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电子课本+知识点+图文解读

试题库大
2024-09-07

要免费试题,请关注试题大仓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是我们的目标。初中语文小学试题初中试题中考试题!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第20课《梦回繁华》

一、作者简介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出生。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二、相关资料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5.5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状况,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三、理解词义1.拓展:开拓扩展。2.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3.覆灭:全部被消灭。4.绢本:绘在绢、绫等丝织物上的字画。5.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的僵局或困境,无暇顾及其他人或事。6.田畴:田地;田野。7.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出现的寒冷天气。8.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9.枢纽:事物的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10.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②):交代了《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历史背景、意义及作者张择端的生平。第二部分(③④):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内容。第三部分(⑤):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五、问题归纳1.第一段第二句话中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不能。“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第二段第一句这句话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不能去掉。“可能”一词表推测、估计,意思是说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时间不确定,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与原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3.第三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列数字作用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清明上河图》的长宽加以说明,让读者对这幅画的规模有直观的了解,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的?  哪些词语可以体现?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四法。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采用了空间顺序,文中的“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5.第五段第一句这句话在这段话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简明扼要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作特点,在段落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6.最后一段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很强,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六、课文主题本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对画作中描绘的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进行了介绍,加深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图文讲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往期推荐



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知识点+同步练习+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汇总


文章来源: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公众号试题库大(stkuda)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投稿:1806373970@qq.com;商务合作:QQ1806373970


长按二维码关注初中试题库大(stkuda)公众号


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关注小学满分100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试题库大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