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上学方法:三乘定慧与一乘定慧之区别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4-14

16.2.2三乘定慧与一乘定慧之区别

第二个大问题的第二个小问题就是三乘的定慧与一乘定慧的区别。三乘的定慧,定与慧是两个东西,始终不能合一,我们在前面的课当中也讲过这个问题。


三乘定的本质是泯去分别意识而得到真实的现量。三乘之慧是分别意识慧心所的作用。定慧是果位,在因位上叫止观。止之要在泯分别意识而得到真现量,观是运用分别意识,修成了就叫做慧。


这就是三乘的止观和定慧,都是两个东西。止是要泯掉分别意识,观是要运用分别意识,所以两者是两个相反对的东西,不能是一个东西。正因为是两个东西,始终不能达到完全统一,所以只能是一种二的关系。一乘的定慧,是一种东西的两个方面。六祖对这个问题辨别地很清楚,在《坛经》中有一品叫《定慧品》,专门讨论一乘的定慧,开示了一乘定慧跟三乘的区别。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六祖说的这个定慧是一不是二,是一体两面,所谓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就像灯光一样,灯是体,光是用,定是体,慧是用,是一个东西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所以这段话就是六祖在区别一乘定慧和三乘定慧。“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个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这就是三乘定慧,是讲先后的,先定发慧或者先慧发定,一般来讲就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就是因为把慧定被看成好似两个东西,所以才有先后,由一个引发另一个,是一个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要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那就是同时具备的,不可能分先后。所以三乘的定慧是两个东西,不是一个东西。一乘定慧是一体,不分先后。


正如六祖言可先定发慧,亦可先慧发定;即使如三乘所认为戒、定、慧是三个东西,它们的关系也并不是这种硬性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关系,而是一个圆圈的关系,可以任何一个做起点,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然后慧再促进戒;这是一个圆圈。也可以从定开始,从定发慧,再由慧生戒,再用戒促进定,也可以这样。还可以从慧开始,由慧来促进戒,由戒生正定,然后从定门再回到慧。即它们是一个圆圈的关系。为什么是一个圆圈呢?正因为他们本来不是三个东西,你非要说成是三个东西。所以圆圈合起来,缩成一点,还是一个东西。通俗的讲法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但在八正道里面则由慧开始,从慧生戒,从正戒来生正定。你看正见就是慧,然后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这几个都是戒,正念、正精进、正定,故最后归结为正定。总之,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的顺序是不能执著的。


我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八识规矩颂释》上我们刚才念的那段话,在脑部进修开始时,有随信行和随法行两种入手途径,进一步则要解行双运。总之在三乘进修的历程当中,这些相对待的东西比如解和行、定和慧、止和观,都是对立关系,是二不是一。分别从其中一个门入手到各自完成时再去双运,终究止于双运,不能真正合为一体。到心部和脐部进修时就不分随信行和随法行了,不分解和行了,就是只有如实行持。这时解行彻底打成一片,离解起真行,解消归于行,定慧真正成为一体。因为此时已经进入到自证分和证自证分的境界了。当落在见相二分时,我们可以说相分是定,见分是慧;见相二分彻底地密合无间了,我们安住于自性是定,自性起妙用是慧。所以说我们认为一乘定慧的定义就跟三乘的定慧不一样了。三乘的定慧,一个是泯分别意识住于真现量,一个是运用分别意识,所以两者是分开的,一个是前五识以及五俱意识的作用,一个是分别意识的作用,是两个不同识的功能。而一乘的定慧全是自性上的,安住于自性是定,自性起妙用是慧,所以两者是一体的。


我们还可以再来看一下《孟子》上的一段话,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再研究一下一乘定慧的关系,还可以顺便找到一个证据说明孟子的路线确实是一乘路线。养浩然之气这段是《孟子》中很关键的一段,很多问题都可以从这里边说清楚。“敢问夫子恶呼长?”这是公孙丑问孟子你的长处是什么?孟子回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何谓知言?曰: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聖人复起,必从吾言矣。”这里孟子就把知言和养气并举,所谓养气,即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就是撑天拄地的根身、月轮境界。这是自性之定。我们来看一下知言,“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这就是慧,对于一切的见解,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全都明明了了,错的知道它错在哪,正确的就知道它是怎么正确的,这就是慧的作用。将二者并举,正是一乘定慧的特色。也就是说,此知言是从养气中来,是浩然之气这种自性大定的妙用,而知言的这种慧力也能促进养气,这两者是一体两面。所以他并提知言和养气。由此亦可证,孟子是一乘的路线。所以当你看书能看到这个地步时,才算看明白了。本来孟子这一章我读了很久,但一直不知道知言这一段在说什么,我只对养浩然之气感兴趣,后来才知道知言是属于慧的作用。


夕阳注:此对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同时得转的描述。这大概是来自非佛家唯一如此明确的一个实证例子吧。先生真有慧眼。而夫子恒言:仁者必有知,与此义同,也可以作为妙平二智同转的例子。我觉得妙平二智同转之原理,对于一切诸教之修行,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致良知,若明妙平二智同转原理,便好判断区分称性之真狂(心中慈悲开发)与率欲之虚狂(毫无仁心在里面)、真智(必与仁心一起得)与识慧(老子之智是典型;庄子有悲心,慈心未充,遗世心重,还在半途)。儒者其仁爱即使感动天人,若无通达之智,必还是在半途,还只是带质境而已。不过儒家君子,多是仁爱并通达之士,即使未得究竟,带质境中之性分亦不少。由此观之,夫子之教,确甚为高明。


那么一乘定慧跟三乘定慧的区别我们大体就讲清楚了,我觉得“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跟冯大阿阇黎的一首偈子里的两句话是一致的,冯师公说:“月散翻成拄杖雄,下穷地底上苍穹。内成禅定根身活,涉世惟资般若功。”“内成禅定根身活,涉世惟资般若功”就是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内成禅定根身活”,住于根身的境界就是内成禅定了,你安住于撑天拄地的自性大定,同时“涉世惟资般若功”,涉世时从根身自性起一种妙用,可以涉世无染,应世无碍。你看,都是双提的,“内成禅定根身活,涉世惟资般若功”这是一乘的定慧,定是慧体,慧是定用,根身是定体,根身这种自证分里所起的照明妙用是慧,双提定慧。还有一个地方冯大阿阇黎也说到了一乘的定慧,定是“发现清净皎素心体如如不动”,所以定就是安住于月轮境界。慧是“反照心源,都摄六根,随机择法,去妄显真”。所谓择法就是知是知非,简择是非,是月轮上所起的妙用。


所以说“发现清净皎素心体如如不动”就是定,同时“返照心源,随机择法”“以慧力照了诸法而择用之”,就是从心体上起一种判断的妙用,就是慧。所以一乘定慧是一体的两面,三乘定慧就不同了,关键是三乘不见自性,所以他的定就不能起慧的作用,他的慧就没有定,是两个东西。而一乘是把自性发现了以后,安住于自性大定,从自性当中能够开启妙用,就使得定慧成为一体的两面了。


形上学方法:儒家能破法执

形上学方法:儒学的精髓:仁者与物同体

行上学方法:儒家路线修行方法

行上学方法:儒道关系

形上学方法:禅儒关系

形上学方法:忘心忘境

行上学方法:参话头

形上学方法:月轮观

形上学方法:禅宗的道果:四级禅与禅宗三关

行上学方法:月轮与力线的实质

行上学方法:三乘定与一乘定之区别


形上学方法:四禅

形上学方法:四无色定

形上学方法:调食及睡眠

形上学方法:持戒、忏悔

形上学方法:闻思正法

形上学方法:修行的资粮和前行

形上学方法:道家线路之原理

形上学方法:道家线路之方法

形上学方法:证体方法:离言现证与意识思辨

形上学方法:旧约、新约

形上学方法:天主教、新教

孟晓路丨佛法怎么认识因果和五蕴

俱生法执未破之前因果有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

孟晓路丨西方宗教人神对立

孟晓路丨佛法怎么认识因果和五蕴

俱生法执未破之前因果有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

孟晓路丨整个西方哲学就是以盲引盲,背道而驰


形上学方法1绪论:传统学术的生机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规范

形上学方法2:形而上学方法总论

形上学方法3:哲学

形上学方法4:西方宗教

形上学方法5:从语言角度看东西形上学之差异

形上学方法6:道家

形上学方法7:修行的资粮和前行

形上学方法8:印度文化中的修道方法

形上学方法9:小乘出世道路线

形上学方法10:权教与实教之区别

形上学方法11:实大乘法相宗

形上学方法12:实大乘空宗

形上学方法13:儒家

形上学方法14:儒家与道家、禅宗关系

形上学方法15:禅宗


论  周  官

大学提纲并注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讲记(全集)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