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中伟 耿直 徐婷婷 | 汉语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理论问题

国际中文教育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2-09-13


最近十多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建设在质和量上均取得长足进步,教材研究成果丰硕。本文就教材建设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理论问题做一简单分析。



一、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


1.教材类型多元化


教材类型的多元化,即教材编写通过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提高针对性,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教材类型的多元化来自三方面的驱动力: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学习者的多元化、学习环境的多元化。


教材的多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针对海外学习环境的汉语教材、专门用途汉语教材、少儿汉语教材的数量大幅增长;出现若干体现新模式、新理念的汉语教材,包括任务型口语教材、过程式写作教材以及探索课程模式创新的汉语教材(如汉语综合课程“精视精读”教材等);近年出版的一些传统型综合教材和分技能教材,在内部结构和内容设计上也有颇多创新之处,个性鲜明,各有特色。


当然,由于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汉语教材仍难以满足教学实际的各种需求,新理念、新模式探索也还不够,多元化仍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2.教材结构动态化


教材结构的动态化,即教材在结构上更好地体现语言学习的动态过程,体现课堂教学的实际流程,提高学习者与教材的互动性(吴中伟,2012)。


在体现语言学习的动态过程方面,有的综合教材改变以往由一篇课文将听、说、读、写教学“毕其功于一役”的结构模式,先由听读活动实现输入,再由说写活动促进输出,通过系列任务的组合,搭建支架,逐步推进。在体现课堂教学的实际流程方面,越来越多的教材将教学环节、流程不同程度地明确化、具体化,力求跟实际教学流程保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融合了起来。在提高学习者与教材的互动性方面,一些教材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发现式学习”,在教学内容和容量方面提供更大的弹性,为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提供条件,等等。


动态化体现了教材从静态的“材”到动态的“教”与“学”的转变。当然,关于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例如,如何处理教材中听、说、读、写不同技能活动的关系)、教材内容的可选性和开放性与教材应有的简明性的矛盾、教材对教学流程的规定性与教师在使用教材中的能动性的矛盾等,都还需要深入研究。


3.教材建设的立体化


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即在教材建设的整体设计中把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加以有机整合,从而为教学提供一套整体解决方案。教材的立体化包括内容的立体化、形式的立体化和服务的立体化(庄智象、黄卫,2003)。


内容上的立体化是指加强教材系统内部的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套,加强主干教材和配套教学资源的综合研发,形成主干教材、教辅资源和测试系统相互配合的体系。形式上的立体化是指发挥纸质教材、音像教材、电子教材各自的优势,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体系。服务的立体化是指教材编写者和出版者向师生提供“一体化教学方案”,通过设立相关网站、组织研讨活动、搭建教材用户交流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的完整的服务体系。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几部系列配套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述特点。教辅材料、课外阅读材料的日益丰富,与教材配合的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包的研发,多媒体光盘和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教材专属资源网站建设等,都是立体化方面的新进展。


但总的来说,教材的立体化建设任重道远。大规模系列教材内部的系统配合问题历来是一个难题,至于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更有待于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相关重点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材创新


教学模式是多视角、多层面的(吴中伟,2016),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以下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综合教学”模式和“分技能教学”模式应如何界定?综合教材应采用“听—说—读—写同步式”还是“听—说—读—写渐进式”?“基于任务(task-based)”模式和“结合任务(task-supported)”模式的利弊是什么?互联网时代对教学模式有何影响?汉语汉字特点对教学模式有何影响?针对特定学习群体、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的模式要如何创新?赵金铭(2007)指出,“教学模式的创新,必定带来教材的更新;新的教学实践的成功,也必定带来面貌一新的教材”。


最近十几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界吸收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对于任务型教学、内容型教学、主题式教学等都有不少研究,推出了一些有特色的教材。教材编写的动态化本身也反映了对教学模式的新探索。当然,教学模式与教材编写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的复杂关系。推动教材建设的未来发展,首先需要对这种关系加以具体探讨。


2.不同环境下的汉语教学与教材的针对性问题


“国别(化)教材”问题,是在汉语教学“走出去”的新形势下所凸显的教材针对性方面的新问题。与此相关的还有“本土(化)教材”“语别(型)教材”“区域(型)教材”“定向教材”等提法,具体内涵其实并不完全相同。


从教学环境的角度把汉语教学分为汉语第二语言教学(TCSL)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TCFL)具有重要意义。罗青松(2005)、吴勇毅(2005)、赵金铭(2009)等阐释了教学环境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教材编写的影响。以往我们主要关注“对X(对英/对日/对韩/……)汉语教学”的问题,现在也要关注“在X(在英/在日/在韩/……)汉语教学”的问题,前者着眼于学习者的差异性,后者着眼于学习环境的差异性,当然,二者是密切相关的。


一本成功的TCFL教材,需要编撰者非常熟悉当地的语言文化,准确把握当地学习者的学习难点,深刻理解当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传统。因此,本土教师的参与往往是教材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国别型教材可能更适合有关国家自己去编写”(李泉,2015)。当然,目前考虑到一些国家和地区还缺乏足够的教材编写力量,我们也完全可以发挥母语国的优势,采用中外合作的方式,编写出针对某些典型需求的TCFL教材。


3.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及其教材建设问题


专门用途语言教学包括职业用途和学术用途两大类。“专门用途汉语教学(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发展尚不够成熟但势头较为强劲的领域(张黎,2016)。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研究和教材建设的发展,有赖于相关理论研究和基础建设的完善,应探讨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如语域理论和语类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如需求分析理论)的应用,加强对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分析,加强对不同领域的目标情境和目标任务的调查和采样,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大纲。


目前来看,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及教材编写的成果相对比较丰富,其他方面还有待加强,学术用途汉语(Chinese for Academic Purposes)教材尤其值得引起重视。随着来华学历生规模不断扩大,其学术汉语能力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学术汉语能力的构成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和评估学术汉语能力等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相关课程体系尚待建设,教材编写也需跟上。


4.少儿汉语教学及其教材建设问题


少儿汉语教学有其独特性,与成人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面向幼儿、儿童、少年不同年龄段的汉语教学,又各有不同。最近十多年来,少儿教材的研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出版了若干套质量较高、海内外评价较好的少儿汉语教材,但还远不能满足国际汉语教学在这一方面的需求。


要推进少儿汉语教材建设,就要深化对少儿语言认知心理特点的认识,从而把握好适合其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找到适应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教材编写原则、呈现形式、媒介手段等,这些方面都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5.教学资源的现代化和立体化建设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还需要研究整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互动体系下的教材特点和结构,研究“碎片化”学习对于语言教学的意义和影响,搭建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动态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语言教学提供的广阔空间,让技术全面地为教学服务。


基于网络平台构建全球教学资源库,由世界各地教学工作者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各取所需,灵活改造,按需“生成”,可能是满足多元教学需求,解决教材针对性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于教材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郑艳群(2000)曾就建立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问题有过比较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值得引起重视。


以上五个问题当然远未概括教材建设相关的方方面面,只是择其要者做一简单分析。教材建设的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化。



三、推进教材建设理论

和实践发展的关键


1.深化对于“教材”性质和功能的认识


教材(materials)并不限于教科书(coursebook),而是指一切有助于促进语言学习的材料,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材可以是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开放的资源,而现代网络技术为搭建相应的资源平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预见,教材的形态将越来越丰富多样,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把他们觉得有益于学习的材料添加到资源平台上,以满足个性化的、不断发展的学习需求。


从教材的功能上看,如 Tomlinson(2011)所说,教材不仅要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还应为学习者提供接触真实语言的机会,帮助学习者发现语言使用规律,激励学习者运用语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许多创新理念和做法,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教材功能,这些方面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2.加强汉语教材编写理论的基础研究,拓展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


2012年和2013年,先后出版了三部教材研究的专著:李泉《对外汉语教材通论》、沈庶英《对外汉语教材理论与实践探索》、李晓琪《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编写》。这三部专著的出版,对于构建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建设在教材研究领域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关于系列综合教材编写的多元综合理念的阐述与实施(李晓琪,2013),关于教学环境因素与教材编写和使用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关于任务型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问题的探索等,都体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汉语教材编写理论的新发展。当然,这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学习者特征的多样化、学习环境的多样化,大大拓展了汉语教材研究的视野,催生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商务汉语教材、少儿汉语教材、面向海外学习环境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总体而言,如刘弘、蒋内利(2015)所概括,国内教材研究多,国外教材研究少;成人教材研究多,少儿教材研究少;对教材本身研究多,对辅助性材料研究少;纸本教材研究多,多媒体教材研究少。从教材研究方法来说,近年来,综合运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教材编写基础研究的成果在不断增加,实证研究逐步得到重视,今后还需要大力提倡调查统计、个案分析、对比发现、教学实验等实证性方法,推进教材研究理论不断完善。


3.促进学科内部各分支领域的融合与互动


如李泉(2013)所说,教材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教材自身的问题,应将教材研究置于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大背景中。教材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对汉语特点的研究和对汉语语言现象的精细描写,离不开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全面认识,离不开对汉语学习规律的深入分析。


要加强学科内部各分支领域的融合与互动,尤其是教师研究、学习者研究和教材研究的互动。要把教材研究与教师发展研究结合起来,把教材本土化问题和本土教师的专业化问题结合起来。一部好的教材可以发挥引领先进教学理念的作用,而教师正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获得职业水平的提升的。要把教材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可以为改进教材编写提供全面具体的使用反馈,另一方面可以更合理、更科学、更充分、更恰当地发挥教材应有的功能。



本文刊发于《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原名《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

2017年第1期



扫码移步知网下载原文



2017年第1期目录


课程推荐



为帮助国际中文教师系统了解国际中文技能教学的基本原则,科学指导技能教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北京时间7月24日(本周六)10:00~12:00,我们邀请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吴中伟教授为大家带来以国际中文技能教学课程设计为主题的直播课程。吴老师将深入解析两种代表性的教学模式——PPP(presentation - practice - production)教学模式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并结合国际中文教学案例,示范“学用结合”原则在国际中文听说读写技能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直播结束后180天内可回放。


扫码报名直播课

7月23日17:00前限时29元/人



关于我们

刊物简介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共同承办的学术刊物。季刊,16 开,公开发行。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报道国内外中文教育教学政策和现状,反映国际中文教育推广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探索总结科学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和语言学习推广政策,打造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事业。


主要栏目

本刊特稿

专家主题论坛 

专业建设研究

教师培养发展 

中文教学研究

学习者研究

学术研究新论

二语习得研究

中文测评研究

海外教学动态

国际中文传播

新媒体教学研究

教学资源研究

中文教学漫谈

我的中文之路

书评/综评/综述


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

    gjzwjy@fltrp.com  


  • 联系电话

    (8610)88819623(赵老师) 

    (8610)88819269(安老师)


  • 期刊订购方式:

    ①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请用手机淘宝、天猫app扫描二维码进入)

    ②电话订阅(8610)88819680



推荐阅读

1

图书目录丨外研社成人汉语教学资源

2

图书目录丨外研社中国文化读物

3

图书目录丨外研社HSK课堂系列图书

4

图书目录丨外研社汉语学习工具书

5

图书目录丨外研社国际中文学术研究图书

6

资源集锦丨外研社国际中文电子书及配套资源

7

资源集锦丨外研社国际中文精品图书及数字资源


责编 | 赵青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

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