美国所谓普世价值,只是彻头彻尾之伪普世价值而已。故,此边国虽暂为主,亦只为一暂僭越王权之边国而已!其自立之新秩序,只是以天下奉一国而已!所谓帝国主义国家以及殖民体系全球化体系,其实质如此!故与华夏及天下体系不相侔也。

中国不迁,得天命者当莅中国王天下,斯义极为重大!其一此表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华夏乃真正之天下性文明。虽在荒极之蛮夷若行仁义得人心受天命,只要其之中国皈依圣王大统用夏变夷(按中国不迁新王之中国践天子位以及改正朔文质不改政教常经新王加入圣王大统皆天下易姓之制度安排见下文),则其践大位王天下,即具完全之合法性。此义乃夷夏观之极谈,非今日民族主义种族主义陋见所可梦见矣!其二、中国不迁之意义,乃一方面为保障文明不失去其天下性,另一方面亦是为保障文明之永久延续。故中国不迁,是为保障政教能永久保持其天下性,亦是为保障此唯一天下性之政教能永久延续。皆只有在中国方得达故。其三、故看一个世界性政权是否具合法性,当一看其是否在中国,如上所说;二看其是否皈依圣王大统;两条缺一不可。故一个中国政权用夷变夏,其合法性不全;一个边国政权即使全面真诚皈依圣王大统用夏变夷,其合法性亦不全。二者皆不得称王国也。只有以上二条兼具,其合法性乃全,得称王国矣!依此判别,则北魏拓跋氏迁都中原全盘汉化两条全具,故具完全之合法性;元清迁都中原一边汉化一边又试图保持其夷狄身份,具一条半,合法性不全;上文之英美二条全不具,真彻头彻尾之僭越夷狄也!

按:元经薛氏传卷九经后魏孝文帝太和四年春正月:“文中子曰……又曰太和之政近雅矣(薛传:都洛阳,得中国也。建明堂,修制度,兴文物,得先王之道也)。……又曰:“修元经以断南北之疑(薛传:元经者,所以尊中国也。中国无主,故正统在东晋。及来中国有主,则正统归于后魏后周)。董常问曰:元经之帝魏何也?子曰:乱离瘼矣,吾谁适归?天地有奉,生民有庇;且居先王之国(薛传:洛邑),受先王之道(薛传:建明堂,修典礼)。予先王之民矣,谓之何哉?。”故此条之义理全得文中子印证矣!

众筹助印及征订启事(孟晓路《形上学方法》)

各位道友,四学书院办事处的微信号暂时出现异常,请见谅,如一时无法添加,可搜索微信号"tangjeanie"添加备用号,谢谢支持。
四学书院微店入口(孟师著作流通)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制度形上学导论 序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大纲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1总纲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明觉之制度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一心无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天下无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夷夏说与民族说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整体观:天下为制度始点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一心分为心王一心数多;天下封建,王一,诸侯多,王国一,侯国多。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3心王心数为总别主伴关系,王国与侯国亦为总别主伴关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3王与诸侯天下与万国王国与诸侯国之关系


白鹿洞书院讲道统
新時代國學範式之建立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全集)
形上学方法(全集)
佛教真面目讲记(全集)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全集)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全集)

孟晓路简介:
孟晓路,字庆弗,号童庵,当代中学大家。1970年生,河北献县人。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迄今一直在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佛教、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寒山诗提纲注解》、《七大缘起论》(2008年出版)、《佛学与西学》(2009)、《形上学方法》、《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2013年)、《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2014年)、《西学之中学渊源》(2013-2014年)、《佛教真面目讲记》(2012-2014)、《论周官》、《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019-2020年)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