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安石学佛

十念生 十念生 2019-04-14

     北宋文豪、政治家王安石有两大标签最为后人熟知,一是神宗时期主持改革,称王安石变法;二是作为一代文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王安石是一位大居士,全家信佛学佛,甚至舍宅为寺,恐怕一般人不一定了解。


王安石舍宅为寺,后世称半山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祖籍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少好读书,史称“过目不忘”,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两度为相期间对政治制度实行改革,先后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又改革科举,虽然遭到强大保守势力反对,而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思想进行反驳,坚持改革,故时称“拗相公”。


王安石纪念馆

     


    王安石举家奉佛:其妻荆国夫人,集妾和女仆念佛,据佛教经籍所载,其妻梦游西方,见己往生之后品位金台;其子王雱,字元泽,少时著书十万言,治平进士,好老庄之学,尤喜佛经,曾著《佛书义解》,熙宁九年(1076)右迁龙图阁直学士,以病未就职,不久病殁。


    王安石因为中年丧子,顿悟人生无常;罢相之后,又感悟到世间真相即是佛性空理,遂舍建康之府宅为佛寺,即后世之半山寺,并请当时大和尚克文作住持,时时率众听讲,领悟佛法。


    王安石贵为丞相,而能严持净戒,常年茹素,执持名号不辍,静心参究佛法心要,读《楞严经》有省悟,乃撰经解,予以弘扬;自称半山居士,起居清简,一如比丘。



点评:

      作为一位孤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比王安石更具争议的人了。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同时代的司马光、苏轼在不同时期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苏东坡评价王安石: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朱熹评价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在《宋史·奸臣传》中,秦桧、韩侂胄、贾似道等世人皆知的大奸臣均入选,可是王安石一手提拔起来的吕惠卿、蔡京、蔡确、章惇等人也都进入《宋史·奸臣传》,但是王安石本人非但没有被列入奸臣传,相反千百年来,他虽说颇受争议,但总体评价还是正面为主。作为变法的主创人,奸臣传里那些奸臣的第一提拔人,变法时对反对派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打击,从各方表现来看,若是给王安石戴上奸臣帽子也没啥不妥。在得不到朝中保守派的支持时,王安石不是想着如何反省自己,在获取皇帝支持后,马上提拔了一大批年轻官员。可惜的是,这些年轻官员虽渴望建功立业,但缺少阅历,因急于功利,终于把持不住,开始打击异己,不择手段,用尽下三滥的手段。终是千秋万代,被钉在了奸臣传这一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现在回过头来分析,身为这些人的提拔者,王安石为何却能从容地置身事外呢?其实说来也简单,那就是“人品”二字。王安石自身人品高洁,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一心为国家为人民,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发点均比较好,但是吏治的问题最终成为左右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换谁来也做不到更好,这就是历史局限性,也就是那个时候的天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王安石变革人事已尽,天公不作美也是无奈。


在此奉上喜欢的这首诗,以表达对千年前这位古代君子的敬意: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飘来阵阵的香气。


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




《宋史——王安石传》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

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

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

    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