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DECO家居廊

其他

艺中人|钱利淮:不想去上班,花13年成为非遗传承人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钱利淮,但去过乌镇景区游玩的人一定会对那幅挂于外墙写有“乌镇”二字的竹编圆匾留有印象,这个标志性的乌镇景观装置正是出自他之手。2010年大学毕业至今,钱利淮从没上过班,他说自己很幸运,能一直细细打磨心中的“竹编之梦”。钱利淮出生于乌镇竹编世家,不同于传统竹编,他的作品生命力十足,结合了东方意境与西方审美,力图让竹编成为一种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正是对竹编“盲目而笃定”的探索,让他在而立之年就成为了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宝格丽SERPENTI系列75周年传世蜕变》珍藏艺术展的合作艺术家。竹编对于现在的钱利淮来说,比童年更深的一层,不仅仅是回家,更是一场充满未知的远行。《DECO艺中人》,一档从“艺术与技艺”角度挖掘意中人的节目,在喧嚣的时代,他/她们的身上却有着某种近乎奢侈的确定性,内核稳定而强大,创作自由而有秩序感。人与作品,皆一见倾心。钱利淮,竹编艺术家,乌镇竹编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数字文化贸易联合实验室的共建艺术家。他出生于乌镇竹编世家,为传统的竹编工艺注入了当代的设计审美和创新的编织技艺,其竹编作品被观复博物馆和浙江省市级非遗馆收藏,他也是2023「设计上海」之“融·编织设计展”的学术顾问。近年来钱利淮通过成功将竹编作品融入到多元的艺术、商业跨界合作中,让竹编艺术得到了更多破圈的关注度。“竹子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充满了生命感。当我们砍下竹子把它做成一件艺术装置的时候,应该也给人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力量感。”乌镇陈庄村,是钱利淮的出生地,也是目前他工作室所在地。曾以竹编技艺闻名的乌镇是钱利淮的故乡。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整个乌镇的村子都是以竹编为生,默契地沿袭着「一村一品」的生产机制。钱利淮出生的陈庄村,就是专门制作用于晒蜜饯等食材的圆竹匾这类竹编用品的。在中国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中,竹制品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劳作之中,是最常见的物件材料之一。钱利淮与父亲各有分工,两人一起工作时虽然交流不多,但彼此都能很快明白对方的意思,俨然是一对默契的搭档。出生在一个竹编世家,钱利淮从小对竹编有着耳濡目染的浸染,所有的生活场景都是和竹编连在一起的:家里大人们各司其职地完成着竹制品的各道工序——爷爷刨竹子、爸爸编制匾底、奶奶编制竹沿边、妈妈组装在一起……这一幕幕组成了一个家庭流水线小作坊,至今是他童年最鲜活的视觉印记。以前乌镇的南栅有个竹产品交易市场,钱利淮依然记得爷爷外出砍回一根竹子回家,做成竹制品后拿到集市上去卖,得了钱又能买些其他的生活用品回家。“父母辈时,除了木结构的房屋,里面所有的家具都是竹子做的,整个乌镇各个村出品的竹编产品,可以拼起一个家的整套家具。”随着工业发展的滚滚浪潮,带来了大量的塑料生活用品,冲散了传统手工业村落式的生产模式,也打破了传统「一村一品」的生产保护机制,竹编开始离钱利淮和他家人的生活渐行渐远。乌镇工作室的展厅里,有序地摆放着钱利淮创作的竹编平面作品,例如《礼物》系列、《田野》系列和展现传统住宅精致美好的屋檐的《玉檐》系列。长大后的钱利淮离开故土,喜欢环保设计、喜欢动手的他大学选择了工业设计,却在西方语境下的设计体系学习里陷入了迷惘。大一的时候,钱利淮读到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的著作《工艺文化》,这本书对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定位、类型划分和价值等做了系统的理论化梳理,突然让他豁然开朗,对于刻在记忆深处的竹编技艺有了新的理解和发现。“现在很多人看到精巧的竹编作品,都以为是日本的,但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很早之前中国乡间就有的。”大学期间,钱利淮原本打算去日本看看那边的竹编作品,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去成,最后终于等到了一场日本竹编来中国的展览。“看完以后,我感觉我也能做,而且说不定还能做得更好!”这是钱利淮看完展后的念头,如冥冥之中的情感牵绊,他决定拾起儿时再熟悉不过的传统手工艺——竹编。正在制作中的一幅以六角编为主的竹编平面作品。在原色竹编的基础上,经过染色的红、绿色竹条穿插其中,为整副作品增添了不少活力与层次。选择“竹编”这条路,在钱利淮看来注定是“盲目而笃定”的。“盲目”是因为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开过两年网店卖竹编制品、去东阳拜师学传统竹编技艺、开设竹编DIY线下课程……在这条路上不断尝试、总结、再出发。
5月29日 上午 9:30
其他

从500m²大house搬进37m²老破小,一家四口的“多巴胺”满屋

从松江500m²的大house,搬到静安37m²的小学区房,居住面积劲省90%,一家四口却都翘首以盼。屋主张大爷和张大娘说:“小点好啊,低头不见抬头见,一家四口想躲都没地方躲。”老大说:“小点好啊,一家人一起就很好,再小一点更好!”总之,没有什么会比生活更重要,学区房又怎样,只要是家就不能“将就将就”。没有客厅的老破小,变身敞亮明媚的多巴胺小屋。这个藏身上海新式里弄的彩色房子,让学区房一洗“过渡性住宅”的刻板印象。“不落地”的床,七巧板式的屋顶,被阳光宠爱的阅读角,大到可以打滚的亲子空间,这是一个比树屋都要好玩的家。色彩单调、亲子互动&居住空间划分、成长型家庭的成长态需求,当代小户型学区房的3个难题,也在这个小空间里完美解决了。(标答就藏在文末Tips里哦~)一个热爱生活的二胎家庭。女主人唐姗姗(自称“张大娘”)是外企打工人,一边当着职场奋斗的工作狂,一边还不忘呵护生活里仪式感,给平淡生活里加点糖,兴趣爱好是带娃玩。男主人张维(自称“张大爷”)是家庭财务策划师,二胎出生后就启动了超级奶爸模式,把办公室搬回了家,变成了可以兼顾带娃的自由职业。宅家久了对家居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折腾装修、摆弄花草、精进厨艺。毕业于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Stefny,从2019年起以独立设计师身份工作,主要涉及家居、景观、艺术领域。今年,她在上海正式成立STORIES
1月4日 上午 9:30
其他

重磅!第六届 ELLE DECORATION中国室内建筑设计大奖名单揭晓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有人用竹子、空气、代码编织出对2024的期待……与自己“坦诚相见”,这样的空间才是精神解药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有人用竹子、空气、代码编织出对2024的期待……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与自己“坦诚相见”,这样的空间才是精神解药火出圈的多巴胺配色,原来是他玩剩下的!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与自己“坦诚相见”,这样的空间才是精神解药

繁忙的生活节奏下,时常陷入“精神内耗”的当代人开始自主探寻放松身心的方式,去寺庙上香、颂钵音疗、冥想疗愈等缓解焦虑“大法”也应运走红。今年DECO编辑部参加不少活动时,在正式开始前也总要来点冥想放空,好像在这个时代,打开精神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交场上必备的一环。在海外,其实冥想早已成为一项主流的生活方式。千亿富豪、著名明星,包括最近下岗又上岗的OpenAI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2024年PANTONE年度色揭晓:柔和桃

每年12月,国际色彩权威PANTONE都会官宣下一年的主题色。被誉为行业内一年一度“吊胃口”事件。今年,他们早早在官网上秀出2024年度代表色的倒计时页面,从时尚、设计到生活方式领域的人都时刻关注,等着颜色结果公布。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火出圈的多巴胺配色,原来是他玩剩下的!

2023年7月和11月,《马蒂斯的马蒂斯》连续登陆北京、上海的UCCA,这位野兽派大师的个展迅速在国内掀起一场色彩浪潮。当我们走进展馆去欣赏他的作品时,那些高饱和度的明艳色彩相互碰撞,如糖果一般带给我们冲击感和幸福感。细细品来,这不就是今年早些时候红极一时的多巴胺配色吗?原来我们争相追捧的潮流,是这位色彩大师早在一个世纪前就“玩儿剩下的”!其实何止色彩,马蒂斯的线条、剪纸,诸多设计元素至今仍是“时髦”的代名词,各种平面设计、工业设计都从中汲取灵感。今天DECO就和你一起走近马蒂斯,感受他带给我们的极致快乐。(我们也为读者准备了福利,参与文末互动,能有机会赢取展览入场门票。)“马蒂斯的马蒂斯”展览现场,UCCA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艺中人 | 吴观真:8000年古老工艺的新玩法,不确定性才迷人

用大漆作画的一定会被称之为漆艺家吗?一个艺术家的“东方性”源自哪里?大漆的语言边界在哪里?不想被材料限制,也不想限制材料,吴观真,一个以漆为介的艺术家,舍弃了传统大漆的形式,转而去寻找大漆更具突破性和源头性的表现,在苎麻上层叠他眼中心中的自然、故乡和记忆。他的作品中所具有的东方特质,也让他成为了《走进香奈儿》展览项目的合作艺术家。回到大漆的源头,抵达记忆的深处,这是吴观真以为的,漆的自由,人的自由。《DECO艺中人》,一档从“艺术与技艺”角度挖掘意中人的栏目,在喧嚣的时代,他/她们的身上却有着某种近乎奢侈的确定性,内核稳定而强大,创作自由而又有秩序感。人与作品,皆一见倾心。1984年出生于福建南平市,现居厦门和上海,作品被多所美术馆收藏,同时也是《走进香奈儿》展览艺术项目的合作艺术家。吴观真将来自于自然的大漆和可透性苎麻契合于一体,呈现出灵动而飘逸的气质。不拘泥于传统大漆的程式化表现,而将大漆作为材料载体,去表现看不见的心灵世界。吴观真在上海的工作室位于太原路上一个老社区里,道路两旁是梧桐树荫,社区内居民爱惜种植的蓝雪花初秋盛放,近闹市,却异常安静,推窗一片绿,光线极佳。房屋并没有重新装修,只用中古家具来装点。三年前,吴观真就有在上海做工作室的念头,直至最近才得以实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闽北人,吴观真不喝咖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离不了茶,在工作室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不是在喝茶,就是在画画。午后阳光从阳台洒入,照在画布上,隐藏在画布中的许多记忆与自然的密语,以光影的形式重现。以漆作画的艺术家不算少,吴观真对这个材料的理解却另辟蹊径。工作室的一侧悬挂着作品《那水——21.02.01》,材料选用天然大漆和苎麻,自然永远是吴观真不竭的创作题材。大漆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有的装饰风格和工艺特点,譬如蛋壳漆、菠萝漆等,这些大漆工艺的风格和特点深入人心,也成为许多艺术家表达的重心,吴观真却放弃大漆的这部分,转而将大漆作为一种纯粹的绘画材料来使用。在他看来,装饰风格和工艺特点是大漆的宝藏也是枷锁,大漆的源头是自由清晰的,不该有任何的历史负担。掌握大漆,理解大漆,而后让这个材料为我所有,才是漆的自由,也是人的自由。他自小生活在有大漆的环境中,对漆再熟悉不过,以前的人们对大漆的想象力很丰沛,大漆的用途很广泛,他们用它来涂抹家具、装饰房梁、制作寿材,甚至治病,从生到死,闽北人的一生和大漆紧密关联。于是,大漆成为深深烙印在他脑中的事物。吴观真自幼见过漆的流动感、凝滞感、透明感,与矿石颜料的融合,以及大漆随时间变化的色泽,在他看来,大漆有一种与时间和解的从容气质,天然蕴含东方人的生活哲学和美学。正式因为看到这一点,吴观真才将大漆作为自己的创作媒介。一开始他只是用大漆作画,就像使用普通油彩或丙烯那样,不过他很快发现,大漆这个材质太不一样了,一则大漆的干燥原理和其他材料不一样,二则大漆的材料附着性也不一样,因而载体非常重要,他必须寻找到一种能够和大漆完美契合的画布。经过多年实验,吴观真选择了重庆的手织苎麻布,画布所需的尺寸要比织机宽幅大得多,为此他又特意和供应商一起改造了织机,以便织出合适的粗麻布,之后钉上画框。在粗麻布之前,他还尝试过绢布、纸张、亚克力、玻璃、金属网,这些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被舍弃了:绢布和纸张易裂,亚克力和玻璃的工业感与大漆并不相融,而金属网的通透度达不到吴观真的要求,最后是最普通的苎麻布,以其柔韧、天然和质朴,完美地契合了吴观真的要求。大漆覆盖在粗麻上,大漆轻轻包裹每一个麻结,矿物颜料在不同角度折射出细腻闪光。在光线下,画布上的画面和光影合二为一,影影绰绰,似曾相识,这才是吴观真作品的正确观赏方式,也是他的追求。“大漆应该是通透的。”吴观真出生闽北,闽北有山有水,人和自然零距离,日常生活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他从小林间和溪边行走,美好的乡村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和回忆,也塑造了他之后对许多事物的看法。他到京都,见到日本古典生活的一面,回想自己的童年,自己也曾有极富细节和诗意的生活,譬如整洁的庭院、繁缛的日常仪式,以及对美的感受力。他举例子:闽北人家喜爱种植花草,一块破瓦也要拿来种花种草,日子久了,瓦上遍布青苔,那不就是侘寂之美嘛。传统中悠远和隽永,在现代化中逐渐消失,生活中幽微的感性也被切割成了片段,但那些东西永远存储在记忆之中,是这份记忆塑造了一个人。“我为什么是我”,吴观真问。他带着这个问题向内去寻找,一旦确定了内寻的方向,就开始了对记忆中故土的重访。他有一个系列,名为“那山那水”,这个“那”字所代表的就是记忆的不确定性,大漆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正好契合了这种不确定性,变成最好的抒写材质。闽北生活的重心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而自然是流动的整体,吴观真想要在作品中展现出这部分。《那水——23.5.1》材料:天然大漆、苎麻、银箔、木屑,用大漆来表现更多色彩和质地,也是吴观真不断尝试的方向。图中搭配Butterfly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年轻人在景德镇“烘焙”100+植物,以玩泥巴疗愈生活

秋意渐浓,植物们开始悄悄落叶,纷纷回归泥土的怀抱,泥土与植物的牵连在这个季节愈发浓厚。90后年轻人们也在自然轮转中找到了新的疗愈方式,他们转型玩泥巴、做陶艺,不再追求老师傅手中光洁无暇的大罐,反而用巴掌大的,高颜值的小盆,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植物“盆友”们。ciireals主理人周越用泥土给植物捏了一堆好玩的“家”,这些奇奇怪怪,“口感酥脆”的陶盆,让大家买回去甚至舍不得种植。DECO此前去景德镇解锁了他的工作室,一起探寻他是如何用泥土来治愈生活吧。走进三层的工作室,整个空间被一层层排架区隔开,上面摆满了可可爱爱的陶盆。留着小胡子的周越,穿着泥点飞溅的围兜兴奋地给我们讲起了他的陶盆。他打趣说自己是个“甜品烘焙师”,喜欢用“新鲜出窑”,“口感丰富”来形容自己的手工花盆。在他看来,做泥料和制作甜品的过程一样,有制作、有烘烤,于是工作室空间以此为灵感,他将2000平的大平层空间内分隔出多个区域,一多半的空间给了生产和仓储,剩下近400平的空间里以轻松和易获取为原则,尽可能呈现开放式布局。沿着排架往里走,由开敞的生产区来到了绿意盎然的材料区域,周越选择高低错落的木质收纳架打破工业生产的冰冷感,与多种植物共同为空间增添生机。他每天盘泥条、和泥团,就在中央那张3米的木作工作台,这是他平日的moodboard,上面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泥料。靠着白色砖墙的木质立架上,试片小样被码得整整齐齐,大大小小的陶盆里装着各式各样的植物。近来天气不错,从旧工作室搬来的日本大叶伞、黑峰秋海棠、龟背、兰花长势喜人,走近桌面,一块小小的花生碎“饼干”伸出黄铜小手抱着一只空气凤梨,他最近跟朋友去附近山里挖了一点蕨类,也种进了陶盆里。“既然是给植物做它们的家,自然要把主人们请回来,在网络上隔段时间看到喜欢的植物就买回来,收着收着就越来越多了。”周越指着立架笑道。说起他们第一款陶盆“鱼眼糖”的诞生,整个过程充满了偶然。周越之前来到景德镇玩,起初是想画点油画,就在思考油画颜料怎么跟陶瓷结合,手工搓了一堆陶瓷珠珠,本来打算作画放进颜料里的,做了一半便搁置了。疫情期间在家找创作素材,闲置了一两年的珠珠被他试着塞进盆器里面看看,才有了如今的“鱼眼糖”。像鱼眼一样的小“糖丸”看起来很好吃,五颜六色的,花盆有上有明显的龟裂,质感像酥脆的曲奇饼干,葫芦形状的盆身上有一道竖直的接缝,沿口粗糙得像“未完成”的模样,摸起来很有质感。并非陶艺专业出身的周越,脑子里总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不是非要绝对的光滑,也不是非要上釉,没有科班既定的条条框框,反而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门。他把自己生活中“好玩”的日常捏进了陶盆里,4月工作室里的兰花肆意生长,长长的气根盘绕着水苔,于是他就把盆外点缀了柠檬黄的小块,彷佛植物的气根从盆子里钻了出来。景德镇有很严重的梅雨季,连续一个多月阴雨绵绵,很多东西都会发霉,花盆在使用过程中本来就会产生痕迹,他突发奇想为何不直接体现出来?于是几个月后,麦色的花盆底部“长”出了看上去毛绒绒的墨绿色“霉菌”。除了小型陶盆,周越每年会给自己布置一份特殊的作业,作为游离于品牌之外的自由创作。去年做的一款带有彩色珠珠的黑色篮球,源自于他从小对于男性固有角色的探讨。男孩可以喜欢玩体育运动,也可以偏爱安静地画画,他希望创作一款作品鼓励拥有多元喜好的孩子们直面自己的喜好,减少不必要的自卑与恐惧。“也许还可以再试一下”,是周越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也正是他觉得泥巴“好玩”的地方。每一次的开窑就像拆盲盒一样,总有几个视觉好看的“尖子生”,给他意料之外的惊喜。泥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材料,想要最终做成流水端的标准产品,其实挺困难的。他坦言失败是挺常见的,烧制温度高了会裂开,颜色会变暗;泥料如果有些杂质,烧出来就会有黑点、流釉;不同颜色的泥料,甚至形状不同,在不同的温度下,也会呈现各异的模样,整个过程充满了未知。“试片”是烧窑过程中的一道工序流程,相当于正式做产品之前给小样做实验,一般师傅们随手捏一块泥料,沾点釉丢进窑子里烧,用行话来讲也叫“照子”。工作室的小伙伴常常会把市面上所有的泥料都买回来,混合配一遍,进行编号,用造型统一的形状放进窑子里烧。他们做了很多看起来不像泥料的试片,有铅笔造型、矩形小方块,还有包裹着孔隙材质像牛轧糖一般的条块。慢慢地,试片从一道平平无奇的工序,变成了一件正式的事情,这也成为了他们工作室最“好玩”的游戏环节。做试片就像是在不断积累他的灵感库。不知道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他就去做试片,如果泥料用久了觉得无聊,就往里掺一点新的看看,遇到烧出来还挺有趣的,找到对应的编号和烧制参数,再掺一点新的进去,尝试更精准的配方和颜色做下一轮实验。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消费时代,大家太想要新的、快的东西,然而对于陶瓷类产品的开发,最严谨的周期至少需要半年,甚至一到两年。“陶瓷产品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呈现比较成熟的、可售卖的状态,其实是一件有点疯的事情。”周越说道。“既然它本来就会裂,那我们就让它裂的更好看点吧!”周旋于瑕疵与完美之间,周越在捏泥的过程中见到了太多的生产意外,索性便开始尝试新的思路,顺应制作工艺的特点,尝试把“瑕疵”的痕迹合理化,用更巧妙的方式去挖掘材料。同时,他也在挑战陶土的极限,用薄如蝉翼的曲面让人们了解到陶瓷的更多可能性。周越一开始接触到烧窑流水线生产时,不明白为什么有些看着还不错的成品要扔掉,有时候为了追求百分百光洁无暇的完美,甚至会产生很多浪费,他们也开始反思可持续性。今年以来,他们工作室已经不再扔东西了,尝试将以前生产的瑕疵品打碎了回炉看看有没有新的可能。扔500g的泥料进去,将飞出来的边角料重新打碎循环使用,这款仿佛掺杂了樱花瓣的曲奇饼干,就是他们最新的烘焙实验。传统的陶艺思维都是越光滑,隐藏起来更好,反而他们喜欢保留模具生产留下的合缝线,粗糙的口沿的处理,不刻意追求光滑、上釉,顺应泥料的自然属性,保留一些“笨拙”的原始感,将工艺的限制转化为一种视觉与功能都成立的状态。周越曾经在深圳从事视觉创作的平面设计,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满足感,因此每年都会给自己放个假,来景德镇玩一玩手工泥料,玩着玩着就不想走了,疫情前干脆搬到这边成立了工作室。头两年刚来景德镇还经常去朋友工作室聊天喝茶,这两年他的生活几乎都在工作室度过,在他看来工作就是生活,可太好玩了。盘盘泥条、做做试片、做巨大铅笔,工作间隙给植物浇浇水,给陶盆们拍“证件照”,占据了周越社交媒体大部分的篇幅。面对各种多变的出窑情况,从一开始的沮丧到从容应对,甚至有些期待的心态,周越在整个过程中逐渐找到了一种松弛自然的生活节奏。他在做泥料陶土花盆、照顾植物中获得疗愈。同时,他又用可可爱爱的略带粗糙的、像曲奇饼干的花盆给“盆友们”带来治愈。这份双向治愈让他与泥巴之间的关系不断升温,玩得不亦乐乎。每当出炉一批五颜六色像色卡一般的小瓷片,盆里的几颗植物又长出了新叶子,一下子又被治愈了。看完这位年轻人与陶的结缘,你最喜欢哪个作品?想去景德镇体验吗?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监制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DECO艺中人 | 彪形大汉做不了瓷器活?祝琛:我不服!

每次展会,祝琛总是要无奈面对一波又一波艺术品买家们的“灵魂拷问”:他们拿着祝琛的作品,看看作品,再认真打量一下他,然后决绝地断言:“不可能……你不可能是作者!”黝黑、壮硕的祝琛给人的第一印象,与他纤毫入微的绞胎瓷作品比起来,两者的反差实在是太大、大到让人难以置信……事实上,这里面有一个对绞胎瓷工艺的巨大误解:看似轻盈、小巧的器皿,恰恰需要超强的体力在制作中完成数十、上百层泥料的密实粘合,若是稍有缝隙,烧制后必然无法成为浑然天成的器物面,分分钟开裂。一个女性的绞胎瓷创作者,甚至都没有办法完成一件大尺寸作品,因为体型稍微纤弱一点的人,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大体积泥料数百片不同色彩泥层的再次严密组合。《DECO艺中人》,一档从“艺术与技艺”角度挖掘意中人的栏目,在喧嚣的时代,他/她们的身上却有着某种近乎奢侈的确定性,内核稳定而强大,创作自由而又有秩序感。人与作品,皆一见倾心。祝琛,景德镇研绞胎瓷数年的陶瓷从业者。绞胎,顾名思义,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因为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也无穷。作品理念—以传统陶瓷绞胎技法为基础,探索这一工艺的更多可能。大自然中的星空银河、山川河流、风吹草低皆是灵感来源。作品里浓郁的东方气息涌动着诗意的浪漫。绞胎瓷这项古老的工艺,诞生于唐代工匠手中,被誉为唐代陶瓷装饰手法的三大突破之一(另两项为唐三彩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工艺),北宋时期逐渐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俗地理解,绞胎瓷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料相互糅合,形成两色或多色交替变化的纹理,其纹理表里一致。绞胎瓷在民间有一个更为喜庆的名字——“透花瓷”,它是从泥土里生出的花。中国唐代纹胎盖罐,来自河南博物院2014年,辗转多年最后还是来到景德镇的时刻,祝琛感慨万千。仿佛宿命般,几经周折他还是来了这座城市。1990年,祝琛出生于安徽。高考那一年,他放弃了景德镇大学雕塑系的录取机会,而选择了天津工业大学设计系,当时的他就只是觉得陶瓷是一个选择性太小的门类。没有想到,祝琛在2010年从一位收藏家手中接触到一件宋代绞胎残片,还是被这种“细如纤毫、表里如一”的工艺所深深吸引。在他查阅到的《中国陶瓷史》里,绞胎瓷都只有简短的大约半页纸的介绍——绞胎瓷的纹理千变万化,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自然纹理,此类纹理在泥料的糅合过程中不加过多人为控制,通过拉坯或模具成型后,器物表面肌理变化自由,观之如山水云雾,有天成之趣;另一类则是规则有机的纹理,此类纹理通过对不同颜色泥料的切割拼合而成,规整对称,排列有序,如鸟纹、编织纹、羽毛纹、麦穗纹等。由于瓷泥的膨胀系数、收缩率不尽相同,绞胎器极易开裂。而绞胎瓷工艺的衰败和消失,有学者认为很可能是由于北宋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多大点室:住进50㎡“蒙德里安”的画里,90后插画师的灵感小屋

90后插画师Vikki想给自己的画作以及收藏的绘本、画册找个家,在设计师崔屿的帮助下,上海市梧桐区一间50平的小公寓,用蒙德里安画作中红黄蓝三原色与几何构建起空间,展现包豪斯设计中功能与美感的统一。或独自翻书创作,或与友人闲聊这里刚刚好是她理想中的社交灵感小屋。NUL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北京导演的装修范本:用“堪景”思维打造250㎡的家

穿过郁郁葱葱的小区,与城市里的清一色的高层建筑不同,这里每一栋建筑都不一样,整个小区最特别的当属是导演田勋与妻子阿门的家露台外水萦花草,鸟鸣林间这个家的“流速”不太像北京。他们对家的想象,缘自“电影勘景”的经验:日常生活场景“情节”,先于布局、材料、家具和照明等技术元素。田勋(右),广告影片导演,与妻子阿门(中)都曾为媒体人,后创立AM.CREATIVE创意机构。十余年广告传媒从业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创意视角和美学风格,善于从内容本身出发,创造触动人心的作品。设计师罗霜华(左)来自未来以北设计工作室(FON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多大点室:77㎡老破户型,拆出青年书法家的诗意生活

北京八九十年代建的(老)房子,多数集中在三环和四环,从建筑形态上分,基本可以分为板楼和塔楼两种,其中带电梯的高板楼被称为“小火车楼”,是典型的老破户型,穿过具有时代感的连廊,便到了青年书法家刘光的77㎡新家。他们找到设计师里白,通过爆改,拆除所有可拆的墙面,把3个空间变成了7个功能区,在尽可能的空间里,实现了属于他们的诗意生活。刘光(右),河南濮阳人,斋号怡斋。青年书法家。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博士研究生,现从事编辑工作。荣宝斋《艺术品》杂志2020年度推荐书法家。兼任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特聘青年专家等。曾为2020年贺岁片《刺杀小说家》题写片名。里白(左),北京里白空间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连续创业者,2013年成立里白空间,专注于居住空间的探索与研究,以敏锐的触觉和洞察力,探索当下的居住形态的更迭与发展,不断尝试以新鲜的思考角度与设计手法打造能真正满足居住者身心需求的空间。北京八九十年代建的(老)房子,从建筑形态上分,基本可以分为板楼和塔楼两种,90年代的高层板楼为了节省电梯,便做成了带有走廊的房子,俗称为“小火车楼”。住户想回家时,就坐电梯到达某层后,沿着走廊,回到自己的家。小火车楼的样式有很多,有的“火车”便挂在两层楼的中间,需要上班层楼或者下半层楼,刘光的家就在这楼层之间。建于99年的“小火车楼”,需要穿过走廊,回到自己的家。当第一次来到这个小区时,刘光坦言与之前租房时的小区相比有着非常大的落差感,小区里基本没有什么绿化,所以他和妻子找到里白,希望通过设计,尽可能改善家里的环境,让这个属于他们的家,装下一家人对生活的美好期望。设计沟通之初,刘光收到了一张里白发来的事无巨细的问卷,对于毫无装修经验的他们而言,这份问卷显得有些许“麻烦”,然而,随着设计的进行,越发觉得“所有的过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刘光用自己熟悉的书法来举例“就像隶书里边突然窜了一笔篆书或者是草书,不伦不类,那么设计也是,拼拼凑凑在一块可能也不难看,甚至有的时候大家会觉得挺新奇的,但是它不是一个能够体现内心最本真的东西。”而这份“需求问卷”就是帮助他们二人寻找内心对房屋最真实需求的引子。设计师用地面的材质来区分功能区,木地板包括卧室和客厅,瓷砖地面一侧则是卫生间、洗衣、厨房功能区。从入口处开始,里白将原本门厅正前方的T字形轻体墙拆除,重新划分空间,在门厅南侧增加了土间,满足收纳需求,优化入户动线,再将原本干湿一体的暗卫,改成了更适合现在家庭使用的三分离式厕所,既能满足客厅采光,又能缩短卧室与卫生间的动线。身为书法家的刘光,从小受到山水风景的影响,加上爱人也来自南方,所以身为北方人的他却格外的喜欢南方,他希望在小空间里也可以像园林一样移步换景,而这些“景”则藏在了他收藏的大量的书画作品里。里白尽可能的将所有墙面留白,留下想象的空间,并预埋了挂画的画轨,另一方面,客厅区域除了两个主光源外,设计了许多氛围光,当身处空间不同位置时,可以选择打开不同位置的氛围灯,即便同一幅书画作品,在光影的变化下,也能带来不一样的观赏感受。餐厅一侧的墙上挂着4幅刘光自己书写的作品推拉门的另一面是书房和主卧,打开便可连通客厅。书房,则是刘光的另一个重要的需求,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兴趣爱好,书法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改造之前,客厅被隔断在房子的中间,T字型的墙体将另一侧的空间一分为二,把最好的采光留在了两间卧室,里白在确认墙体可以拆除后,开始重新规划空间,首先将原本客厅与卧室的位置对掉,让采光可以最大程度的进入屋内。在卫生间一侧并排设置主次两间卧室,形成一个“灵活的盒子”,主卧与靠南向窗户设计的书房连通,次卧和北向小阳台连在一起。再通过L型的柜体,把整个空间的开放区和私密区做了分隔,同时实现了主卧和次卧的双重收纳空间,并为客餐厅挤出了满足女业主需求的酒水柜。考虑到刘光有许多各种大小的画册、藏书,里白特意测量了书本大小后定制书架。书房一侧的“取景框”可以看到窗外景色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办公桌使用。在里白看来,睡眠区在现在的家庭里并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一线城市,所以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他会选择将睡眠空间压到最低一层。在书房的外侧设计了拉门,晚上拉门一关,整个睡眠区就被包裹了起来,客厅设置在书房对面,和餐厅融合在一起。经过这次拆除大改造,原先被框定的3个空间,现在变成了主卧、次卧、淋浴、衣帽间、书房、客厅、餐厅7个功能区。主卧空间的下面垫高,增加了收纳空间。扩大了公区以后,一家人在家里交流活动的场景也就变多了,刘光在练习书法时,爱人也可以在客厅看电视,在未来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轨迹。阳台一隅,种植了许多绿植。采访过程中,刘光和里白都自然的选择坐在阳台,远处看向就如同坐在取景框里。老户型的阳台空间通常都比较大,有限的空间里,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个阳光最好的空间?里白将男女业主的爱好相结合,最终组成了一个集喝茶、瑜伽、藏书看书、收纳、绿植、儿童娱乐区的多功能空间,暖气则藏在了柜子里面,即实现了美观也保持了散热。里白将阳台一侧抬高个80公分,构成阅读区的同时也增加了收纳空间,高低落差之间正好形成了一个滑梯,未来小朋友可以在这里玩耍,书房的窗口也正好可以和阳台的空间互动。阳台的滑梯是为未来的小朋友准备的刘光回忆起小时候关于家的感受时说道“我的感受是大多数的北方人都活得很凑合,跟感语言表达的方式一样,家也很粗糙,我和妻子对美的感受、对家的理解很一致,所以我们希望现在自己的小家庭可以尽可能的温馨一些。”在讲述之间,仿佛看到了在向阳的地方,刘光一笔一画书写着他的诗意生活,滑滑梯的那边则是生活里最柔软温暖的幸福模样。看完这个小空间,你最喜欢空间中的哪个角落呢?哪个设计元素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摄影|Qr文、新媒体编辑|Tian
2023年10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多大点室:弄堂深处的36㎡老破小,一个有光有树的迷你“刺猬洞”

“未来出走”、“柔者成承”等当代艺术展;著有《世界从不寂静》《羽来信》等;译作有《哗众取宠》《简洁如相片》等;2018年曾被英国旅游局授予“中国区社交媒体影响力友好大使”。2023年起,担任ELLE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DECO艺中人 | 邵磊:创作时,连呼吸都要很小心

自由职业的艺术创作之路,一个艺术生能坚持几年?这是邵磊的第十年。刚毕业的时候,邵磊决定边创作、边思考、边学习;三年后,对于要不要找一份工作,邵磊还是很不确定、很犹豫;十年之后,很幸运地走出了前路,但邵磊又有了新的困惑——社会需要有稳定工作的群体,他们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那么作为自由职业者的艺术家们,为社会提供的价值又该是什么?《DECO艺中人》,一档从“艺术与技艺”角度挖掘意中人的栏目,在喧嚣的时代,他/她们的身上却有着某种近乎奢侈的确定性,内核稳定而强大,创作自由而又有秩序感。人与作品,皆一见倾心。邵磊,1990年出生于江苏。2013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作品主要通过雕塑的表现形式建立与原始材料之间对话,从历史、考古、人类社会结构角度探索时间、空间、身体、环境关系,以一种诗意、触摸的工作方式保持对原始材料的敏感,并呈现一种脆弱、有机、熔融、自然的氛围。“借用黏土创造一种脆弱的氛围,这种脆弱性往往隐藏在人性的背后,我尝试将这种情绪感受推至极限。”1990年,邵磊出生于江苏徐州,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童年并无波澜。只是一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让敏感的他久久不能忘记,并一直影响着他后来的人生选择。2013年,邵磊从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系毕业,和今年的一千万大学毕业生一样,他也在忐忑地思考,是进入职场做个朝九晚五的打工人还是继续自己自由自在、却没有稳定收入的艺术生涯?同学里有一半都是上海人,几乎没有人选择自由职业,有人去了迪斯尼的场景搭建部门、也有人去车企加入油泥车模制作部门。在毕业季滚滚洪流的裹挟中,邵磊也懵懵懂懂地乘着火车,前往深圳一家雕塑公司面试。工资待遇底薪7、8千,在当时算挺不错的,然而无需创新的工厂式雕塑制作模式,让仍然沉浸于理想主义情怀的邵磊,最终放弃了offer。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88m²可以自由奔跑的回形之家,像云一样生活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南方女孩在北京造园,全新定义“新”中式的家上海三代同堂的家,抬头就能一起赏月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上海三代同堂的家,抬头就能一起赏月

三代同堂的大家族,在现代社会中,绝对是少数了,住宅的设计中,既要兼顾不同年龄段的爱好,也要满足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在这栋近800平米的大房子里,一抬头,就能透过圆形天窗观察到云朵变化,悬在头顶的艺术装置,有时竟然会“活”过来?跟随四季,景色不断发生变化的楼梯“画框”,以及在透光阁楼中,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都让这个家看起来优雅又不失活力。中秋前夕,屋主Alan跟我们分享了装修时的种种趣事,虽然也有烦心的时候,但当他第一次在二楼书房,闻到从门缝里飘进来的面包香气时,一切的疲劳好像都神奇地消失了......Alan是80后,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开普敦胭粉色的私人城堡,玩转住宅新概念

Clarens之家是开普敦大西洋海滨最酷炫的新住宅项目之一,粉色立面与内饰独树一帜,室内细节、家具与饰面极具设计感,且十分强调灵活性,完全贴合新世代世界游民的生活态度,玩转开普敦公寓住宅新概念。Dawid
2023年9月7日
其他

南方女孩在北京造园,全新定义“新”中式的家

在为Ivy家拍摄的项目视频中,设计师潘小阳和齐九江将这个家形容为“观一场四季的梦”这是一种延续的动态体验,与时间空间有关,与内和外有关。“梦”是中国人重要的哲学标点,对主人Ivy而言,这个“梦”既是真实自我的映像,舒适、自洽、充满对真实生活的赤诚,又是一段跳脱出世的悠游——这里有自己的时间尺度和生长逻辑,它身处城市繁华处,但自成秘境。Ivy
2023年9月4日
其他

多大点室:从200㎡搬到60㎡,年轻人尝试“后退式生活”

两个90后年轻人住腻了商品房,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世俗的成见,从200平顶层复式搬到60平“老破小”。三人一猫一狗,他们在湖州老小区的一楼开辟了一种与自然、与街坊邻里共居的生活方式。这个家不再仅仅是一个栖身的空间,它更像是一个微缩的社区,连结着自然、街道与人之间的情感。设计师吴状(左)与付仕玉(右)于2019年成立MOU建筑工社,建筑更新、老房改造一直是两位设计师工作的重点之一。设计研究涵盖建筑更新、室内设计以及家具设计。工作室坚持实践以场地和材料为出发点,以自然的建造状态回应空间。两位90后青年设计师,希望通过设计实践传达年轻一代对城市生活的探索精神,寻找一种自恰的生活方式,向心而居,让空间重新成为联结人与人情感的场所。王拾贰(左),职业乐手,出入各大舞台参与乐队表演。陈翀(右)曾经拥有大型演出的幕后工作经验,持续五年的24小时待机状态让其身心俱疲,两人从杭州返回家乡湖州后,当下更加享受工作与生活完全分离。工作中的喧嚣与忙碌,让两人特别喜欢静静呆着的生活状态。点击视频📺,欢迎来到三人一猫一狗的家市陌路小区距离湖州市中心仅10分钟车程,步入居民楼,6层低矮楼栋伸出错落的晾晒杆,衣服随风飘荡,居民们闲坐在一起摘菜、唠家常,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沿着道路走到中心处,一片通体白色的院墙上洒下木格栅的投影,在老小区内显得格外突出,这便是王拾贰和陈翀的家。在当下追求更快、更高效的社会节奏之下,“停下来”似乎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后退一步”了。很难想象一对90后夫妻放着200平的房子不住,偏偏要搬进老小区的60平小房子,这种“倒退式”的选择背后,也许是他们想要改变既定俗成的规矩,抛开成见,寻找一种新的自洽生活方式。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首发 | 温州新晋当代美术馆开馆,徐震对命运的训练(赠原作)

2023年8月26日,温州弘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推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徐震®个展“训练祖宗”,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在温州的首次个展,同时也是温州本地的当代美术馆——弘美术馆的开馆展。展览开幕前,DECO分别前往徐震位于上海松江的工作室,以及温州的弘美术馆与艺术家徐震®见面,共同探讨其近期创作的关注重心及在展览中的真实呈现,同时亦谈及其一贯以来的创作哲学……艺术家徐震(左)与弘美术馆创始人兼馆长潘宏政。艺术家、策划人、没顶公司创始人。1977年出生,工作和生活于中国上海。徐震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独家|找到自我的欧阳娜娜:“好情绪、坏情绪”都值得记录

麓湖站)看完欧阳娜娜231042艺术展,你最喜欢哪个作品?最喜欢新专辑的哪首歌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十位精彩留言送出展览门票一张。摄影师|郭新新
2023年8月25日
其他

带着300多件艺术品,搬进棕榈树包围的新家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北京郊外的“秘密基地”,在山野中找回童趣住进70㎡老公寓,从容地收藏古董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北京郊外的“秘密基地”,在山野中找回童趣

花开无尽夏,心远地自偏。Cola与韦晴的山间别墅坐落于北京东北方向近郊平谷区内,独门独院,三面环山……DECO从市区驱车近2小时,开车环山而上,登门拜访,孩子们兴奋的不到天亮就叫醒了他们,全家人一起前往房子后面的登山步道一同“探险”,而这座度假屋及周围的一草一木,也等待着一家人每个周末的造访与探索。Cola和韦晴是一对游走于设计和艺术界,同时爱好美食的夫妻。二人都曾于巴黎留学工作多年。Cola是空间设计师以及101+创始人,2013年成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沉迷于收藏中古家具,并于2017年创立了101+设计家具渠道品牌。韦晴是眼镜蛇画廊CoBrA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住进70㎡老公寓,从容地收藏古董

XU的设计作品,他倚靠着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巨大定制橱柜,富有韵律的门框线条为空间赋予节奏感的同时巧妙地掩饰原本墙面的不规则。设计师、艺术收藏顾问、室内建筑师Duan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原来是西门大嫂的家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TA上海创始人的家,四狗十猫,满载旧物与宠爱“消费自洽”情侣的家,没有门的一居室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TA上海创始人的家,四狗十猫,满载旧物与宠爱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独家|倾注心血20年,打造空灵仙境般的古堡“消费自洽”情侣的家,没有门的一居室
2023年8月7日
其他

独家|倾注心血20年,打造空灵仙境般的古堡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消费自洽”情侣的家,没有门的一居室巴黎左岸的80㎡公寓,只装艺术品
2023年8月3日
其他

“消费自洽”情侣的家,没有门的一居室

上海市中心,一座中规中矩的两室两厅公寓,被90后夫妻改成西班牙式斜顶小屋,140平一居室,连门都是敞开的。以柚木打底,搭配贝壳及编织元素,让在家工作的时光,也有度假般的畅想。身为“古早”数字游民,屋主小蒜将新家规划成舒适的职住一体。“人们想逃离城市生活的时候,通常会跑去度假,好像这样灵感会变多。所以我希望新家也是一个令人放松自在、思维容易发散的空间。”蒜的家里散落着旅途中收集的美物,从巴黎运回来的吊灯、在柏林vintage店收的手工挂毯、海边捡的贝壳,和各地淘的家具......当下,“警惕消费陷阱”和“极简生活”成为主流话题,但是蒜却反其道而行。她大方承认自己“被消费主义捆绑”,只为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买单,与心爱之物响亮击掌,或许是一种新的消费自洽。小蒜,自媒体工作者、设计师品牌“Margee”的主理人,平时也会为一些品牌做策划顾问,跟先生小汪共同经营一间在上海的小酒馆“Gula
2023年8月1日
其他

巴黎左岸的80㎡公寓,只装艺术品

塞纳河左岸,巴黎最古老的艺术街区,一间80m2公寓藏了近40件收藏品。从家具、雕塑、绘画到小型摆件,这个家犹如画廊一般,目之所及皆是美学作品,风格多样且各有千秋,给人无尽启发。Giancarlo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每一天都在度假,这个北京四口之家“真”做到了

10年前,DECO曾报道过Sammy和Christian位于长城脚下的家,10年后,他们从2个人变成了4个人的家庭,并从北京的城市中心搬到城市边缘,将乡村建筑通过轻量化、低成本的方式改造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家,在这里实现了每一天都如同度假的“理想生活”。今年,这对夫妻开启了“关于壹佰”项目,将城市边缘的普通建筑变成品质卓越的生活空间和花园,为自己招募“100个喜欢的邻居”。Sammy、Christian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360度俯瞰罗马,一对企业家夫妇野蛮主义的家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建筑师夫妇的花园住宅,三层公寓藏满“爱的馈赠”180㎡公寓,中韩夫妇如何平衡“仙气与烟火气”?
2023年7月19日
其他

建筑师夫妇的花园住宅,三层公寓藏满“爱的馈赠”

经过一年的远距离恋爱,来自土耳其的建筑师Senem站在了感情的十字路口——最终,她选择了离开洛杉矶,在跨越几千公里的飞行之后,与先遣到达上海的恋人Todd会合。被灌满阳光的天井和将上海市中心景观尽收眼底的顶层露台所深深吸引,他们毫不犹豫地租下了新天地附近的一栋三层公寓,用这些年来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旅行纪念和承载着满满情谊的大小礼物浇筑成一个慢慢生长的家。与猫咪在这里一住六年,两人始终十指相扣、四目交投。Senem说,“哪里有你,有毛孩子,哪里就是家”。Senem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180㎡公寓,中韩夫妇如何平衡“仙气与烟火气”?

从读研就开始打拼的“连续创业者”,改造过上千个“老破小”,在知乎上拥有13w粉丝,热衷于帮助网友解答装修难题——这样的设计师,会住在一个怎样的家?DECO带着好奇走进了北京一个闹中取静的社区,设计师里白和太太住在这里的一间180平公寓里。这对夫妇各自发挥优势:来自韩国的太太深谙“家庭整理术”,里白用丰富的改造经验打造了一套超舒适的居家办公系统。这个家看起来一尘不染、仙气飘飘,实则却暗藏着高效的收纳空间。设计师里白和太太JEONG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成都市区里的丛林秘境,一个360°有光流动的玻璃之家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古往今来,成都凭一种缭绕在街巷里的烟火与松弛,吸引了无数人在此停泊、安居。前年,仅仅是因为一段观展之旅,ZAMANI的主理人Sylvia就决定把自己的第一个家安在这里。她在城郊租下一座全玻璃包围的三层独栋,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职住一体的新家:从张扬开放的一楼展厅,到可以在办公与会客间无痕切换的复合二层,再踏入完全笼罩在绿植之中的三楼起居室以及独霸350平的野生花园,每层楼都一一对应着Sylvia多面的个性喜好。也是在成都慢调的生活节奏下,这个过去总在全世界连轴飞行的职场精英,终于放缓了“狡兔三窟”的脚步。清晨听着鸟鸣起床、夜里伴着树影入睡,她将自己完全投身于环绕的自然之间,重新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拥抱未来与自我。Sylvia,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Brian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形影不离20年,建筑界伉俪在山谷深处建了一座世外桃源

Pezo携手打造了他们的第三个新家“Luna”。他们将二十年来对空间的体悟注入这座超大建筑之中,让表面看似冷静克制的方形庭院意外地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毫不违和。Sofia
2023年7月4日
其他

博主李白鹿:在成都近郊造一座“老虎园”

2016年的盛夏,成都博主李白鹿在郊外养了一座名为“入云屋”的小院子:春打芭蕉,秋赏红枫,顺应时节的茶点与杯盏,浓郁而闲适的东方美学氛围,令白鹿一时之间翻红于网络。6年后的春末,DECO到访了他同在近郊的110㎡新家。在这个被网友戏称是带着浓郁“老干部风”的空间,白鹿颠覆性地使用被不少人嫌弃的“办公室材料”和“招待所风”元素,以及流落在中古店里久久无人认领的小众民间设计,混搭出了一个不被任意手法所定义的个性场域。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租期11年,这个家在大理远近闻名

一个月前,DECO来到大理拍摄,每当我们与本地的好友们谈起“一个住在苍山脚下的设计师”,几乎人人都立刻反应:“你们是说登舟那里吧?”这个在当地远近闻名的空间,就是家具设计师登舟的新家。在这里,你有可能遇到艺术家、设计师,或是玩音乐的、从事互联网的,甚至是不少法师、居士……一年365天里,这里的日常几乎都是高朋满座,好不热闹。看到这里,你或许和DECO一样好奇,登舟的“魔力”究竟在哪儿呢?带着满满的探索欲,DECO特意前去拜访了登舟:这个地道的云南姑娘,将当地的老木头、废铜烂铁收集起来,重新改造成各式家具摆件。700平的室内空间里,陈列着她设计的160个作品以及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676个老物件,它们虽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却敦厚、温润,有种自成一格的艺术性。34岁的登舟出生在云南文山,性格洒脱、好客好玩,是个地道的云南女子。2008年,登舟来到大理念书,被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所深深吸引,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一开始她并没有明确方向,从一家首饰店的店员做起,逐步发展为一名首饰设计师,后来在收老物件的过程中走上了家具设计的道路。2017年,登舟成立了工作室,利用云南在地的漂流木、废铁、石头等一些材料进行改造,变成别具一格的家具。用她的话来说,“因为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设计师,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可以把各种想法付诸实践”。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多大点室 | 25m²迷你公寓,一见钟情

Evennou灵活构造小空间的诀窍之一。在这里,它还成为了通往位于阁楼的备用床的支撑结构。长凳上面装饰有印度风格的织物。软垫长凳和坐垫上覆有三款印度织物:Tajmahal、Bengali和Les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装修女子军团,打造北京海淀学区房里的“巴黎公寓”

2023年的元旦,屋主人崔美丽和设计师虫工在新居中迎接了新年的曙光。历经两年的改造,这套曾经普通又稍显沉闷的180㎡四居海淀学区房,变身拥有超大敞亮公区的大平层,法式复古的风格随性又精致。虽然楼层不高,盎然的春景却透过百叶窗外为公寓渲染出自然的浪漫。崔美丽是一个擅长在平凡日常里发现和制造美好的女生:她看穿海员的孤独,于是做了一档温暖的声音节目,成为全国第一家海上电台;体制内的她上班需要换上标准制服,但她也会为了上下班路上的快乐而精心传达出自己的风格;2018年第一次巴黎旅行前被灌输地铁老旧、小偷防不胜防的坏印象后,她仍会被地铁上情侣拥吻、晚间巴黎铁塔下小商贩卖东西的浪漫画面打动。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诺曼·福斯特回顾展、共代谢个展、巨型猫咪亮相外滩……8个新展于近期开幕

雷蒙·德巴东个展“现代生活”以人文的目光看世界布雷斯平原,1984年。©雷蒙·德巴东/玛格南图片社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携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呈现法国摄影师、电影导演雷蒙·德巴东Raymond
2023年5月8日
其他

成都近郊的三口之家,费尽心思却造得“家徒四壁”?

2020年末,白立方画廊亚洲区副总监唐佩贤与音乐人刘九彰带着流浪狗Leo搬进了成都近郊的一处独栋别墅。一年后,他们又迎来了一位新的家庭成员——可爱的儿子“小花生”。曾长年游移于伦敦、香港、上海、北京,也旅居过国外不少城市,夫妇俩现又辗转到了成都。闲适、慢生活,网红、快发展。如同成都拥有鲜明的两面性,这个新家也展现出了一种矛盾:看起来像“毛坯房”,但空旷中却有浓郁的温情流淌。唐佩贤,幼时跟随家人离开家乡贵州,移居香港;17岁远赴英国求学,作为学校史上第一位华裔女博士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回国后,在北京创立了中国第一所非盈利的行为艺术研究中心。同时,作为特聘教授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前些年又回到香港,成为白立方画廊的亚洲区副总监。与独立音乐人、音乐剧演员、中国垂直花园创始人刘九彰结婚后,二人在成都的近郊搭建起了一个画廊般的家。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巴黎40m²小空间改造,如何让子女与父母共处一室?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我们亲眼看到了:光,流遍一座城DECO拍下17张年轻面孔的肖像,他们的作品将走进你的家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米兰设计周精彩回顾,“80×80”艺术织毯邀请展深圳开展

Lab举行。此次展览及相关艺术活动由谭卓女士发起,沈奇岚博士担任策展人,KiKi建筑设计事务所关佳彦先生负责展览空间设计,在12个观影空间及穿梭廊桥的交叠错层之下,集中展示了艺术家Antoni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DECO拍下17张年轻面孔的肖像,他们的作品将走进你的家

4月18日下午,意大利当地时间3点,米兰卫星展揭晓了2023年度设计新星奖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分别是来自日本、中国香港、比利时的设计师/团队。米兰家具展延续传统,将它最具活力的舞台——“米兰卫星展”(Salone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我们亲眼看到了:光,流遍一座城

4月17日至23日“Euroluce”灯光展期间,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家居与设计品牌齐聚在米兰,一场灯光的盛宴正在上演。光,倾泻而出,流遍全城。“流动”是DECO对这场灯光秀的解读视角——我们看到,屋顶上的荧光与地面的灯光相互映衬;黑暗沉郁的教堂里,透明的水晶照明格外轻盈;低压供电的LED技术,创造漂浮的柔和光感……灯光,日常里最普通的物件,如何进入设计讨论?带来审美体验与思维愉悦?我们在米兰设计周的街头巷尾找答案。设计周的运作逻辑看似复杂却环环相扣——各大设计品牌与知名设计师合作,在城市街巷中利用特殊场所打造艺术化表达;今年,意大利设计事务所Lombardini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人人都是策展人 | 米兰设计周看展新思路

昨天,2023年米兰设计周强势回归。限时7天,整座米兰城化身为巨型露天展馆。只要你来到米兰,就进入了一场共享的展览盛宴:古老宫殿里出现了一场未来感展览、地标性网球场被改造成限时餐厅、废弃的屠宰场里聚集了时髦的男女老少......DECO落地米兰,瞬时沉浸其中。今年米兰展以“Do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一对叛逆的母女俩,用软装大玩叠叠乐

“浪漫多少是有点不切实际的。”不甘于枯燥、循规蹈矩的生活,Renee立下“三年一搬家”的游戏规则,她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活得“贪心”一点。莺飞草长的初春,DECO来到服装品牌主理人Renee的家。新家位于上海西郊,400平的美式乡村别墅被绿茵围绕,桂花树、石榴树、夹竹桃各据一方,喜爱自然的她只花了5分钟,决定租下。不改硬装,全靠软装“叠叠乐”,将风格迥异的家具、器物灵活混搭,打造出一个灵动、奇趣的居所。Renee,祖籍河南,长住上海,家庭成员包含女儿Yuri,猫老大“一休”和狗小弟“一闪”。在2007年创立女装品牌superr,以鬼马少女、复古奇趣的风格广受大家喜爱,近年逐渐转变为成熟、浪漫的都市女性形象。她也是鞋类品牌welovesuperr和生活方式品牌“喜行乐”的主理人。日常里,Renee参与每件衣服、每双鞋和每件瓷器的设计,与不同创意人合作策展,在多个城市举办快闪活动。虽然非设计科班出身,但她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对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持续在行业里深耕。Renee和女儿Yuri📺点击观看Renee的叠叠乐之家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客厅,中式的器物和复古科幻的中古家具在这个家里和谐共处。左侧小推车购于桌椅板凳Vintage,上方摆放的非洲木质工艺品与边墙上悬挂着的来自Renee父亲所赠的卷轴画相印成趣。搬家在很多人看来是劳心劳力的麻烦事,但对于好奇心强烈、喜欢追求新鲜感的Renee来说,“人生苦短,趁着还有能力,我想要不断变化,去尝试新的状态。”从2017年,女儿Yuri出生之后,她决定开启“每三年搬一次家”的游牧生活。在她看来,两年有点折腾,四年已经腻了,三年换一个房子刚刚好,满足她对漂亮房子的“花心”。屋前,室外草坪的玉兰树下放置着创意人Eleven为s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无尽之旋II简明个展将登陆成都A4美术馆,Kokaistudios改造吉隆坡The Starhill

JENSEN为本次联名下午茶提供雅致的餐桌物件,从双层蛋糕架到Bloom系列置物碗,件件北欧风格与匠心设计琢出的餐桌臻品。海信视像发布全场景显示新品春季新品发布会2023年,海信视像ULED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低调小城1200平的家,与200件艺术收藏一起生活

绍兴·诸暨,一座位于浙江东北部的低调小城,距离上海约240公里。四周群山环抱,风光宜人。历史上,诸暨曾是越国故地、西施故里。去年,它入选了“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排名第13位。当代艺术藏家袁宏元,居住在诸暨的母亲河:浦阳江畔。就像深藏不露的家乡一样,油画专业毕业的他,在2013年接触艺术品收藏后,以藏家身份延续着对艺术的热情,十年来,陆续收了200多件藏品。袁宏元的新家装修历时3年,在1200平米的5层楼家中,展示着近90件藏品。DECO团队驱车近4个小时,从上海出发来到诸暨,在这个家看到了超越日常生活之外的精神滋养,体验艺术给予一个空间别样的开阔。袁宏元(右),当代艺术收藏家,企业家。1970年代末生于诸暨。2001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曾于诸暨中学任教美术,后从事建筑材料行业。池陈平(左),室内设计师,于2012年创立了OTL本体建筑空间设计,不断打破设计的固有模式,通过更具国际视野的作品诠释设计的新定义,擅长用当代艺术的视觉语言来诠释空间的多元化。📺点击观看当代艺术藏家袁宏元的家袁宏元生于70年代末,是土生土长的诸暨人。日常经营着一家建筑类公司,业余时间则是位极低调的艺术藏家。除了不定期的出差、每年的自驾游和参加一些艺术圈活动,袁先生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中。上午处理工作,下午呆在茶室中阅读,晚上偶尔邀请朋友来做客。几株黑松与艺术品并立于户外庭院内。大型铸铜雕塑《白日焰火》由艺术家颜石林创作于2015年;Ciclope户外地灯来自Artemide。一层正门入口玄关处,铸铜雕塑作品《灌木》来自艺术家罗幻;其上方的小幅木板坦培拉作品《吃糖葫芦》来自艺术家颜秉卿;后方两幅绘画作品《桃园-红果》与《桃园-绿果》来自艺术家付美军;画面正中的布面油画作品《赤焰山川》来自艺术家尹朝阳;画面右侧的布面油画作品《小区某日》则由艺术家刘锋植创作于1999年。Civil长凳来自Cassina。如果说一个好的居所能吸纳人们生活的痕迹,从而呈现出特定的丰富性,那么这个家则因为艺术品的变化而成为了一个永远未完成的空间……就像主人说的那样,“艺术品收藏是一件很让人期待的事情,关注一个艺术家,每年都会有让你惊喜的作品出现;关注一家画廊,也会有新发掘的艺术家让你看到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所以艺术填补了我所有的闲暇时间和精神世界。”由楼梯望向一层宽阔的客厅。被置于壁炉旁的不锈钢雕塑《纸飞机》来自艺术家孙相勇;前方由Piero
2023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