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第一篇)

十念生 2019-04-14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第一篇)


【原文】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余引归,告母。 
   
   母曰:「善待之。」 
   
   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 
   
   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於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西元1569年)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於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语余曰:「符录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西元1570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西元1569年)发愿,直至己卯岁(西元1579年),历十馀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西元1580年)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西元1581年),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於历 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馀者。至癸未(西元1583年)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 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西元1586年)登第,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 纤悉必记。夜则设桌於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於常」,皆非诳语。吾於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解说】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则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
[千人千般命呀!命命不相同,明朝袁了凡,本来命普通,遇到孔先生,命都被算中;短命绝后没功名,前世业障真不轻,庸庸碌碌二十年,一生命数被算定,云谷禅师来开示,了凡居士才转命呀!才转命。]
我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逝了,母亲要我放弃学业,不要去考功名,改学医,并且说:学医可以赚钱养活生命,也可以救济别人。并且医术学得精,可以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从前的心愿。
后来我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看起来飘然若仙风道骨,我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位老人向我说: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进学宫了,为何不读书呢?
我就把母亲叫我放弃读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他。并且请问老人的姓名,是那里人,家住何处;老人回答我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我得到他的真传。照注定的数来讲,我应该把这个皇极数传给你。
因此,我就领了这位老人到我家,并将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要我好好的待他。并且说: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数的道理,就请他替你推算推算,试试看,究竟灵不灵。
结果孔先生所推算的,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都非常的灵验。我听了孔先生的话,就动了读书的念头,和我的表哥沈称商量。表哥说: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收学生读书。我送你去他那里寄宿读书,非常方便。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为老师。孔先生有一次替我推算我命里所注定的数;他说:在你没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时,县考应该考第十四名,府考应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该考第九名。

到了明年,果然三处的考试,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样,完全相符。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他说:那一年考取第几名,那一年应当补廪生,那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在某一年,应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县长,在做县长的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可惜你命中没有儿子。
这些话我都一一的记录起来,并且牢记在心中。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唯独算我做廪生所应领的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那里知道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他就批准我,补了贡生。我私下就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有些不灵了。
后来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不准我补贡生。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见我在考场中的‘备选试卷’没有考中,替我可惜,并且慨叹道:这本卷子所做的五篇策,竟如同上给皇帝的奏折一样。像这样有大学问的读书人,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到老呢?
于是他就吩咐县官,替我上公事到他那里,准我补了贡生,经过这番的波折,我又多吃了一段时间的廪米,算起来连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补足,总计是九十一石五斗。我因为受到了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个人的进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而走运的迟或早,也都有一定的时候,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
等我当选了“贡生”,按照规定,要到北京的国家大学去读书。所以我在京城里住了一年。一天到晚,静坐不动,不说话,也不转动念头。凡是文字,一概都不看。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国家大学读书,在没有进国家大学以前,先到栖霞山去拜见云谷禅师,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我同禅师面对面,坐在一间禅房里,三天三夜,连眼睛都没有闭。云谷禅师问我说:凡是一个人,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只因为妄念,在心中不断地缠来缠去;而你静坐三天,我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没有办法改变。就是要胡思乱想得到什么好处,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实不想,心里也就没有什么妄念了。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那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我听了之后不明白,便请问他此话怎讲?云谷禅师说道: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束缚了;既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可说没有数呢?虽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
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
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为贫贱短命。
你二十年来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数转动一分一毫,反而被数把你给拘住了。一个人会被数拘住,就是凡夫,这样看来,你不是凡夫,是什么呢?
我问云谷禅师说:照你说来,究竟这个数,可以逃得过去么?禅师说: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实在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好教训。我们佛经里说: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儿女就得儿女,要求长寿就得长寿。
只要做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因为说谎是佛家的大戒,那有佛菩萨还会乱说假话,欺骗人的呢?
我听了以后,心里还是不明白,又进一步问说;孟子曾说:凡是求起来,就可以得到的,这是说在我心里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若是不在我心里的事,那么怎能一定求得到呢?譬如说道德仁义,那全是在我心里的,我立志要做一个有道德仁义的人,自然我就成为一个有道德仁义的人,这是我可以尽力去求的。若是功名富贵,那是不在我心里头的,是在我身外的,要别人肯给我,我才可以得到。倘若旁人不肯给我,我就没法子得到,那么我要怎样才可以求到呢?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不错,但是你解释错了。你没看见六祖慧能大师说:所有各种的福田,都决定在各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没有感应不到的!
能向自己心里去求,那就不只是心内的道德仁义,可以求得,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贵,也可以求到,所以叫做内外双得。换句话说,为了种福田而求仁求义,求福,求禄,是必有所得的。
一个人命里若有功名富贵,就是不求,也会得到;若是命里没有功名富贵,就算是用尽了方法,也求不到的。
所以一个人,若不能自己检讨反省,而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寿;但得到得不到,还是听天由命,自己毫无把握。这就合了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两句话了。
要知道纵然得到,究竟还是命里本来就有的,并不是自己求的效验,所以可以求到的,才去求,求不到的,就不必去乱求。
倘若你一定要求,那不但身外的功名富贵求不到,而且因为过份的乱求,过份的贪得,为求而不择手段,那就把心里本来有的道德仁义,也都失掉了,那岂不是内外双失么?所以乱求是毫无益处的。
[求富贵呀得富贵,求儿女呀得儿女,求长寿呀得长寿,没有什么求不到呀,求不到!只要做好事,从心里去求,心就是福田呀,千万别乱求;心就是福田呀,千万别乱求。]
云谷禅师接著再问我说:孔先生算你终身的命运如何?
我就把孔先生算我,某年考的怎么样,某年有官做,几岁就要死的话详详细细的告诉他。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想想,你应该考得功名么?应该有儿子么?我反省过去所作所为,想了很久才说:我不应该考得功名,也不应该有儿子。因为有功名的人,大多有福相。
我的相薄,所以福也薄。又不能积功德积善行,成立厚福的根基。并且我不能忍耐,担当琐碎繁重的事情。别人有些不对的地方,也不能包容。因为我的性情急燥,肚量窄小。有时候我还自尊自大,把自己的才干、智力、去盖过别人。心里想怎样就怎么做,随便乱谈乱讲。像这样种种举动,都是薄福的相,怎么能考得功名呢!
喜欢干净,本是好事;但是不可过分,过分就成怪脾气了。所以说越是不清洁的地方,越会多生出东西来。相反地,很清洁的水反而养不住鱼。
我过分地喜欢清洁,就变得不近人情,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一种缘故。
天地间,要靠温和的日光,和风细雨的滋润,才能生长万物。我常常生气发火,没有一点和育之气,怎么会生儿子呢?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二种缘故。
仁爱,是生生的根本,若是心怀残忍,没有慈悲;就像果子一样,没有果仁,怎么会长出果树呢?所以说,忍是不会生养的根;我只知道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肯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积些功德,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三种缘故。
说话太多容易伤气,我又多话,伤了气,因此身体很不好,那里会有儿子呢?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四种缘故。
人全靠精气神三种才能活命;我爱喝酒,酒又容易消散精神;一个人精力不足,就算生了儿子,也是不长寿的,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五种缘故。
一个人白天不该睡觉,晚上又不该不睡觉;我常喜欢整夜长坐,不肯睡,不晓得保养元气精神,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六种缘故。其它还有许多的过失,说也说不完呢!云谷禅师说:岂只是功名不应该得到,恐怕不应该得的事情,还多著哩!
当知有福没福,都是由心造的。有智慧的人,晓得这都是自作自受;糊涂的人,就都推到命运头上去了。
譬如这个世上能够拥有千金产业的,一定是享有千金福报的人;能够拥有一百金产业的,一定是享有一百金福报的人;应该饿死的,一定是应该受饿死报应的人。比如说善人积德,上天就加多他应受的福。恶人造孽,上天就加多他应得的祸。上天不过就他本来的质地上,加重一些罢了,并没有一丝毫别的意思。
接下来这段是云谷禅师借俗人之见,来劝了凡先生努力积德行善。
就像生儿子,也是看下的种怎样,种下的很厚,结的果也厚。种下得薄,结的也薄。譬如一个人,积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积了十代的功德,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积了三代或者两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两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至于那些只享了一代的福,到了下一代,就绝后的人;那是他功德极薄的缘故,恐怕他的罪孽,还积得不少哩!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短处,那就应该把你一向不能得到功名,和没有儿子的种种福薄之相,尽心尽力改得干干净净。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和气慈悲,一定要替人包含一切,而且要爱惜自己的精神。
从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已经死了;以后的一切一切,譬如今日,刚刚出生;能够做到这样,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个义理道德的生命了。我们这个血肉之躯,尚且还有一定的的数;而义理的、道德的生命,那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书经太甲篇上面说道:上天降给你的灾害,或者可以避开;而自己若是做了孽,就要受到报应,不能愉快心安地活在世间上了。
诗经上也讲:人应该时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报,不用求,自然就会有了。因此,求祸求福,全在自己。

[书经说:天作孽呀,犹可违呀犹可违,自作孽呀,不可活呀,不可活;诗经上也说:常常想自己,所做跟所为,合不合天道,求祸与求福,全在你自己呀!全在你自己。]
孔先生算你,不得功名,命中无子,虽然说是上天注定,但是还是可以改变。你只要将本来就有的道德天性,扩充起来,尽量多做一些善事,多积一些阴德,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别人要抢也抢不去,那有可能享受不到呢?
易经上也有为一些宅心仁厚、有道德的人打算,要往吉祥的那一方去,要避开凶险的人,凶险的事,凶险的地方。
如果说命运是一定不能改变的,那末吉祥又何处可以趋,凶险又那里可以避免呢?易经开头第一章就说:经常行善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传给子孙;这个道理,你真的能够相信吗?
我相信云谷禅师的话,并且向他拜谢,接受他的指教;同时把从前所做的错事,所犯的罪恶,不论大小轻重,到佛前去,全部说出来;并且做了一篇文字,先祈求能得到功名,还发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先生我的大恩大德。云谷禅师听我立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就拿了功过格给我看。叫我照著功过格所订的方法去做,所做的事,不论是善是恶,每天都要记在功过格上,善的事情就记在功格下面,恶的事情就记在过格下面。
不过做了恶事,还要看恶事的大小,把已经记的功来减除。并且还教我念准提咒,更加上了一重佛的力量,希望我所求的事,一定会有效应。云谷禅师又对我说:有一种画符篠的专家曾说:一个人如果不会画符,是会被鬼神耻笑的。
画符有一种秘密的方法传下来,只是不动念头罢了。当执笔画符的时候,不但不可以有不正的念头,就是正当的念头,也要一齐放下。把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杂念,因为有了一丝的念头,心就不清净了。到了念头不动,用笔在纸上点一点,这一点就叫混沌开基,因为完整的一道符,都是从这一点开始画起,所以这一点是符的根基所在。
从这一点开始一直到画完整个符,若没起一些别的念头,那么这道符,就很灵验。不但画符不可夹杂念头,凡是祷告上天,或者是改变命运,都要从没有妄念上去用工夫,这样才能感动上天。孟子讲立命的道理说道:短命和长寿没有分别。乍听之下会觉得奇怪?因为短命和长寿相反,而且完全不同,怎样说是一样呢?要晓得在一个妄念都完全没有时,就如同婴儿在胎胞里面的时候,那晓得短命和长寿的分别呢?
等到出了娘胎,渐渐有了知识,有了分别的心;这时,前生所造的种种善业恶业,都要受报应了,那也就有短命和长寿的分别了。
因此,命运是自己造的。如果把立命这两个字细分来讲,那末富和贫要看得没有两样,不可以富的仗著有钱有势,随便乱来,穷的也不可以自暴自弃去做坏事,尽管穷,仍然应该安分守己的做好人;能够这样,才可以把本来贫穷的命,改变成富贵的命。本来富贵的命,改变成更加富贵,或者是富贵得更长久。穷与通,要看得是没有两样,不发达的人,不可因为自己不得志,就不顾一切,随便荒唐;发达的人,也不可仗势欺人,造种种的罪业,越是得意,越是要为善去恶,广种福田。
能够这样,才可以把本来穷苦的命,改变成发达的命,本来发达的命,就会更加发达了。短命和长寿,要看得没有两样,不可说我短命;不久就死了,就趁还活著的时候,随便做恶事,糟蹋自己。要晓得既然已生成短命,就更加应该做好人,希望来生不要再短命,这一生或许也可以把寿命延长一些哦!
命中长寿的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得活,就拼命造孽,做奸犯科,犯邪淫。要晓得长寿得来不易,更应该做好人,才可以保住他的长寿呀。能够明白这种道理,才可以把本来短的命变成长寿,本来长寿的命,更加长寿健康。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生与死的关系最为重大,所以短命同了长寿,就是最重大的事情。既然说到这最重大的短命同了长寿,那末此外一切顺境,富有和发达;逆境,贫穷和不发达,都可以包括在内了。
孟子讲立命的学问,只讲到短命和长寿,并没讲到富和贫,发达和不发达,就是这个道理。
接著云谷禅师又告诉我说:孟子所说的“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说: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不要做半点过失罪恶。至于命能不能改变,那是积德的事,求天的事。
说到修字,那么身上有一些些过失罪恶,就应该像治病一样,把过失罪恶要完全去掉。讲到俟,要等到修的功夫深了,命自然就会变好,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非份之想,也不可以让心里的念头乱起乱灭,都要完全把它斩掉断绝,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已经是达到先天不动念头的境界了。到了这种功夫,那就是世间受用的真正学问。
云谷禅师接著又说:平常时一般人的行为,都是根据念头转的,凡是有心而为的事,不能算是自然,不著痕迹。你现在还不能做到不动心的境界,你若能念准提咒,不必用心去记或数遍数,只要一直念下去,不要间断。念到极熟的时候,自然就会口里在念,自己不觉得在念,这叫做持中不持;在不念的时候,心里不觉的仍在念,这叫做不持中持;念咒能念到这样,那就我、咒、念打成了一片,自然不会有杂念进来,那末念的咒,也就没有不灵验的了。但是这种功夫,一定要透过实践,才能领会到的。
我起初的号叫做学海,但是自从那一天起就改号叫做了凡;因为我明白立命的道理,不愿意和凡夫一样。把凡夫的见解,完全扫光,所以叫做了凡。
从此以后,就整天小心谨慎,自己也觉得和从前大不相同。从前尽是糊涂随便,无拘无束;到了现在,自然有一种小心谨慎,战战兢兢戒慎恭敬的景象。
虽然是在暗室无人的地方,也常恐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讨厌我,毁谤我的,我也能够安然的接受,不与旁人计较争论了。从我见了云谷禅师的第二年,到礼部去考科举。孔先生算我的命,应该考第三名,那知道忽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孔先生没算我会考中举人,那知道到了秋天乡试,我竟然考中了举人,这都不是我命里注定的,云谷禅师说: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这话我更加地相信了。
我虽然把过失改了许多,但是碰到应该做的事情,还是不能一心一意的去做,即使做了,依然觉得有些勉强,不太自然。自己检点反省,觉得过失仍然很多。
例如看见善,虽然肯做;但是还不能够大胆地向前拼命去做。或者是遇到救人时,心里面常怀疑惑,没有坚定的心去救人。自己虽然勉强做善事,但是常说犯过失的话。有时我在清醒的时候,还能把持住自己,但是酒醉后就放肆了。虽然常做善事,积些功德;但是过失也很多,拿功来抵过,恐怕还不够,光阴常是虚度。从己巳年听到云谷禅师的教训,发愿要做三千件的善事;直到己卯年,经过了十多年,才把三千件的善事做完。
在那个时候,我刚和李渐庵先生,从关外回来关内,没来得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到了庚辰年,我从北京回到了南方,方才请了性空、慧空、两位有道的大和尚,借东塔禅堂完成了这个回向的心愿。到这时候,我又起了求生儿子的心愿,也许下了三千件善事的大愿。到了辛巳年,生了你,取名叫天启。
我每做了一件善事,随时都用笔记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鹅毛管,印一个红圈在日历上,或是送食物给穷人,或买活的东西放生,都要记圈。有时一天多到十几个红圈呢!也就是代表一天做了十几件善事。
像这样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条善事的愿,方才做满。又请了性空和尚等,在家里做回向。到那年的九月十三日,又起求中进士的愿,并且许下了做一万条善事的大愿。到了丙戌年,居然中了进士,吏部就补了我宝坻县县长的缺。我做宝坻县的县长时,准备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我叫它作治心篇。意思就是恐怕自己心起邪思歪念,因此,叫‘治心’二字。
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审案的时候,叫家里人拿这本治心篇交给看门的人,放在办公桌上。每天所做的善事恶事,虽然极小,也一定要记在治心篇上。到了晚上,在庭院中摆了桌子,换了官服,仿照宋朝的铁面御史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天天都是如此。你母亲见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常常皱著眉头向我说:我从前在家,帮你做善事,所以你所许下三千件善事的心愿,能够做完。现在你许了做一万件善事的心愿,在衙门里没什么善事可做,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呢?
在你母亲说过这番话之后,晚上睡觉我偶然做了一个梦,看到一位天神。我就将一万件善事不易做完的缘故,告诉了天神,天神说:‘只是你当县长减钱粮这件事,你的一万件善事,已经足够抵充圆满了。’
原来宝坻县的田,每亩本来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我觉得百姓钱出得太多,所以就把全县的田清理一遍;每亩田应缴的钱粮,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这件事情确实是有的;但也觉得奇怪,怎么这事会被天神知道,并且还疑惑,只有这件事情,就可以抵得了一万件善事呢?
那时候恰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宝坻,我就把梦告诉了禅师,并问禅师,这件事可以相信吗?幻余禅师说:做善事要存心真诚恳切,不可虚情假意,企图回报。那末就是只有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过一万件善事了。况且你减轻全县的钱粮,全县的农民都得到你减税的恩惠,千万的人民因此减轻了重税的痛苦,而获福不少呢!
我听了禅师的话,就立刻把我所得的俸银薪水捐出来,请禅师在五台山替我斋僧一万人,并且把斋僧的功德来回向。
孔先生算我的命,到五十三岁时,应该有灾难。我虽然没祈天求寿,五十三岁那年,我竟然一点病痛都没有。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多活了十六年)。书经上说:天道是不容易相信的,人的命,是没一定的。又说:人的命没有一定,是要靠自己创造的。
这些话,一点都不假。我由此方知,凡是讲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求来的,这些话实在是圣贤人的话;若是说祸福,都是天所注定的,那是世上庸俗的人所讲的。

[天道不易信呀,人命没一定,人命没一定呀,要靠自己造;若说祸与福呀,都是天注定,那是凡夫与俗子,而非圣贤说的话呀,说的话!]
你的命,不知究竟怎样?就算命中应该荣华发达,还是要常常当作不得意想。就算碰到顺当吉利的时候,还是要常常当作不称心,不如意来想。就算眼前有吃有穿,还是要当作没钱用,没有房子住想。就算旁人喜欢你,敬重你,还是要常常小心谨慎,做恐惧想。就算你家世代有大声名,人人都看重,还是要常常当做卑微想。就算你学问高深,还是要常常当做粗浅想。
这六种想法,是从反面来看问题,能够这样虚心,道德自然会增进,福报也自然会增加。
讲到远,应该要想把祖先的德气,传扬开来;讲到近,应当想父母若有过失,要替他们遮盖起来;这里即是说明孟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大义所在;讲到向上,应该要想报答国家的恩惠;讲到对下,应该要想造一家的福;说到对外,应该要想救济别人的急难;说到对内,应该要想预防自己的邪念和邪想。
这六种想法,都是从正面来肯定问题,能够常常如此的存心,必然能成为正人君子。
一个人必须要每天知道自己有过失,才能天天改过,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天安安逸逸的算自己没过失。如果每天都无过可改,就是每天都没有进步;天底下聪明俊秀的人实在不少,然而他们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业不能用功去做;就只为了因循两个字,得过且过,不想前进,所以才耽搁了他们的一生。
云谷禅师所教立命的许多话,实在是最精,最深,最真,最正的道理,希望你要细细的研究,还要尽心尽力的去做,千万不可把大好的光阴虚度过。


袁了凡历史事迹汇编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极为流行。


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 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 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的传世名作,共11600多字,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组成。其中"立命之学"是他69岁晚年之作,"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祈嗣真诠》中的两篇,"谦德之效"是以前的《谦虚利中》篇。


在《了凡四训》里,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了凡四训》蕴涵著中国文化的深邃和智慧,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问世以来深受推崇,被佛教界称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而广为印行,流传足有几千万册。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造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香港中华道德学会赞美袁了凡以"改造命运的精神,创造自己的幸福,以及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光明前途",称此书"是创造幸福的宝典"。 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最为推崇,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胡适先生则认为,《了凡四训》是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主要贡献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袁了凡在许多等方面做出了贡献,闪著耀眼的光辉。

博学多才、涉足极广。在佛学、农业、民生、水利、医学、音乐、几何、数术、教育、军事、历法和太乙六壬奇门"三式"绝学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8)


袁了凡是"文理全才"的人物。他是明朝著名的农学家、水利学家及历法学家。譬如,他所著《历法新书》涉及46种历法,有岁差总数积算、五纬总数积算、推天正冬至五星自行限度、求第一东西差、求太阳食甚定分、求日月出入带食所见分秒、求朔望交会约率、四平方求弦术、太白黄道南北纬度、黄道南北各像内外星经纬度等,共150多种求算方法,(9)学问深邃。


袁了凡善于总结。譬如,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探讨研究举业之道,组织编纂了《群书备考》等参考书。明朝末年,是嘉善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年代。如在万历年间,嘉善有状元国相钱士升、名臣魏大中等进士29人,占明清两朝进士总数的六分之一,超过了任何年号。嘉善是全国26个巍科大县之一,这也与袁了凡等人在教育上的贡献分不开。


江南善举运动的宣导者

明朝末年,江南社会变动剧烈,道德体系紊乱。作为社会精英的士绅阶层,为了教化民众,将劝善惩恶的诸多事例刊刻成"善书",通过小说、说唱而流行於民间,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通俗的形式将"民众的道德"具体化。


在善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过程中,袁了凡的言行经历对善书思想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0)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是善书中的经典之作,劝善是全书的重点和宗旨,"积善篇"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它阐明了善的含义、明辨善恶的标准、行善的道理和方法。


袁了凡为江南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起了指导作用,奠定了思想基础。袁了凡与另一位嘉善名人陈龙正的父亲陈于王,是万历十四年(1586)的同科进士,两人情趣相投,常探讨修德行义之举,两家还结为儿女亲家。袁了凡极为赏识陈龙正,称赞他"孝思最深,所至不可量"。(11)


崇祯年间,陈龙正在嘉善倡举同善会,崇祯十四年(1641)又建立同善会馆,作为经办善业的常设机构和公所。同善会馆是江南最早兴起的民办慈善组织,是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雏形,成为后来风行全国的乡村社会团体,引发了清代民间力量组织介入慈善机构的浪潮,具有重大意义。


功过格的积极实践者

功过格是最具中华文明特色的事物之一,它把每日所做之事,按其善恶增减记数,是一种道德自律的工具。功过格的出现,标志著中国人认识到可用自己的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吉凶,这是精神生活中划时代的成果。(12)


袁了凡提倡以记"功过格"的方法,"隐恶扬善"、"迁善改过",进行道德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修养、完善人生的目的。袁了凡作为功过格的提倡者和身体力行者,强调个人改变命运的力量,用善书来鼓动社会流动和提升社会地位,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他的言行经历对后世道德伦理思想的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宗教界,在日、韩、美、澳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袁了凡享有极高的声誉,目前有几十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国内对他的认识还很不够。对此,有研究者指出:"以前我们不注重到那些对社会对民间有影响的思想。袁了凡在当时社会里巷皆知,在今天还在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转变模式,去研究那些真正影响老百姓的思想!袁了凡应当是浙江思想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笔,用专门的著作来写!"(13)



人物相关


人们称袁了凡是江苏吴江人,是与他晚年隐居吴江赵田村有关。


编修《嘉善县志》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1593年6月16日),朝鲜战场上被罢官的袁了凡回到家乡嘉善。由於嘉靖年间嘉善深受倭寇之害,"方策旧章、遗编故牒,悉付之灰烬,……致使考核无凭",风气民情为之大变,嘉善知县章士雅正为编修县志发愁。


袁了凡知道后,即拿出自己家藏资料,说县志的十分之六七已经具备了。章士雅"遽然色喜",邀请袁了凡担任主笔。袁了凡以"罪隶之氓三缄,自戢犹惧后议"推辞。章士雅则说:了凡先生文名扬海内,"琅琅炳炳,迄於今不衰",请勿再推却。(14)


万历二十四年(1596),章士雅主持重修的《嘉善县志》12卷刊印。全志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创绘全县20区详图,为现存嘉善县志之佳作。


隐居吴江赵田


在《嘉善县志》的序文里,袁了凡袒露了隐居心迹:"夫侯产姑苏而宰武塘,余产武塘而遁迹姑苏。"(15)万历二十一年(1593)后,袁了凡举家搬迁到嘉善西北部的分湖对岸的赵田村。


袁了凡为何晚年隐居赵田?笔者分析,一是由於兄弟众多,居所狭隘。他有兄弟六人,袁家子孙繁衍,在魏塘镇的旧宅日显狭窄。二是他精通星象地理之术,避开兵燹战火之地。在古代,地处水路要津的嘉善首当其冲,如明朝时倭寇骚扰嘉善达19次之多,但始终未染指赵田村所在的芦墟镇。


赵田村地处吴江芦墟镇东,袁了凡建万卷楼用於藏书。随后他所编撰之书,多署"赵田逸农袁黄坤仪甫"、"赵田逸农袁黄坤仪甫书"、"赵田逸农了凡袁黄坤仪著"等,这也是后人称他是赵田人的缘由所在。


吴江人的由来


最早称袁了凡是吴江人的,是明末清初的潘柽章和叶绍袁。


潘柽章(1626-1663),吴江平望人,他在《松陵文献》中称袁了凡"邑之赵田人也。地与嘉善接,因入籍嘉善"。叶绍袁(1589-1648),吴江北厍人,明末文学家,袁了凡养子。他在《湖隐外史》中说:"司马袁公了凡先生讳黄,祖籍芦墟人,后由嘉善迁分湖,复迁赵田。"(16)


两人不提袁了凡及其祖、父三代人在嘉善县城150年的居住历史,也不提袁了凡本人61岁前的嘉善经历,以他晚年的隐居生活,得出他是吴江人的"结论"。这也就成为后人称袁了凡是吴江人的惯例。


人们谈及袁了凡,最多引用的是清朝彭绍升《袁了凡传》之说:"袁了凡,名黄,江南吴江人。……了凡之先赘嘉善殳氏,遂补嘉善县学生。"(17)这种先有"江南吴江人"结论的解说,给人以袁了凡仅仅是嘉善县学生的错觉。


故乡

陶庄是袁氏世居地

袁了凡的曾祖袁颢在《袁氏家训》文首说:"予家世居嘉兴之陶庄。"袁了凡的父亲袁仁在《家居八景赋》开头称:"余家世居陶庄之净池。"袁了凡在《重梓袁氏家训跋》中称:"吾家旧住陶庄",袁了凡《刻袁氏丛书引》则说:"予家世居嘉兴之陶庄,今析归嘉善。"(18)


据《袁氏家乘》所记,袁氏先世从汝南陈州迁徙江南,散居吴越间。南宋初年八代祖富一公开始,由语儿溪徙居陶庄净池(今嘉善县陶庄镇),袁家於是"世居净池"。陶庄古镇位於嘉善县西北部,净池是市中心的湖泊。袁家在陶庄的住地有两处,一是净池南的袁家汇,另是镇东的袁家埭。(19)


袁了凡的高祖袁顺,字杞山,"世居陶庄",有土地40多顷,"元末家颇饶"。他"豪侠好义,尚气节人","勇於为善而奔义若赴"。因参于反对朱棣篡位,袁杞山命途多舛。


袁了凡的曾祖袁颢(1414-1494),字菊泉,是"下保东(陶庄)一册一甲里长。"宣德五年(1430年)嘉善设县,县治定址产生分歧。嘉善"父老咸委计於杞山,"杞山则由其儿子袁颢出面,说服大理寺卿胡槩,改变知府齐政原定西塘的方案。


出生地

魏塘镇别称武塘,嘉善建县后为县治所在地。袁了凡是魏塘镇人,他生於斯,长於斯,大多数岁月在此度过,晚年即使隐居他乡,仍以武塘了凡居士自称。(20)他的亲朋好友、他的师长同窗、他的主要活动,如《了凡四训》中提到的慈云寺、表兄沈称、开学馆的郁海谷先生、东塔禅堂回响的性空和慧空、幻余禅师等,都在魏塘镇。


袁了凡的祖父袁祥(1448-1504),字文瑞,号怡杏,景泰四年(1453)上门到魏塘镇殳家为婿,成年后与殳氏女儿完婚,生一女。后袁祥又娶配平湖巨室朱氏的女儿,"资送甚厚",善於料理,袁家遂大起。袁祥於是在魏塘镇亭桥建造了当时非常有名袁家庄园。


袁了凡的父亲袁仁(1479-1546),字良贵,号参坡,"博极群书",号称文献世家,以贤能闻名地方。万历《嘉善县志》收录了袁仁的《家居八景赋》,对魏塘上的袁家庄园有详细记述。(21)


袁了凡故居在魏塘镇东亭桥,对照万历《嘉善县志》的县城地图及实地考察,可以确认其位置在今嘉善县第一中学内,且今日遗迹尚存,即今校内慈山古迹以南至中山路一带。(22)


了凡墓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七月,袁了凡去世,享年74岁。他魂还故里,安葬在自己选定的墓地,嘉善县胥五区大西收字圩,今惠民镇王家村独社浜。袁了凡墓地及其九世孙袁召龄所立的墓碑,已在2004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碑为花岗石,正面刻文:"崇祀乡贤明进士了凡袁公墓"。清嘉庆《嘉善县志》记载有袁了凡晚年相坟逸事。(23)


袁了凡为何选墓地於嘉善东南部? 笔者分析,一在於"风水"。其墓地坐北朝南背靠高地,河水两面环绕,流向东南而去。二在於地势。嘉善县地势东南部高爽,是官宦大户选墓的风水福地。仅明朝末年的嘉善名人,如云谷禅师、魏大中、魏学洢、陈龙正、钱士升、袁仁,以及《了凡四训》中的费锦坡、支立、支大纶等,都安魂於此。


户籍简介

袁了凡以嘉善县籍应试

明代考进士时都要填明户籍(家庭成分、出身)和乡贯(籍贯)。袁了凡的科举考试,是以浙江省嘉善县籍应试的。对此,万历《嘉善县志》选举志科贡栏里,详细记述了袁了凡选贡、中举、中进士的情况。(24)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称:袁黄,浙江嘉善[10],明万历14/3/193。 [10]代表民籍。袁黄是万历十四年丙戌科(1586)第三甲进士。(25)


不同年份出版的《辞海》及《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以及郑克晟《袁黄与明代的宝坻水田》、《浙江人物简志》、《中国历代家训大观》等典籍,以及明末查继佐《罪惟录》、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清陈田《明诗纪事》、清曹溶《明人小传》、以及《浙江通志》、《钦定续文献通考》、《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等,都明确袁了凡是浙江嘉善人。(26)


后代嘉善县籍

直到清朝末年,袁了凡后代仍是嘉善县籍贯。如袁了凡的九世孙袁松巢"其占籍犹嘉善也。"如果他们要走上仕途,需先到嘉善县学读书,参加浙江省乡试。袁松巢编修于咸丰八年(1858年)的《赵田宗祠记》称:"余家世居嘉善之东亭桥。"(27)


对袁了凡是哪里人的疑问,清朝吴江县芦墟人沈刚中和陆耀说出了原委:"潘柽章《松陵文献》云黄赵田人,地与嘉善接,因入籍焉。考黄作《叶重第墓志》云:'庚辰年得陆龟蒙遗址於分湖之滨,卜筑居之。'又有《赵田新居》诗,则非赵田人明矣。按黄四世祖杞山为陶庄人,曾祖颢亦居陶庄,其祖赘於嘉善殳氏,始居嘉善。父仁隐于医,今遗药圃在嘉善城南。则黄始居嘉善,后迁赵田为是,柽章未之考耳。"(28)


嘉善邑人

袁了凡主编的明万历《嘉善县志》,是一部解读其身世的重要文献。在此书中,袁了凡不仅以嘉善"邑人"自称,还有其家庭位置及迁居情况,甚至有袁了凡的出生年月日期。《了凡四训》所提到的嘉善人物,几乎都能在此找到答案。


笔者统计,万历《嘉善县志》共提及袁了凡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及其本人45处,收录袁了凡父子等诗文15篇(首),介绍袁了凡父亲、祖父等书籍18本。


如此书收录了袁仁55岁时所作《嘉禾记》,记述袁了凡於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1533年12月26日)出生一事:"时嘉靖癸巳岁也。客有朱生永和者,善望气。七月至馀家谓:'瑞气葱郁,当有善征。'及嘉禾生,朱生复至。馀指谓曰:'此非所谓吉祥善事耶,尔言验矣。'朱曰:'庆色方新,更有进於是者。'十二月十一日,生第四子。是日,朱适自云间返,笑谓予曰:'此足庆矣。'因字之曰'庆远。'然嘉禾实兆之。爰追纪其颠末。他日儿子有知,当务秋实,毋务春华也。"(29)


袁家"嘉禾"一事,作为"祥瑞"也载入明万历《嘉善县志》。(30)


"我嘉善同袍"

《了凡四训》共提到的52个当时有名姓的人物,其中有袁了凡的"嘉善同袍"18人。


如《了凡四训》记述了他在"辛未"年,与丁宾等10名嘉善老乡科举考试的情景:"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及开榜,丁果中式。"(31)


丁宾是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后累加至太子少保、太保(正一品)等头衔,《明史》有《丁宾本传》。他是阳明学发展的核心人物王畿(龙溪)晚年的得意弟子,为人"至柔"、"无为"、"谦虚",袁了凡对此极为推崇,极言其贤。(32)


人文滋养

袁了凡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是其父袁仁,另是南京栖霞寺的云谷禅师。


家族训导

日本学者酒井忠夫指出:"袁了凡的学问和思想,创造的原因是他的家庭传统对他的影响。"(33)袁了凡在家学传统的培养中成长,其曾祖父袁颢在《袁氏家训》中,提倡救世助人、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训诫。


袁了凡的父亲袁仁对儒学具有很高的造诣,与大学者王阳明、王艮(心斋)、王畿等在学问上有交往,跟唐伯虎是知己。袁仁博学又善於教育,对袁了凡早年的影响极大。他教导的重心在修身:"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於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34)家庭的教育为袁了凡思想的形成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袁了凡小时候不仅聪明,而且学习非常用功。袁了凡的老师、山阴人王畿赞扬道:"参坡袁公,名仁,字良贵,浙西嘉善人氏。……武塘袁生表从予游,最称颖悟,馀爱之"。(35)


云谷点化

隆庆三年(1569年),袁了凡落第南回,在南京"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36)


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高僧大德,韬光养晦,专做苦行。(37)云谷对袁了凡的宿命观不以为然,用佛教善自获福、恶自受殃的因果报应思想及儒家的修善立命观念以及禅宗的善恶福报义理,开导他掌握自身的命运,放弃传统的宿命观。云谷告诫说:要以积极的道德行为求得立命之道,先天的命运可由后天的修善加以改变,并出示功过格给袁了凡。


云谷相会是袁了凡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对他"心性"修养影响最深最大,彻底改变其宇宙观。此后,袁了凡认识到自己宿命论的错误,从追求不堕落是凡夫的理想出发,改号为"了凡",在於由此"悟立命之说"。


袁了凡把从云谷那里学得的功过格,作为自己积善立命,开拓命运的工具。随后,通过善书信仰和实践,袁了凡得子、及第、长寿,完成了福禄寿的民间最高愿望。他因此盛赞这一将佛门义理与儒家伦理於一体的"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38)


乡亲示范

《了凡四训》作为一部家训,袁了凡的告诫多以他儿子熟悉的亲人、亲戚和乡亲作为例子,即所谓"用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


笔者对《了凡四训》中所提到的52个当时有名姓的人物,进行一番考证探究,初步搞清了他们的经历和籍贯。在这52个人中,嘉善县18人,当时在嘉善的4人,嘉兴府秀水、平湖县等10人,浙江余姚、鄞县、仙居等县和时在杭州为官的10人,福建省7人,江苏省常熟、江阴各1人,山东省1人。(39)因此,在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上,功德卓著!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是一个地方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



往期文章:

为何要批判古希腊伪史

中国知识分子受西方伪史毒害最深,最应该被启蒙

古希腊人和希伯来人是从中国移民而去的夏朝羌戎

美洲印第安人是中国人移民而去:中华先祖开拓美洲

走出西方伪普世价值——夷夏说略述

中文在人类所有文字中既是最先进的也是最古老的


1、儒家赐予欧美民主

2、古文物作证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

3、西方伪史抄袭中国历史、窃据文明源头 

4、 中医是西医之母—古希腊医学是中医部分翻版

5、从货币史看中国文明的古老且先进性

6、明朝最先发现美洲、最先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7、西方表音文字是中文雅言的寄生物


8、天下无癌论

9、中医是现代社会癌症治疗的唯一且有效途径

10、西医有绝症、中医无绝症

11、中医能够彻底治愈狂犬病

12、如何判断身体有湿、如何祛湿


13、河图洛书综述

14、漫画版《易经》(附蓍草占卦方法)

15、《茶经》《酒经》

16、太上感应篇

17、推背图(图文+详解)

18、心相篇

19、古琴文化综述

20、千古音乐圣人师旷


21、五千年以来大道一以贯之:圣贤高士传

22、五千年以来大道一以贯之:圣贤列女传


23、王重阳道史学说贡献及丹法炼性

24、四位高僧(虚云、印光、弘一、宣化)惜福事迹

25、孔子相信有鬼神,但是敬而远之

26、附体分类和被附体的感觉

27、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

28、苏东坡转世故事

29、神仙 许真君、郭璞、桓闿、司马承祯、玄真子

30、神仙 孔安国 、左慈、 董奉

31、神仙 张子房、东方朔、王乔、周隐遥、刘商

32、神仙 裴航、轩辕集、李贺

33、神仙俆佐卿、朱孺子、蓝采和、贺知章、黄尊师

34、神仙阴长生、张子房、东方朔、孙思邈

35、神仙白石先生、皇初平、王远、伯山甫、马鸣生、李八百、李阿



                                                     

小编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