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可收藏下载)

请点击蓝字关注☞ 部编版语文资源 2021-04-30

  阅读 丨 作文 丨 教学 丨 考试 丨 教育

已推送文章


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卷部编语文7-9年级上册阶段检测试卷合集部编语文7-9年级上册阶段检测卷(二)部编语文7-9年级上册阶段检测卷(三)部编语文7-9年级上册阶段检测卷(四)
部编版7-9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部编7-9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集部编语文7-9年级上册文言文梳理合集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论语》十二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5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节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有是哉    (      )

(4)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      )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卫君待子而为政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分)

 

 

(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分)

 

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甲、乙两文的特点。(4分)

 

 

曹刿论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7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注释] 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牺牲玉帛    (     )

(2)肉食者鄙     (     )

(3)门官歼焉     (     )

(4)公伤股    (     )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2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分)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2分)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5.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鱼我所欲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3)不若手足之贵也    (     )

(4)予子冠履       (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分)

 

(2)万事莫贵于义也。(2分)

 

 

4.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  )(3分)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保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5.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2分) 


富贵不能淫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 ①弘范:元军统帅。②张世杰:宋军将领。③泫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⑤乡:同“向”,面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   (      )

(2)天祥泫然出涕  (      )

(3)富贵不能淫      (      )

(4)吾事毕矣(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B.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C.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D.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分)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2分)

 

4.乙文中,文天祥哪些表现体现了甲文中孟子的有关“大丈夫”的思想主张?请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7分)

  [甲]《富贵不能淫》全文

  [乙]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

  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解以覆之。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 ①樵:砍柴。②大祥: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③酪: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这里指正常的食物。④殣:饿死的人。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必敬必戒(告诫)

C.挟书诵不辍(停止)

D.或遗之衣(给予,馈赠)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分)

 

 

(2)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2分)

 

 

4.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和礼。这在罗伦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试举例分析。   (4分)

 

 

5.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甲文中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4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2)困于心,衡于虑  (      )

(3)王数封我矣  (      )

(4)而子辞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2分)

  

 

3.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4.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4分)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14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烹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有删节)

[注释] ①弇:耿弇,字伯昭,曾随刘秀起兵,后拜建威大将军。在扫平齐地割据势力张步的战争中,立有大功。②历下:与下文“祝阿”均为地名。③方:同“仿”。④袭击已降:韩信袭破历下之前,刘邦已派郦食其到齐,游说齐王。齐王同意与汉和好,并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趁其不备袭击齐军,并攻灭齐国。⑤田横烹郦生:当韩信袭历下时,田横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将郦生烹杀。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2)行拂乱其所为     (      )

(3)自劳军 (      )

(4)又事尤相类也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分)

  

(2)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2分)

  

4.甲文“故天将降大任……曾益其所不能”的内容可用乙文中的哪句话进行概括?请找出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5.乙文中的耿弇同甲文中的舜等六人具有哪些共同之处?(2分)

 

 

北冥有鱼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3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而累邪!”

[注释] ①訾:毁谤非议。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起的样子

B.《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怪异

C.先生将何处  处:看待

D.故未免乎累       累:忧患、患难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分)

  

(2)物物而不物于物。(2分)

 

4.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作者在鲲、鹏、学鸠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文章想象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甲文对鹏鸟的形象进行了一番描写,同时又运用比喻的方式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无所待”,都是自由的。

C.乙文中,庄子认为,世间很难找到一条万全之路,最好的方法是“乘道德而浮游”“与时俱化”,这实际上是追求逃避现实的虚无境界。

D.乙文告诉我们:只有顺其自然,游于无为的道德境界才是最理想的。但我们从中也能得到“虽然才能相近,但因取舍的标准不同,境遇也会不同”的人生启示。

 


参考答案

一、

1.(1)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诚信 

(3)这,这个 (4)所以,因此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种题型,积累识记是基础。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采用课内迁移到课外的方法。(1)(2)两题是课本上内容,注意识记。(3)中的“是”是古今异义词,这里的“是”是“这”的意思,(4)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2.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例句“人不知而不愠”和B项“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A项“学而时习之”的“而”表递进关系;C项“曲肱而枕之”的“而”表修饰关系;D项“卫君待子而为政”的“而”表承接关系。

3.(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是从不马虎对待的。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外还要准确翻译出句子重点词语的意思。(1)句要准确译出“知”“愠”的意思,(2)句要准确译出“于”“苟”“而已”的意思。

4.两文都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甲文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乙文体现了孔子认为做事成功的关键在于名正言顺的主张。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阅读能力。两文都通过对话行文,是典型的语录体,两文都有流传至今的许多成语、格言、警句。甲文从内容上看写了道德修养和学习方法及态度两个方面,乙文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可概括出“名正言顺”。

[乙参考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

  孔子说:“一定要先做的是端正名分啊!”

  子路说:“有这样治理国政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何必去端正名分呢?”

  孔子说:“粗鲁啊,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的话,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事情就不成功;事情不成功,礼乐就不振兴;礼乐不振兴,刑罚的执行就不得当;刑罚的执行不得当,百姓就会感到手足无措了。所以君子做事必须符合名分,言语必须可以实行。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语,是从不马虎对待的。”

二、

1.(1)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2)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被杀死 (4)大腿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种题型,积累识记是基础。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采用课内推课外的方法。(1)(2)两题是课本上内容,注意识记。(3)中的“歼”是动词,但这里是被动用法,意为“被杀死”。(4)“股”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大腿”。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好这类题,首先能正确翻译出句子的意思。“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意思是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根据这句话的句子成分,“宋公及楚人”是主语;“战于泓”是谓语,不难划分朗读停顿,同时还要注意题干要求“只标一处”。

3.(1)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一定要翻译正确无误。如(1)“鼓”是动词,翻译为“击鼓”;(2)注意“济”“击”等词语。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也(或既济而未成列)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内容理解。第(1)题先要分析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找到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然后分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找到第三次对话是可以一战的理由,应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2)题也要抓住子鱼的两处“以告”,第一次是“及其未既济也”,第二次是“既济而未成列”,这是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5.示例: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襄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答题时注意分析两场战役取胜、失败的原因所在。

[乙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告诉宋襄公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进攻,也不擒捉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险要地势的。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三、

1.(1)同“避”,躲避 (2)假如,假使 (3)不如,比不上

(4)给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第(1)(2)题是考查课内文言字词的积累,考生要熟练掌握这些词语的意思。第(3)(4)题,是课外文言词语释义,这要求课外联系课内,如第(3)题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不若”一词,是“不如,比不上”的意思。第(4)题,可以联系“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俗语可以判断是“给”的意思。

2.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或用法的能力。A项,这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是”;B项,都是“比”的意思;C项,所以/原因;D项,“与”同“欤”,语气词/给。

3.(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本性),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第(1)题,注意“非独贤者”“心”正确翻译为“不只是贤德的人”“思想(本性)”;第(2)题,注意“万事”“贵”“义”正确翻译为“一切事物”“更可贵”“正义”,在逐字逐句正确翻译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语序即可。

4.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题目要求选出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作者隐居思想。②是生命大义体现。③告诫人们不要孤芳自赏。④为朋友之间的义气。⑤是社会的正义。因此选C。

5.舍生取义 万事莫贵于义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论点。甲文开端运用类比(鱼和熊掌),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则是开头直接提出论点——万事莫贵于义,后文紧紧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乙参考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和脚,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和脚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四、

1.(1)真正,确实 (2)眼泪 (3)使……迷惑,使……惑乱 

(4)完成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此题要注意“涕”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眼泪”的意思;“淫”在这里是使动用法。

2.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天祥没有入睡,一直坐到天亮。于是把他移送兵马司,派士兵监守他。故选A。

3.(1)(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天祥),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厓山,(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内容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惧”“熄”“客”“使”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①文天祥见元将拒行叩拜礼;②文天祥拒绝写信招降张世杰;③文天祥不因国亡而有二心,拒绝元将高官诱惑;④文天祥不食不寝,以死效忠,从容就义。这些均体现了孟子讲仁义、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大丈夫”思想,更表现了“大丈夫”不能被富贵、贫困、武力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面对“将不失为宰相也”的诱惑,文天祥不为所动,是“富贵不能淫”的表现;“左右命之拜,不拜”“天祥临刑殊从容”是“威武不能屈”的表现。

[乙参考译文]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以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作罢。崖山被元兵攻破,元军中举行盛大的庆祝酒宴,张弘范说:“南宋已经灭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心意,以效忠宋朝的方式来效忠于元朝皇上,将不失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避死亡并怀有不忠之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到达燕京,馆舍侍员殷勤招待、陈设丰厚,文天祥没有入睡,一直坐到天亮。于是把他移送兵马司,派士兵监守他。……文天祥临刑时非常镇定,对押解的卒吏说:“我的事情完成了!”面对南方叩拜而死。

五、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按朗读的音节、句子的意义或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此题按朗读的音节及句子的意义划分,此句意为“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还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来划分,如“是、为”等词语。

2.B [解析] “必敬必戒”中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3.(1)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动摇,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2)道义所在,毅然去做,把富贵名利视若无物。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1)题中的“此之谓大丈夫”是判断句。翻译时注意“淫”“移”“屈”“义”等词的含义。

4.“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突出了罗伦文明礼让的优秀品质,“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或遗之衣,见道殣,解以覆之”突出了罗伦的志节清高及仁义美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通读选文,找出乙文中体现罗伦坚守仁义和礼的事例分析作答。

5.心怀仁德,践行礼仪;困窘时独善其身,通达时施仁政;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属于拓展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原文,结合原文主要内容,联系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来谈自己对大丈夫的理解。

[乙参考译文]

  罗伦,字彝正,是吉安永丰人。五岁的时候曾经跟随母亲一起到园子里去,有果子落下来,众人争着去拿,只有罗伦一个人等到园主人给才拿。家里穷以砍柴放牧为生,拿着书不停止诵读。等到成为诸生的时候,有志于学习圣贤的学问。知府张瑄可怜他贫困,周济他粮食,罗伦谢绝,不接受。在父母逝世的时候,过了大祥(两周年)后,才开始吃盐和正常的食物。

  罗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对于道义所在的事情,毅然去做,把富贵名利视若无物。辞官返乡居住时提倡实行乡约,乡民都遵从没有人敢违背。穿的和吃的都很粗劣。有人曾经送了他衣服,他看到路边有饿死的人,就脱下来给那人盖上。早晨把客人留在家里喝酒,妻子和孩子向邻居家借小米,到中午才能(凑够粮食)做饭,他也不在意。因为金牛山人迹罕至,他建造屋子在里面写书,周围跟着他学习的人非常多。学者称他为一峰先生。

六、

1.(1)兴起,指被任用 (2)同“横”,梗塞、不顺 (3)多次 

(4)推辞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意思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上下文,适当猜测其中意思,使其文通义顺。“发”“衡”出自课内,熟记课内文言文字词注释,很容易回答,这里注意“衡”同“横”,指梗塞、不顺。“数”“辞”也在课文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数”一词多义,结合语境,这里指“多次”,“辞”这里就是常用义“推辞”的意思。

2.(1)(通过这些)方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2)(孙叔敖)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能力的人与普通人不同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句注意:“所以”翻译为通过或用这些方法;“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曾”,同“增”,增加。“能”,才干。(2)句注意:“以”,把;“为”,作为;“者”,……的人;“异乎”,与……不同。

3.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名词断句法断句,名词分别为“荆人”“鬼”“越人”“禨”,然后根据“什么人,办什么事”可判断出“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第三处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法,句中有句末语气词“者”故应从此断开一处。本句的意思是: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信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拥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根据意思结合语气词就可以断开。

4.甲文强调人要有忧患意识,做事要有远见,孙叔敖认为寝之丘地方贫瘠,名声不好,楚国人敬畏鬼神,越国人信鬼神,请封这个地方可以长时间拥有此地,孙叔敖的忧患意识和长远目光荫庇了后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从乙文找到“请寝之丘”的原因不难,但需要结合甲文进行解释,甲文强调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态度,孙叔敖就是这样具有大智慧的人,再结合乙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乙参考译文]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个名叫寝之丘的,那里地势不好,而且名声很难听。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信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拥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推辞了,请求楚王把寝之丘封给他,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把不好的事看作好事。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能力的人与普通人不同的原因。

七、

1.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要注意抓住“田横”“高帝”两个关键词,并结合句意来断句。

2.(1)选拔、任用 (2)违背 (3)亲自 (4)相像,类似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自”根据句意比较容易判断,“类”可联系《核舟记》中“佛印绝类弥勒”或成语“画虎不成反类犬”来理解。

3.(1)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2)现在将军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扬名,历下和祝阿都是齐国的西界,你与韩信的功绩也足以相比。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1)句要注意正确翻译出“入”和“出”的含义,(2)句要注意补充出“此”所指代的内容,并正确翻译“方”字的意思。

4.有志者事竟成也。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答题之前,需要首先理解两文内容。甲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乙文是写光武帝刘秀表彰大将军耿弇的一段话。他先表彰耿弇的功劳,以淮阴侯韩信作衬托;再用“有志者事竟成也”激励之。从两文内容来看,“有志者事竟成也”显然是重叠部分。

5.虽出身卑微,但最后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

[解析] 甲文中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发迹的地点分别是“畎亩”“版筑”“鱼盐”“士”“海”“市”,这说明其身份卑微,但最后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乙文中,光武帝将耿弇与韩信相提并论,可见其功绩之伟。

[乙参考译文]

光武帝来到临淄,亲自慰劳军队,群臣在这里隆重地聚会。光武帝对耿弇说:“从前韩信因攻破历下而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扬名,历下和祝阿都是齐国的西界,你与韩信的功绩也足以相比。但韩信袭击的是已经投降的对手,而将军却独力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个功绩的取得,确实要比韩信难。再说田横烹杀了郦生,等到田横投降,汉高帝下诏告诫卫尉郦商,不许他与田横结仇。张步也曾杀过伏隆,如果张步前来归降,我也要下诏给司徒伏湛,要他消除仇怨。这两件事又更加相似了。将军从前在南阳时,就提出了这项重要的计策,我原以为迂远疏阔很难实现,现在看来,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八、

1.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该句意思是: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即可。

2.B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实词的能力。B项“志”是“记载”的意思。

3.(1)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2)驾驭外物,而不被外物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翻译时,(1)句要准确翻译出“息、吹”的意思;(2)句“物物”译为“驾驭外物”,“物于物”译为“被外物控制”。

4.B [解析] 本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它们的活动都‘无所待’,都是自由的”错误。甲文以大鹏鸟为喻,说明世上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它们都是有所待的。

[乙参考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庄子)问他是什么原因,那人回答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没有用处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烹煮。童仆请示主人说:“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没有用处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没有用处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忧患。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驾驭外物,却不被外物所控制,怎么会受到外物的连累呢?”



综合整理:部编版语文资源(转载请注明)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去右下角给老师点亮“在看”吧!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电子版免费获取方式


扫码关注 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初中语文”免费下载

关键字检索

在本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如以下等关键词,可以获取免费资源

小学语文I初中语文I小学数学I初中数学I状元大课堂I阅读500I二单元测试I350I初中课本I小学课本I默写汇总I道德与法治I笔顺规则I字帖I书单I微课I上册朗读I2019班主任I四上备课I五上备课I六上备课……

1-9年级语文上册备课资源免费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