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剖开“难读”文本,孩子们用敏锐明亮的感受力,解读城市议题

楚焙 三明治文化中心 2024-02-06



作者 | 楚焙(中文创意写作导师)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接触到的阅读文本难度在提高。很多时候,难的不是字面上的语义理解,更多是作品的深度,这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


一个好的小说就像一个恰如其分的容器,容器的形状如同小说的结构:作者如何将人物、背景编织进故事中,故事该怎么讲。尤其是读到蕴含颇有深意的社会议题的作品时,作为孩子,该如何通过阅读,与之产生连接呢?这确实是相当耗费耐心的。


揪着小孩们读句子、段落,提出些刨根究底的问题,如果是离他们生活经验近一些的,倒还好,就怕是隔着十万八千里的经验,要求他们深刻地代入文中,还得提炼意义,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


而且我发现,一旦在文本解读时刻意升华立意,学生们就会下意识地拿起做阅读理解题的模版,诸如“从……身上反映了……表达了……的意义”,高年级的孩子讲到这些时,脸上会带着些调侃的无奈。


好书还是值得细细读的,除了作为读者,相对“被动”地接收作者提供的信息,有没有别的方法,让孩子们更深入地剖开文本,更自在地游荡在阅读之中呢?




我曾和高年级的孩子们读过一篇叫《陆地鲸落》的小说,文字风格十分简朴,但理解起来并不那么的想当然。这是因为在故事中的小城里,人们的行为令人费解——至少一开始看来是这样的。


为什么说那些人古怪呢?他们生活的小城里,曾经有一座璀璨夺目的百货商场,而如今像这个小城一样破落:它已经倒闭很久了,建筑外面被爬藤植物缠绕、遮蔽。但市民们无一例外地、默契十足地假装这座百货商场还在营业,他们很认真地考虑商品的折扣,热情地让主人公去百货商场逛逛,可他们并不是疯子。


《陆地鲸落》选自上海作家沈大成的小说集《迷路员》


小读者们就像因为车子抛锚,误入小城的小说主人公一样,摸不着头脑。一开始,工作坊里此起彼伏着“看不懂啊”,“这啥啊”,“城里的人到底怎么回事”的声音。让我们感到的矛盾的,是人们热切、朴素的市井生活,与那座大门紧闭的、神秘的商场之间的错落感。


我们找了几个故事中的人来作为了解这个小城的切入口。


最关键的人物,要数旅店老板的女儿,说是在百货商场的鞋帽部上班,每天出门上班前,老板都会叮嘱她要用员工折扣购物,还报出了一连串食物名称。仔细看,就会发现她脸上有着不耐心的表情,只是经过主人公面前时,她用展颜一笑藏起了情绪。


主人公耐不住好奇,索性出门去商场附近转转,和我们心想的一样,“这里的人怎么随便骗人啊,他们既相互欺骗,又自我欺骗”,正嘟囔着,便看到路边一个铁皮盒子里——一个简陋的零食亭,旅店老板的女儿在里面当营业员。


撞了个正着,女孩却自如地与主人公交流。


“百货公司早班是下午三点下班,晚班是八点。”

“那么你今天上早班?”我问。

“是早班。”她乱说时眼睛一闪,但脸上和她妈妈一样毫无愧色。

我对她摇了摇饮料瓶。“晚上见。”


主人公并没有戳破女孩的谎言,到最后也没有。离开旅店那天,他发现女孩没有对他说父母亲那套“下次再来逛百货公司”的话,脸上只有优美疏离的笑容,她是唯一一个不同的人。


如果说因为经验、动机的差异,我们往往很难理解某一个群体,但不妨碍去感知一个活生生的人。女孩微妙的反应,就像是这个小城有意露出的破绽。


读到这里,一个孩子说,她是年轻人,更清楚百货公司不在了,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他们或许会有其他希望。


当失落的小城在主人公车子的后视镜中逐渐淡去,像是把所有人都丢在那儿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不戳破是最好的回应,一种来自于礼貌本能的反应。但这位孩子很在意女孩露出的“破绽”,她眼中看到的还有这个人身上,乃至整个小城未来的希望。


讨论时,这位学生就这么点到为止了。但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没有讲完,至少在我们心里是这样的。




这次的写作任务是小说改编,让自己或虚构人物误入文中的百货大楼。原文中,主人公没有进入到商场内部,可是那座百货商场有一股看不见的巨大吸力,在引着读者进入其中一探究竟,至于里面如何,有很大的想象与诠释的空间。


这位学生在小说改编中写道,她和伙伴因为恶劣的天气暂时到小城歇脚,也住到了那家旅店里。和原文主人公不同的是,她和旅店老板的女儿产生了友情;相同的是,她或许也没有当着女孩的面戳破小城人的谎言。


她长得很标致,笑着问我:“商场里好玩儿吗?”她的笑中有一丝难过,她也知道里面很破败,本身跟她一个年纪的妙龄少女就很少来这城,见到我她十分激动,一直说东说西的,也让我讲了不少城外的世界,她听得津津有味,还经常问我些细节,玩到大半夜的才睡下。


她对故事中的女孩是好奇的。如果小城存在于现实中,我想,她们应该就会这样彻夜尽兴地交谈。重要的是,她隐隐期待着,自己的意外出现,能给女孩带来一些新的可能。


第2日,我起来时她已不见了,我有些着急,可一想她应该出去了吧,便放下心来,出去时见那女孩穿着一条褪色紧绷连衣裙,正与父母争辩着,好像听到了她说要“离开”。我知道我不应该在这儿,马上离开了。吃过午饭,我们准备离开了,只见那女孩也带着一个包袱,期待地看向我们,腼腆地求带她一路,我们讨论了一下便同意了,大家一同向店主夫妇告别。她哭了,但哭得很真诚,嘴角微微上扬……


她与女孩之间,有着一种不需要戳破谎言便能形成的默契,所以女孩才会在第二天急切地想要和她们一起出发。微妙的是,小说改编中的“我”,并没有故意干预女孩的选择。她将故事中两人的距离拿捏得相当好,让结局发生得那么不经意,又那么的理所应当。


《陆地鲸落》这个小说名,是将小城中倒闭的百货商场拟态成大海里的一种奇观,鲸落。当一头鲸鱼死掉,尸体坠落至海洋深处,在海底形成一套生态系统,很多生物靠它的尸体还能够活上很多年。


在小说改编的结尾,她通过故事中女孩之口,道出了女孩,或者说是她的希冀:


“我知道,‘鲸落’终究会被啃食干净,我想将我的城镇变成鲸。”


《陆地鲸落》工作坊讨论中




讨论这篇小说时,孩子们对主人公的“不戳破”有不少独到的看法,其中一位学生的解读,让我触动很深。她说,这个百货公司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信仰,他人的信仰是不需要去说服的,当你戳破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崩塌。


在小说改编中,她进一步践行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她的故事不需要颠覆小城人们的“信仰”,因为,她将一个令人惊叹的微缩动物世界引入废弃的商场内部。能让这座小城重新焕发生机的,或许不是外部的人为因素,而是那些被他们驱逐的,野蛮生长的生命。它们现在,重回失落的、神秘的百货大楼内部,这片土地的“子宫”。


破败的空壳下,存在着顽强、决绝的生命。


大楼内部还算明亮,借着光,可以看见这巨大的空壳内没有百货公司,只有一排排爬满苔藓的收银台。购物车散落一地,与地上的草皮容为一体。收银后的货架倒了,地上全是图案发白的瓶子。几棵树立在那里,冲破了天花板。鸡儿停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叫,声音在大楼内回响、放大,猫和狗在货架间穿梭……

我再次震惊了,这完全是一个微缩动物世界!至于它们从何而来?我不知道,或许是因城市的发展而无处可去了,才来到这,在不属于它们的世界顽强生存。

对于我这个奇怪的客人,它们警惕却不惧怕。甚至向我靠近。


她笔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隐喻着城市对大自然的掠夺。被城市进程所抛弃的动物和植被,它们盘踞于此,一个实际上已被人类遗弃的地方。而这个微缩的自然世界,竟然存在于昔日城市最繁华的地带,仿佛预示着这繁华终究是昙花一现。


与原文主人公无奈的离去不同,在小说改编的最后,她驶往的,不是背离百货公司的方向,而是迎着太阳升起——微缩自然世界不惜冲破天花板去渴求的生命之源,那百货公司就在太阳之下。


我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驶去,那百货公司在太阳下,一片黑色,如同一颗停止跳动的心。在那坚硬冰冷的空壳下,是顽强的生命所带来的活力。我,等它破壳而出。




有的孩子解读议题的方式相对更感性些,也有孩子着眼于现实层面的理解。


当我们摸索着文中若有若无的线索,猜测、争论这座百货商场倒闭的理由时,有一个解释让大家觉得十分有说服力。那位孩子一语道破:百货商场的规模和这座小城的消费水平根本不匹配,因此才会倒闭,但人们还是虚荣地想要维持不属于他们的荣耀。


实际上,他是认同这种“消逝”的。正是因为那些市民执拗地不愿松手,才导致城里的一切只能停留在原地,以至于被时代发展一次次抛在身后。


当时正好过完春节,寒假期间他和家人驾车一路到乡间,为了放被城市禁止的烟花。新近的生活体验给了他灵感,在小说改编中,他将“百货商场”和“烟花”这两种“消逝之物”关联起来。


主人公开车携带大量鞭炮和烟花经过此城,车子不幸抛锚,只好逗留于此。在这位主人公的视角中,城里的人浑身散发着一种渴望又可怖的气息。


原来,这里人们打算用足量的火药炸开那座大门紧闭的百货商场,主人公车上就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占有那些鞭炮和烟花。至于为什么百货商场进不去,拆不掉,就像是人们的执念聚集起来形成的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充满了讽刺。


那么,人们为什么想要炸开百货商场呢?是想要重新开张,还是想要拆毁呢?


这个故事,他没有完全写完。不过我觉得并不遗憾,以一种消逝之物去摧毁另一种消逝之物,这个构想已有足够的力度,去敲击那些偏执,覆有悲情色彩的心灵。烟花,火药,虽本身就具备毁坏之力,但消逝的形态却是在夜空中绽放的美妙。


还有一位孩子,在小说改编中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错位。


创始人独自一人待在百货商场里许多年,居住环境残破不堪,他也垂垂老矣。可他不敢出去,惧怕市民们“异样的眼光和责怪”。他没料到的是,外面的人们仍然为这个不该建造的,已经倒闭的商场感到自豪。他的愧疚和不堪,是他人荣誉感的垫脚石。


这位创始人究其失落的一生来诠释了一件事:如果人们不敢直面自己的错误与失败,欲望与怯懦,这些消极因素就会形成一座牢笼,把自己困在其中。


通过小说改编,我看到了孩子们对文本深入又犀利的解读,只要给他们发挥的空间,他们便会将故事背后隐蔽着的各种可能,呈现在你面前。作为导师,也作为他们的阅读、写作伙伴,感到惊喜的同时,也受益匪浅。




《陆地鲸落》这篇小说,我很喜欢,很早以前就读过了。选做共读选篇时,对于文本的立意解读,本来我心里是有答案的。不过,孩子们的讨论与创作,溢出了我原本的理解,溢出了我自身的局限。让我不由得想到,我已经做大人很多年了。


成年越久,就越容易形成一套固有的思维体系。面对故事中被时代抛弃的人物时,我也会唏嘘不已,但我更像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冷漠的旁观者。那些虚构人物的悲哀,像是有人叹出一口气,只是淡淡地环绕在身边,很快,就被空气稀释了。而孩子们以敏锐、明亮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让那些故事长久地停留在我们心中,种下一粒种子,终有一天,会再次破壳而出。


他们没有放弃那些已成定势的种种可能,因为他们身上就有着种种可能性、延展性。当沿着他们的视线,眺望远方看不见尽头的道路时,我心中那条小路旁的围墙也在渐渐瓦解。


和他们在一起时,我觉得我是流动的。




作者介绍





楚焙老师在文中分享的内容

来自『城市漫游工作坊』

 

暑期即将再度开设

感兴趣的会员

可联系阅读导师报名

 

如您还不是我们的会员

可联系小中老师咨询




工作坊时间

7.3-7.14 9:00-11:30

7.17-7.28 13:00-15:30

8.14-8.25 16:00-18:30

(2周,10天,共计25小时)




让我着迷的,是借写作展现的、铺在孩子面前的人生 | 共同成长手记

当同事都是爱读书创作的人,好像做什么都自在些 | 中文创意写作导师招聘

放眼于未来的双语教育家庭,需要你这样的伙伴 | 阅读导师招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剖开“难读”文本,孩子们用敏锐明亮的感受力,解读城市议题

楚焙 三明治文化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