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俭明 | 汉语教师培养之我见

陆俭明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4-09-04


原文刊载于《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原名《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7年第3期。


提  要:“三教”中最核心的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文章对作为一个称职的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基本功)、能力结构和思想心理素质作了具体说明。文章指出目前所培养的汉语教师的质量令人担忧,原因是培养的路子走偏了,培养模式有问题。文章认为,2008年广泛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其出发点当然是为了加快汉语教师的培养,但是现在看来这未必是一个经过科学论证后所作出的举措。文章建议,教育部有关方面应重新审视培养模式,需要调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高校的设置;根据目前的汉语教学发展形势,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需要创新。


关键词:汉语教学;汉语教师;汉语教师培养;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本文所说的“汉语教学”包括先前所说的“对外汉语教学”、如今在海外开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以及针对海外华侨华裔子女进行的“华文教学”。凡从事汉语(华文)教学的老师都被称为“汉语教师”。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海外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华侨华裔子女,出于各种目的开始学习汉语。国际上这种学汉语的发展势头,是从2005 年开始的。2005 年7 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世界汉语大会”,这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自此以后,汉语教学开始变“招进来”为“招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现在世界各国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至于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在学汉语,说法不一。媒体上的数字是直线上升的,从三千万开始,到四千万、五千万,2014 年就已经升至一亿。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我觉得媒体报道的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是否属实,大家不必去追究,更不必为此进行争论。现在,世界各国学汉语的人确实越来越多,特别是华侨华裔子女;汉语教学事业确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高兴。但是,我们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所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三教”中最核心的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是,目前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如何?我们一批一批派出去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素质和水平如何?我想大家心里都了然。

不少年轻的汉语教师,特别是不少派出去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不清楚汉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汉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也缺乏教汉语的基本功,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教汉语,还得求助于当地的汉语教师,而且思想心理素质也不尽如人意。我们不能不为目前汉语教师的状况担忧。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关的教育部门对汉语教学、对汉语教师的培养缺乏科学的认识。崔希亮(2012)曾指出,作为一个称职的汉语教师,必须具备很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心理素质(崔希亮,2012)。目前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关领导部门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科学的要求。


一、汉语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较好的汉语言文字学的功底,掌握好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此外要具备与汉语教学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如文学、教育学,特别是有关外语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知识等,而其中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是最必需的。关于汉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方面的基本功

其一,了解语音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

其二,了解汉语普通话里每个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清浊特征,并能从这三方面来描述汉语普通话的每个声母。

其三,能根据元音舌位图描述汉语普通话里的每个单元音。

其四,能分析汉语普通话里每个音节的结构;能确切理解声母、韵母、声调各个概念;能知道什么叫“零声母”。

其五,不仅在道理上而且在实际发音上能区分声母n 和l,h 和f,z、c、s 和zh、ch、sh,zh、ch、sh 和j、q、x,j、q、x 和ɡ、k、h, 能从发音特点上说清楚“前鼻音韵尾”和“后鼻音韵尾”的差别。

其六,能知道汉语普通话里韵母的不同类型;能分析汉语普通话里的复合韵母。

其七,能知道普通话主要的变调规则,如上声的变调规则,“一”和“不”的变调规则;对口语中上声的常见变体(即半上声,在停顿前面也以此变体为常见)有正确认识并能准确地发出单念的半上声。

其八,能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包括写和认;能明了《汉语拼音方案》里y、w 字母的隔音作用和使用规则;能知道为什么“米”“丝”“诗”里的不同韵母都能用同一个字母i 来注音;对拼音方案中的改写、缩写规则非常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同时了解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能较好掌握拼音的分词连写和人名地名的拼写规则。

其九,了解国际音标与拼音方案在标记普通话读音方面的对应关系,对标记普通话的那些国际音标,能较为熟练地认读和书写。

其十,汉语教师本身所说的汉语普通话要做到音准调正,因为汉语教师的发音是“标杆”,是汉语学习者模仿的对象,汉语教师的语音面貌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语音面貌。此外,要有较好的听辨音的能力,可以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在语音上的细微差别;同时要有一定的纠音能力和技巧。


(二)文字方面的基本功

其一,对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从整体上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

其二,知道汉字发展的大致脉络——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

其三,从造字方式的角度大致知道汉字结构的两种分析——溯源分析和现状分析。溯源分析,古文字有四种基本造字方式: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现状分析,现代汉字有六种造字方式(称为“现代汉字的新六书”):独体表意字、会意字、形声字、半意符半记号字、半音符半记号字和记号字。

其四,知道汉字正确的笔画和正确的笔顺,了解、掌握《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所定的一级900 个、二级900 个常用汉字的基本笔顺。

其五,对汉字偏旁有清楚的认识,能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所定的一级900 个、二级900 个常用字里的形声字的形旁(亦称“义符”)和声旁(亦称“声符”)。

其六,对《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所定的一级900 个、二级900 个常用汉字,力求做到形、音、常用义和常用用法都能对上号。

其七,对汉字简化工作有正确的了解与认识,熟悉繁简汉字的对应关系。

其八,了解外国汉语学习者的常见汉字偏误情况,熟悉常见汉字偏误的类型及其成因,能针对常见偏误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三)词汇方面的基本功

其一,对《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所定的3200 个汉字以及由这3200 个常用汉字所构成的最常用的词语,基本能认得出,写得出,读得出;能知其常用义,能知其常用用法。

其二,对最常用的实词,能有准确的语感,良好的理解,能知道其概念义和附属色彩义。

其三,对最常用的复合词,能分析其内部构造;对构词有理据的那些复合词,能基本解释其构词的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对理据磨灭的那些复合词,也能适当了解其来源。

其四,对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这些概念能有较好的了解与理解。

其五,知道词与词之间的一些主要的语义关系,譬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位意义关系,以及“整体—部分”意义关系。

其六,对最常用的那些词的词性和最常见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有良好的语感。

其七,基本了解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一些主要角度,譬如词性、意义宽窄、跟其他词不同的搭配习惯、做句法成分的差异、附属风格色彩的不同等。

其八,会熟练使用主要的语文工具书。

其九,了解学习者的常见词汇偏误情况,熟悉常见词汇偏误的类型及其成因,能针对常见词汇偏误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四)语法方面的基本功

其一,对语素、词、短语、句子这四种语法单位有较好的了解;能清楚语素和字、词和字的区别;了解语素和字之间多重的、不同层面的关系,并明了其道理。

其二,对于一个合成词(指最常用的合成词),能分析它的内部构造,能指出它属于什么构造类型。

其三,对于一个词(指常用词),能较快地判断它属于什么词类,即具有什么样的词性,并知道怎么能较快地判断一个词的所属词类,进而能较好地说明认定的理由。

其四,对于一个短语,能较快地判断它在结构和功能上属于什么性质的句法结构,并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迅速做出判断,进而能较好地说明认定的理由。

其五,基本熟悉汉语教学界普遍认可的对句子的不同分类系统;面对任何一个普通的句子,能分析其内部的句法结构关系、语义结构关系,能将它归入不同的分类系统之中。

其六,熟练掌握和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于一般的句法结构,能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它内部的构造层次和每一层面的结构关系,并能说明理由。

其七,对于一些有歧义的语句结构,能指出这些语句结构的歧义之所在,并能较好地说明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

其八,了解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知道分析虚词意义和用法最常用的方法,能辨析在意义和用法上相近的常用虚词。

其九,了解学习者常见的语法偏误情况,对一般说话、写作中出现的语句偏误,有基本的纠错能力,即既能指误,又能加以修改,并能大致说明原委,并能针对常见语法偏误提出自己的教学对策。

其十,对语法教学的重点、难点有较好的了解。


二、汉语教师应有的能力结构


说到能力结构,汉语教师首先要有较好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包括较好的母语语文素养、较高的母语水平,以及一定的外语素养与能力。有学者将母语语文素养和能力看作汉语教师的“内功”,将外语素养和能力看作汉语教师的“外功”,并认为只有练就过硬的内功与外功,“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称职的乃至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张德鑫,2001)。这意见是对的,因为有了较好的语言素养与能力才能善于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

其次,汉语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以便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使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年龄层次的汉语学习者都喜欢学习汉语,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而且汉语教师还要具有教学预测能力和对非预测情况、意外现象的应对能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所讲授的内容时可能会有哪些方面的疑难,可能会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等。但教师课前再怎么考虑,也难免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该怎么办?作为汉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以免遇事慌张,不知所措(吴勇毅、石旭登,2011)。

汉语教师还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这样才能跟学生、跟学生家长、跟当地教师很好地沟通与交流。

汉语教师还要有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包括上网搜索所需资料的能力,特别是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一般不可能都记在脑子里,而在网上一般都能查找到,所以必须具备搜索、查找资料的能力。

更重要的,汉语教师要有较强的研究意识,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具备进行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能力,以便能较好地回答和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所遇到的、学生急需知道的种种“为什么”的问题;而进行科研的结果既有助于教学,也有助于自己学术水平的提高。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汉语教学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在目前的文献资料中很难找到现成的、满意的答案,我们也不能等着从事汉语本体研究的专家学者来为我们提供答案。这里还需要大家清醒地认识到,从事汉语本体研究的专家学者基本不研究词语或句法格式的用法问题,这都得靠我们自己去钻研。


三、汉语教师应有的思想心理素质


至于思想心理素质,汉语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心,眼里要有学生,心里要有学生,要多为学生着想,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难点。现在,教学法时常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或者说“汉语国际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甚至举行专门的研讨会。这应该说是个好事儿。可是我们要了解这样一点——方法只是这里能用那里不一定能用、这里好用那里不一定好用、对这个老师来说好用对那个老师来说不一定好用、对这样的学生适用对那样的学生不一定适用的一种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而已。现在很多教师很欣赏“后方法”,这是可以理解的。根据我的体会,所谓“后方法”就是强调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要因人、因时、因地、因条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可是,事实上这算不得是什么新方法。我们的先师孔夫子早就教导我们要“因材施教”,我们的前辈老师也一再强调“教有定则,教无定法”。要做到“因材施教”,做到“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我觉得有两样东西特别重要(马真,2014):第一样东西,就是高度的教育责任心;第二样东西,就是教员自己肚子里要有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有了高度的教育责任心,具备了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等方面的功底和一定的研究能力,才能做到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自如地组织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汉语教师还要有亲和力,这种亲和力除了来自教师个人的形象和性格外,主要来自教育态度、教育水平以及对学生的爱心。

此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碰到疑难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千万别对外国学生说:“这是我们汉语的习惯,你跟着学就是了。”

最后,汉语教师一定要有自尊自重而又不自傲的意识与心态。

我们需要的是符合上述要求的汉语教师。可是,目前我们并未按照上述要求培养汉语教师。这突出表现在,我们选派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大多未能达到上述要求。我们选派时主要根据该老师是否掌握一门外语、是否能说比较流利的普通话、是否掌握一定的文化才艺来选择,而基本不考虑其汉语教学的基本功如何。国外本土的汉语教师将我们派去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视为汉语教学的专家,可是不少人一问三不知,甚至连怎么教汉语还得由本土的汉语教师来现教。究其原因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培养,也不是那些青年教师不努力,而是培养的路子走偏了,培养模式有问题。

从培养模式上看,现在采取的主要是“设立本科专业,而后读硕士班或硕士专业,也有极少数学生继续读博士学位,外加一定的培训”这样一种培养模式。

汉语教学本科专业最早是1985 年设立的。当时国家教委批准在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高校率先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教学内容除外语外,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教学,包括文学教学;二是教育学方面的教学。这在当时和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培养汉语教师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的情况是,大学本科毕业就可以在高校任教。2008 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当年开设这个本科专业的高校就有138 所,2010 年年底统计增加到285 所。2012 年,教育部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到2013 年为止已达到342 所。2014—2015 年又新增21 所高校设立这一本科专业,到2015 年9 月为止,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总共达到363 所。这一本科专业的招生人数,各高校不一,有的每年招二三十个学生,有的招收七八十个学生,有的最多的一届招收了一百二三十个学生。近五年来,报考这一专业的人数激增,录取分数远远高于其他文科院系。其中确有相当多的考生是出于爱国热忱,但也有相当多的考生是受“能出国任教”宣传的影响所致。

2008 年广泛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其出发点当然是为了加快汉语教师的培养。但是,现在看来这未必是一个经过科学论证后所做出的举措。

第一,这与教育部规定高校师资一般需要博士生,某些专业可以是硕士生的规定不一致——汉语教学本科毕业生不能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目前这一专业的在校生竟达6 万多人。据有关方面调查,就全国来说,最后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不超过15%,培养目标与学生国内就业困难的矛盾普遍存在。

第二,有关主管部门对汉语教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不是很清醒,未能就增设该本科专业的条件做出明确规定,结果出现一拥而上的状况,一些没有条件的高校也纷纷增设了这一本科专业。

第三,对该专业应制订什么样的教学计划也缺乏明确的要求与规定,结果是除少数有基础的高校外,多数高校培养内容是中文系、教育系、外语系教学计划内容适当删减后的拼盘,致使毕业的学生,论中文不如中文系毕业生,论教育学不如教育学系的毕业生,论外语不如外语系的毕业生。能继续深造的不超过20%。

第四,中山大学周小兵教授早在2007 年就指出,“学生是成人还是少年,对教师要求不同”,因此需要分类培养(周小兵,2007)。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国外汉语教学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在中小学甚至在幼儿园教汉语跟在大学面对成年人教汉语,很不一样。可是我们在培养上是一刀切,没有区分。

我们认为,根据目前的汉语教学发展形势,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需要创新。教育部有关方面应重新审视培养模式,需要调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高校的设置,需要大大压缩高校这一本科专业,可以留少数有条件的高校设立这一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一些日后能在国外中小学任教的汉语老师和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管理人才。而日后在大学任教的汉语教师,则从研究生开始培养,重点招收中文系、教育学系、外语系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的本科生攻读研究生、博士生。

除了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外,在汉语教师的培养规格和标准上也存在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另文讨论。

总之,必须明确:汉语教学的核心教学任务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必须明确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掌握好汉语,特别是汉语书面语;必须明确汉语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让汉语学习者在所规定的时间里尽快学习、掌握好汉语。为此,有必要重新考虑和调整培养汉语教师的模式,而且必须以科研引航,真正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确保汉语教学高速发展,确保汉语健康而稳步地走向世界!


(本文节选自《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17年第3期,更多文章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复制链接到浏览器,移步知网下载)



网页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7&filename=GZZY201703010&uniplatform=NZKPT&v=FYjsdIw0BEzKy2srWlxG2HRXW7TinK5CjcJ6SFCxfwXXEr_Thy3_GRY0tHu-UA4m


2017年第3期



拓展阅读

《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主要从汉语教师应有的认识与理念,汉语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心理素质,汉语教师应有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汉语教师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的语言学理论等几个方面谈了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此外,两位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经验谈到了汉语语法教学中的100多个语法方面的问题并给以一定的阐释与解说。这些语法教学实例都是作者在教学中碰到的或者学生提出来的,在汉语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国内著名的汉语语言专家、汉语教学专家,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论述深入浅出,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生动的事实举例。这是一本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都非常高的著作,是汉语教师修炼基本功的必备参考书,值得每一位汉语教师或者想成为汉语教师的同学品读、珍藏。


为更好地助力专业师生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我们还邀请本书作者陆俭明教授和马真教授带来了以“汉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问题解析”为主题的线上讲座分享,两位老师对教学中12个常见却又“难解”的词汇、语法问题进行了阐释与解说,并结合“汉语教学的现状与未来”“汉语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等话题进行了分享,扫码即可报名课程。


扫码报名讲座




图书目录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目录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原名《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共同承办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718/H,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6—9716。季刊,16 开,公开发行。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报道国内外中文教育教学政策和现状,反映国际中文教育推广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探索总结科学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和语言学习推广政策,打造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事业。


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批认定学术期刊,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单位刊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本刊诚邀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赐稿,《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编辑部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主要栏目

本刊特稿

专家主题论坛 

专业建设研究

教师培养发展 

中文教学研究

学习者研究

学术研究新论

二语习得研究

中文测评研究

海外教学动态

国际中文传播

新媒体教学研究

教学资源研究

中文教学漫谈

我的中文之路

书评/综评/综述



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

    gjzwjy@fltrp.com  


  • 联系电话

    (8610)88819623(赵老师) 

    (8610)88819269(安老师)

期刊订购信息

1.邮发

本刊自2023年起可通过邮局预订全年刊物,邮发代号82-682。(本年度10月份起,各地邮局陆续开始2023年期刊征订工作,欢迎广大读者、机构订阅本刊!)


2.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请用手机淘宝、天猫app扫描二维码进入)。


 订阅咨询电话:

(8610)88819680



往期精选

1

刊讯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2年第2期

2

施家炜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问题和发展方向

3

邵明明 | 近二十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编辑 | 赵青  安琪  刘智贤

美术编辑 | 邓屹芃(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期刊官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国际汉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