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终盘点 | 2016年度“热点聚焦”栏目汇总

2016年度iResearch共发布“热点聚焦”话题14个,涉及翻译、文学、语用学、二语习得等诸多领域。请点击话题名称查看当期具体内容;系列话题可点击话题下每篇文章的具体篇名查看。



中国文学外译之路

再探究


世界走得越快,文学的力量就愈隐性、愈深重,而中国文学,无论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都有着其独特的风骨和魅力。但若从世界文坛而论,中国文学还未发出足够响亮的声音,是文学作品深度不够,还是译者水平、风格、身份影响,抑或传播方式、宣传策略需要转向?而译介本身究竟有多少力量?


本期“热点聚焦”精心汇编了分别来自南京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南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五位专家就“中国文学外译之路”这一话题进行的多视角探讨。他们或直面文学大家,深度挖掘大家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思考,或以多元系统理论为框架,站在超越国族文化的立场上探讨中国文学不易走出去的深层次原因,或从翻译中介过程(主要涉及翻译理念和翻译文本特征)方面分析中国戏剧外译的双重制约,或探究中国文学作品在解决了翻译和流通等技术障碍后如何在英语文学体系中被“激活”并在其中活跃存在下去的问题,再或关注海外民间翻译力量对中国当代文学国家传播的助推作用。老师们可从中深度挖掘中国文学外译的挑战和发展方向,学习其对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有益启示,多角度探索自身可能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贡献。

文学与战争


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出于某种政治、经济等目的而进行的最高斗争形式。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的同时,战争如影随形,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文学作品由于其与社会、历史的紧密关系,必然会反映战争这种社会现象。而与战争相关的文学作品毫无疑问是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类文学不仅有对战争场面的描绘,更有对战争的认识和评判。当今世界,大规模的战争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亲历过那些残酷战争的人也并不多,但是,对于战争的回忆和思考,乃至对历史的追溯和认识,无疑是避免未来战争,维系世界和平的基础。因此,阅读和品评关于战争的文学作品,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制定


语言能力量表(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是对语言使用者运用某种语言能力的一系列描述。通常,每个量表由低到高分几个不同级别,分别描述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统一的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其实质就是对使用英语的能力要求制定统一的规格。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规模大,层次多(如初、高中英语、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研发并投入使用的英语测试品种繁多(如高考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制定我国统一的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有利于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条龙”建设;有利于国内英语考试的健康有序发展;也有利于考试结果的比较和使用。目前国内测试学界正在制定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相关工作也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


本期热点聚焦内容摘选自《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2016年第1期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与传播专栏。专栏包括4篇论文:厉平和张翠玲分别研究了中文小说、现代中文戏剧在英美的翻译、出版和接受情况;马会娟、张奂瑶探讨了第一个将中国京剧搬上英美舞台的戏剧翻译家熊式一的翻译活动,分析了译者在不同时期的翻译特点和翻译思想;侯羽、杨金丹考察了华人学者在国际翻译期刊上的发文情况。这4篇论文都搜集了较为全面的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较为可信。相信这些研究对当前的中国文学“走出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语习得与手势研究

在语言教学中,人们往往只关注语言,而忽略与语言同时发生的手势。实际上,手势在语言的教与学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ELF背景下的语用能力:思想新探及重构

英语国际通用语的语境特征及所引发的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等变化给英语使用的交际过程及其能力表现产生了新的影响,出现了不同于英语本族语等单向语境下的语言语用及社交语用范式,这不仅挑战了英语本族语所主导的语用能力标准,也对英语作为外语的语境特征及语用能力思想提出了新问题。为此,基于通用英语的语境变化与特点,我们亟需重新思考英语语用能力的参照标准,重构新语境下的语用能力思想。本期热点聚焦内容由冉永平教授提供,欢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英美文学中的

“中国形象”研究


当今世界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对于不同文化的探寻是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英美文学中对于中国的描述可以追溯到乔叟的作品。在莎士比亚、弥尔顿的作品中也能找到中国的名字,那时的中国是个传奇性的国家。到十七世纪后半期至十八世纪中期,中国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国家,但也有嘲讽和诽谤,《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就是个猛烈抨击中国的作家。借用哈特•克兰(Hart Crane)的说法,他认为,按照哥伦布的想象,在曙光初露的迷蒙中,应以感觉而非视觉去体会中国。事实上这种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观测,也就是所谓的“新异国风味”。进入二十世纪末,看似对中国友好的艾伦•金斯堡,在访华之后以这段经历创作的诗歌作品恰似符合哥伦布的想象,而他在感觉中体会到的中国又是何种形象?与此同时,英美文学作品中也出现探索中国文化核心中的长远价值的趋势,其中以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其风格深受中国文化和哲学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以肯尼斯•雷克思罗斯(Kenneth Rexroth)为代表的“旧金山诗歌复兴运动”,及“垮掉一代”的斯奈德(Gary Snyder)、金斯堡(Allen Ginsberg)和后现代诗人W. S.默温(W. S. Merwin)等。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更多体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事实上这些讨论的英美作家,他们都以不同方式表达对于中国的看法,有的带有优越感,有的充满尊重与热情。探讨“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可以为多元文化共生与碰撞的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并带来更多思索。

中国英语:态度、特点与展望


在世界英语理论框架下,中国英语是英语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学理地位。但是有关中国英语的争鸣却一直持续:中国英语有何特点?人们对此有何态度?它的未来到底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始终是有关中国英语的关键。本期的三位嘉宾结合自己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论述。

影视翻译与研究


影视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研究者运用CiteSpace对12种翻译学权威国际期刊论文所作的可视化分析(冯佳等,2014),它也是近年来国际翻译研究较新的热点话题。本期“热点聚焦”邀请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三位专家分享影视翻译研究的不同视角。他们分别介绍了影视翻译中文化主题的重构、中国电影的外译历史,以及翻译字幕组现象,为有意从事相关研究的老师们打开思路。此外,我们还专门邀请到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兼中国电影英译专家贾佩琳女士(Linda Jaivin)提供从业一线的信息,分享字幕翻译人的困境与行业准则。

认知神经语言学


自从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仰望星空,美丽的宇宙才开始掀开它神秘的面纱。显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制造和完善工具的能力,工具的进步往往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第一架望远镜只能把物体放大3倍,第二架8倍,第三架可以放大到20倍……正是工具拉近了我们与月亮和太阳的距离。工具不仅帮助我们走出地球,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为了更好地“认识你自己”,我们必须更多地借助有效的工具。语言学家也不例外,同样有必要运用科学的实验工具,以透过语言现象探索语言的奥秘。本期邀请到的语言学家将向我们说明工具所能揭示的微观层面上的语言。

文本细读之于新中国

外国文学研究


比较理想的外国文学研究要求中国学者具备中国视角,既能客观对待和处理作为研究对象的外国文学“原材料”,又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体现中国学者独特的研究思路和学术风格。为此,中国学者应用具有“本土关怀”的视角去审视各个国家、民族、地域、不同时代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批评样式、文化语态,力求将作为研究对象的“原材料”融入自己的研究视野,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阐释、批评、吸纳,使之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积极作用。“本土关怀”并不意味着张扬“民族中心主义”,而是要在研究外国文学中强调中国特色,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开放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外国文学作品提供的心灵滋养。


文本细读之于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一)

文本细读之于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二)

文本细读之于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三)

语用学研究前沿:

语言与模因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模因论是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而模因本身依靠语言得以复制、传播和演进。因此该理论对语言运用和文化进化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它同关联论、顺应论一起被称作语用三论(参见何自然,2007)。实际上,何自然先生早在2003年便将模因论引入中国(何自然、何雪林,2003),带领语言模因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创性研究,并广泛运用于网络传播、语言教学、翻译和文化研究等领域。

中国翻译现状

窥探与反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翻译事业快速发展,但也面临多种挑战,无论是翻译研究的多元化要求还是翻译师资队伍的培训、翻译服务业的完善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寻找突破。针对翻译现状的不同面,究竟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本期“热点聚焦”精心汇编了分别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的四位专家就“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这一话题进行的多视角探讨。他们或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出发点深入探究国内翻译研究现状,或直面国际翻译学界领军人物,从国际视角提出中国翻译发展方向的参考,或以跨学科视角(经济学方向)试析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现状,或从伦理建设角度给予翻译行业健康发展的启示。因篇幅所限,各位专家的成果并未全部呈现,只望以此提供多种思考角度,读者能从宏观方面了解当前中国翻译发展的前景与问题,并反求自身,探索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和贡献方向。

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

外语是国家重要软实力资源,外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总体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进作用。“2016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于12月10日在广州举行,该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机构协办。


iResearch特别邀请论坛诸位主旨发言专家,推出“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热点探讨。


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仲伟合)

“一带一路”建设亟需构建语言战略(王铭玉)

语言政策视域下的中国外语教育改革趋势(赵蓉晖)

我国外语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与解析(王文斌、李民)

整体外语教育(韩宝成)


猜你喜欢

2016年“我来读文献”各期活动干货汇总

2016iResearch点击TOP10

2016年度十大外语教育新闻

可能是史上最全的外语类科研项目申报干货汇总


【声明】本文版权归iResearch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