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拂林考--本意是基督徒或基督教国家,兼论希腊伪史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0-08-19
来自专辑
西方伪史

 

 

自唐朝起,在《唐会要》、两《唐书》中,均将拂林、大秦混为一谈。各方面的资料表明,大秦与拂林之间,确实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拂林”的统治者, 可能与“大秦国”为同一家族

中国史籍中的“大秦”,不是古罗马(东罗马)帝国,而是拥有埃及、苏丹和跨红海两岸的大国,就是世界史中的阿克苏姆王国(详见拙作《原创 大秦考:可能是中国人创建的国家,与罗马无关》)。

拂林作为一个国家,正式出现于中国史册,似在《隋书》:

“波斯国,都达曷水之西苏蔺城,即条支之故地也。……西去海数百里,东去穆国四千余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波斯传》)

“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裴矩传》)

《隋书》为唐初魏征主持编撰,可知拂林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北朝晚期。

但是,在《隋书》中,拂林尚是一个十分模糊的国家,没有专门立传。

进入唐朝后,关于拂林的记载,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而且,唐朝也与拂林有了官方往来。

但是,自唐朝起,在《通典》、两《唐书》中,均将拂林、大秦混为一谈,但是,地理位置也变更为:在波斯的西北。

如《旧唐书·西戎传》:

“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

《唐会要》卷一百:

“波斯在京师西一万五千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距茀林,西南滨海。”

由此可知,自隋朝到唐朝,波斯与拂林之间的边界,或者说拂林的地理位置,都是稳定的。

《宋史·拂菻传》对拂林的位置做了确认:

“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言其国地甚寒,土屋无瓦。”

《宋史》告诉我们,拂林是一个气候寒冷的国家。

但在两《唐书》中所记载的许多事实,应该发生在北非一带。比如《旧唐书·西戎传》:

“拂菻国,一名大秦,……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

这里说的是,由于夏季酷暑难耐,拂菻国国君便引水冲刷房顶,以此来降温。

显然,当时的修史者,已经无法弄清大秦、拂林的具体分别了。

我们注意到,在《通典》、两《唐书》中,大秦、拂林的统治者、政治制度似乎是一致的。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史册中,拂林国的诞生,与原大秦国的消失,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当《隋书》谈及“拂林”的时候,《西域传》中便失去了“大秦传”。

那么,大秦、拂林的王族,是否为同一家族的成员呢?

史料表明,有这种可能。

据杜佑《通典·边防九》引《经行记》:

“摩邻国,在秋萨罗国西南,渡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据浙江书局本)

《新唐书·拂菻传》:

“自拂菻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磨邻,曰老勃萨。其人黑而性悍。地瘴疠,无草木五谷……

显然,《经行记》中的“秋萨罗国”,和《新唐书·拂菻传》中的“拂菻”,所指均为原“大秦国”。只有这里的西南,才是大沙漠,沙漠之外才是黑人区。

由此可知,原大秦所在地,唐代时也称为“秋萨罗”。

在《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二篇《列国传四·篾力、阿达毕传》中,称拂林国王族为“怯撒剌”:

“他们(富浪人)攻占了古老的怯撒剌族鲁木﹝拜占庭﹞国王(malik)的领土,灭掉了这个古老的王族。”

“秋萨罗”正与“怯撒剌”之音相合。而二者,均与阿克苏姆王国历史上著名国王埃扎纳( Ezana321-360)之音相近。

很有可能,原大秦国的王族,为同一家族的成员,皆为埃扎纳之后。

据称,因为埃扎纳皈依了“基督教”(当时尚是景教),并以之为国教,其后世便以Ezana为族名(国名)。

 

二、“大秦国”也是拂林

在唐朝以后的中国史籍中,位于红海两岸的 “大秦国”,一直展示着其不可忽视的存在。

宋朝赵汝适《诸番志》:

“天竺国隶大秦国,所立国主悉由大秦选择。”

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

“天竺,居大食之东,隶秦王之主。去海二百余里,地平沃。”

大秦国的力量,深入到了天竺,当然,仅仅是印度半岛的某一小部分地区。

在宋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了大秦的影子。

《宋史·大食传》::

“(宋)太宗因问其(勿巡)国,对云:‘与大秦国相邻,为其统属。今本国所管之民才及数千,有都城介山海间。’又问其山泽所出,(勿巡)对云:‘惟犀象香药’。”

当时,大食分裂,与宋朝有往来的,“有勿巡,有陀婆离,有俞卢和地,有麻啰跋等国,然皆冠以大食”。其中的勿巡,虽是“大食”的一部分,由于是“大秦”的邻国,便成为了“大秦”属国。

“大秦国”,很可能就是层檀。

庞元英是宋朝的主客郎中,即外交官,他在《文昌杂录》卷一说:

“主客所掌诸番,……南方十有五:……其三曰拂菻,一名大秦,在西海之北。……其十三曰层檀,东至海,西至胡卢没国,南至霞勿檀国,北至利吉蛮国。其十四曰勿巡,舟船顺风泛海二十昼夜至层檀。”

庞元英依然将拂菻与大秦相等,但地理位置是正确的。其对层檀的四至的勾勒,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东至海”。

从勿巡距离层檀“舟船顺风泛海二十昼夜”,可知,层檀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

《宋史·层檀传》:

“层檀国在南海傍,城距海二十里。熙宁四年始入贡。海道便风行百六十日,经勿巡、古林、三佛齐国乃至广州。其王名亚美罗亚眉兰,传国五百年,十世矣。人语音如大食。地春冬暖。贵人以越布缠头,服花锦白氎布,出入乘象、马。有奉禄。其法轻罪杖,重罪死。谷有稻、粟、麦。食有鱼。畜有绵羊、山羊、沙牛、水牛、橐驼、马、犀、象。药有木香、血竭、没药、鹏砂、阿魏、薰陆。产真珠、玻璃、密沙华三酒。交易用钱,官自铸,三分其齐,金铜相半,而银居一分,禁民私铸。”

根据其气候(春冬暖)、物产(各种药材)、货币(金、银、铜币)等,加之“东至海”的地理位置,不难得出结论,这里,只能是位于红海两岸的大秦国。

熙宁四年即1071年时,该国使者称“其王名亚美罗亚眉兰,传国五百年,十世矣”,那么,极有可能是在571年左右,即中国南北朝末期,大秦发生了王朝更替,建立了新的王朝。

关于王朝更替有两种可能:一是波斯攻占埃及后,王国覆灭,位于红海沿岸的余部重新建国,更改国号;二是发生政变。

也正是这个时期,在中国史书中出现了拂林这个国家,并且,随后将大秦、拂林混为一谈。

这里,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大秦王朝灭亡后,王朝残余势力逃亡到了拂林一地,重新建国,一度依然自称大秦。

《旧约全书》中的“出埃及记”,很有可能就是由此敷衍出来的一个故事。

这个正宗的“大秦”,在中国史料中,也被称为拂林。拂林,本为音译,又被译作拂菻、茀林、拂临、佛朗、佛郎、富浪,等。

《岛夷志略》:

“古里佛,当巨海之要冲,去僧加剌密迩,亦西洋诸番之马头也。……其珊瑚、真珠、乳香诸等货,皆由甘理、佛朗来也。”

“甘埋里,其国迩南冯之地,与佛郎相近,……所有木香、琥珀之类,均产自佛郎国来,商贩于西洋互易。”

那么,这个《岛夷志略》中的佛朗,位于何处呢?

《元史·郭侃传》:

“(郭侃)从宗王旭烈兀西征。……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侃与战,大败之,巴儿算滩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又西行四十里,至密昔儿。……(密昔儿算滩)遂降。戊午,旭烈兀命侃西渡海,收富浪。侃喻以祸福,兀都算滩曰:‘吾昨所梦神人,乃将军也’。即来降。”

1252年,郭侃跟随旭烈兀远征西亚。一路势如破竹,在占领巴格达之后,又轻松拿下了麦加(天房)、埃及(密昔儿),随后又奉命渡海,收服了富浪。

郭侃收服富浪的第二年,己未年,即1259年,因旭烈兀西征大捷,元宪宗时派出使团慰劳。刘郁在《西使記》中记录了当时西亚北非一带的实况:

“丁巳嵗,取布达国,……布达之西,马行二十日,有天房,内有天使,神国之祖葬所也。师名班巴尔,其房中悬铁絙,以手扪之,心诚可及,不诚者竟不得扪,经文甚多,皆班巴尔所作。辖大城数十,其民富实。西有密实勒国,国尤富,地産金,人夜视有光处,志之以灰,翌日发之,有大如枣者,至布达六千馀里。国西即海,海西有富浪国。妇人衣冠如世所画菩萨状,男子僧服;皆善,寝不去衣,虽夫妇亦异处。有大鸟,驼蹄,苍色,鼓翅而行髙丈馀,食火,卵如升许,其实喇斯,国出珍珠,其王名乌苏阿都巴云。西南海也,採珠盛以革囊,止露两手,腰絙石坠入海,手取蚌并泥沙贮于囊中,遇恶虫以醋噀之即去,既得蚌满囊,撼絙,舟人引出之,往往有死者。……珊瑚出西南海,取以铁网,髙有至三尺者,兰赤生西南海,山石中有五色鸭,其价最髙。”

众所周知,“天房”所在地,即麦加。而“密实勒国”,当为吉大港。这里的海,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产珍珠、养珊瑚、取珍珠珊瑚的描述,都足以证明就是红海。(参见《原创 大秦考:可能是中国人创建的国家,与罗马无关》)。

无疑,这里的“海西有富浪国”,正是过去的“大秦国”。

可见,位于红海两岸的“大秦国”,也是拂林。

 

三、第三个拂林:小拂林,真实的“希腊”

除了以上两个拂林,还有一个 “小拂林”。

唐朝开元十五年前后,赴西天取经归国的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写到:

 “(大食)彼王不住本国,见向小拂临国住也。为打得彼国,彼国复居山岛。处所极牢,为此就彼。……又小拂临国傍海,西北即是大拂临国。”

这是说,在大食与西北的大拂临国之间,还有一个“小拂林”。

慧超所说的“小拂林”,在史书中,也有记载:苫国。

《新唐书·大食传》:

“大食之西有苫者,亦自国。北距突厥可萨部,地数千里。有五节度,胜兵万人。土多禾。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贾往来相望云。”

《通典·边防九》引杜环《经行记》做了更详细介绍:

“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著素衣,妇人皆服珠锦。”

“苫国在大食西界,周迴数千里。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穀殊贱,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人多魁梧,衣裳宽大,有似儒服。其苫国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

根据杜环的描述,尤其是“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北接可萨突厥”,“小拂林”就在当今土耳其一带。

这里经济繁荣,有自己的政权和军事力量,而苫国人的身材长相、服饰文化,均明显不同于大食、波斯,也区别于拂林。

显然,在大食时代,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史籍中,苫国与“夏腊”(希腊)有关联。

关于慧超所言 “(大食)打得彼国(小拂临)”,《唐会要》卷一百:

“又案贾耽四夷述云,……其奚深后有摩诃末者,勇健多智,众立之为王,东西征伐,开地三千里,兼克夏腊,一名钐(音所鉴反)城。”

类似记载,也出现在两《唐书》。

夏腊,即所谓希腊,又名钐城。钐、苫同音。

夏腊、苫,即小拂林。

根据《汉书》直至两《唐书》,自汉朝到唐朝,小拂林所在的地区,一直隶属于安息、波斯,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如《旧唐书·波斯传》:

“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临大海。”

又《旧唐书·拂菻传》:

“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

不难看出,直到因为大食兴起、波斯败亡,才诞生了这个苫国。

也就是说,在大食兴起之前,波斯是直接与拂林接壤的,两国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夏腊国”。

 

四、拂林,泛指景教徒、景教徒国家或地区

唐朝以后,景教教义不断变化,发展为后来的基督教。(详见《原创 中国历史和景教文献证明:基督教诞生于唐代以后》)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在阅读相关文献时,我们发现,拂林,往往用来泛指景教徒、景教徒国家或地区。

在《史集》中,这种现象便十分明显。

基督徒为主的地区,被称为“富浪地区”。如:

 “伊斯兰教历565年(公元1169—1170年),苫国(叙利亚)、迪牙别克儿及富浪地区发生了大地震。”

凡是基督徒,均被称为“富浪人”。如:

“密昔儿(埃及)……宰相怕失儿苦黑到来,便篡夺了国家政权,并向富浪人(十字军)求援。……两军交战,富浪军战败……

包括攻占伊斯坦布尔多国联军,也一概称之为“富浪人”。

随着蒙古西征大军的到来,欧洲的“富浪人”彻底退回欧洲,“富浪人”发展为“法兰克人”。

直到明朝中晚期,“富浪人”再一次出现在中国史册,《明史》称之为:佛郎机。


根据《原创 大秦考:可能是中国人创建的国家,与罗马无关》、《原创 中国历史和景教文献证明:基督教诞生于唐代以后》,我们知道,拂林、富浪、富浪人云云,皆源于景教,源于大秦。

 作为安息、波斯的子民而“衣裳宽大,有似儒服希腊人,到底有多么悠久的历史、独创的文化,还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参阅:

原创 大秦考:可能是中国人创建的国家,与罗马无关

原创 中国历史和景教文献证明:基督教诞生于唐代以后

原创 已修改 科学证明:古埃及、希腊罗马史,都是伪史;欢迎驳斥

原创 出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三大伪史的支柱:古埃及伪史

原创 反科学、反智商的希腊伪史:“亚力山大里亚学派”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