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46题)26-30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注]雨过偶书王安石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荡涤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C.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

D.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入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2.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2.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

【分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C.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错误,结合诗歌背景来看,此时作者处于被贬谪的状态;再结合诗歌颔联“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意思是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农业生产还得依靠自然界的风调雨顺,这里只是表达了下雨时的喜悦。

C故选。

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从内容、手法、情感的角度来分析鉴赏。

本题中,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从下雨落笔,但主旨已转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云的进退,是很合时宜的,人间需要雨的时候,它便来到天空下起雨来;待到下过雨以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那边去了。作者写雨,其实是写自己,希望作为政治家的自己像久旱时的甘雨一样,给百姓带来福泽;一旦实现了抱负,就像云一样悄然隐退,不求功名,不再留恋官场。现实生活中的人,有谁能像浮云那样地知道进退呢?从情感角度考虑: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作者希望自己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

2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杜牧之齐山登高(唐代)张祜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

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

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题目知此诗属登高诗,作者和杜牧一同登齐山,张祜依韵和诗所作。

B.首联通过视觉描写菊花的繁茂,通过听觉描写了音乐节奏急促的乐曲。

C.颔联写景运用色彩,俯仰结合视角,描绘出晚秋齐山的阔大壮美景色。

D.颈联用典,表达不能忍受像孙盛那样的小人的嘲讽,愿结交王弘这样的朋友。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2.①首联和颔联,通过菊黄叶红,蓝天白云,江水澄碧,扁舟几叶等描写齐山的优美风光,借景抒情,表达对晚秋景色的喜爱。

颈联用典,称誉杜牧,认为杜牧就像王弘一样知人善用,待自己为知己;同时表明对世事已经看开,不想讥讽嘲笑谁,只愿意和好友一醉解百愁。

尾联流露出落寞情绪,有漂泊他乡的孤独,也有对晚秋景色怜爱,但秋景再美,也挡不住冬天的到来。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不能忍受像孙盛那样的小人的嘲讽,愿结交王弘这样的朋友”,错误。“不堪”

是“不愿意”,而不是不能忍受。不愿意学孙盛讥笑清谈,愿意陪同王弘饮酒长醉,半夜而归。

D故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据标题可知,此诗为登高望远诗。

首联:该句译为“季秋九月,秋浦南岸菊花繁茂盛开,金黄一片,在落日余晖中,乐师们吹奏者节奏急促的乐曲”。诗人描写了“菊”“落晖”等静景,“秋溪”等动景,描绘的景色非常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颔联:该句译为“山上林深树密,红叶层染,山径小路弯弯曲曲,远望去都被隔断了,蓝天白云,江水净碧,扁舟船帆稀少”。诗人描写了“红叶”“碧云”“江静”“帆稀”等美丽的景色,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喜爱之情。

颈联:该句译为“不愿意学孙盛讥笑清谈,愿意陪同王弘饮酒长醉,半夜而归”。该句运用孙盛和王弘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不愿意像孙盛那样讥讽嘲笑他人,希望能和像王弘那样的杜牧一起一醉解百愁,表明对杜牧的赞扬之情。

尾联:该句译为“飘零他乡,同好友共同欣赏晚秋风光,可是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提醒着寒冬即将到来”。该句透漏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愁,秋景虽美,但是冬天已经快要来了,而诗人还漂泊他乡,难免有落寞失意的情绪。

综上所述,整理答案即可。

28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戚继光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独将羸马立斜晖。

(注)①本诗是作者出任蓟镇总兵,奉调到北方守边时作。②“并郡”即并州,今河北一带;“桑干”治所在今山西一带,两地离作者家乡山东不远。③“底事”,何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描绘了前往塞北途中绿树葱茏、水清谷幽的生机莲勃的优美景象。

B.颔联刻画了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形象,一“出”一“飞”妙趣横生。

C.诗人眼里塞北和江南风光非常相似,透露出对塞北的喜爱和流连忘返之意。

D.诗歌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自然贴切,格调深沉,意蕴深远。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前四联写前往塞北途中所见之景,郁葱、肥、出、飞等词写出蓬勃生机;“何相似”

表示江南、塞北都是要守卫的国土,表到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②“总未归”写作者十年在外而久未归乡;“惆怅”“立斜晖”尽显作者心怀,此时爱国与思乡是一体的,表达了作者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非常相似”“流连忘返”理解错误,作者还没有到达塞北,所以不能说“流连忘返”;由“何相似”可知,塞北、江南都不是家乡,但都是作者守卫的国土,也都是作者热爱的祖国山河,所以不能说“非常相似”。

C故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前四联重在对景物的描写:绿树葱茏、水清谷幽,透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动人景象,如此秀的美风光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

其次是思乡的惆怅。由“未归”“惆怅十年”“独”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十多年在东南沿海抗倭,久未归乡。此时,作者有多么热爱祖国就会有多么思念家乡,这是一种融小我于大我,心怀家国的情怀。

2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日醉起言志①李白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赐金放还之后。由于他疾恶如仇,性情孤傲,不肯与李林甫、高力士等权奸合作,很快便受到排斥打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觉来”二字既呼应题目,又承接上文,“一鸟花间鸣”则引出了下文的描写。

B.“语流莺”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只顾与流莺细语的美好情景表现出来。

C.“浩歌待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都写到“明月”,两句寄托的情感相同。

D.全诗语言流丽酣畅,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兼而有之,体现出李诗一贯的豪放俊逸风格。

2.李白自称酒中仙,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酒”既是诗人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诗歌中的重要内容。诗中写到“终日醉”和“对酒”,请分析这两处分别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C

2.①“终日醉”处说明诗人不肯与朝中权贵同流合污,受到排斥打击,痛恨官场的黑暗污浊,内心苦闷,借酒浇愁,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②“对酒”处写诗人大醉醒来,在安谧的春光中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进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精神顿悟,不禁把酒自酌,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逍遥自得。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两句寄托的情感相同”理解错误,“浩歌待明月”是作者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景,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想邀请明月一起来欣赏如此美景;“我寄愁心与明月”是作者在听到朋友王昌龄被贬之后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所以,这两句中的明月所寄托的情感是不同的。

C故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终日醉”,诗歌“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梦,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唯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度众生的“佛法”才是真实的、永恒的。所以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而备受排挤的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忘却现实污浊黑暗的官场。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借酒来排遣内心的苦闷,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乐趣。

其次,“对酒”,承上“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诗人醉前竟百视而不一见,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正是因为诗人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这种发现,犹如哲学上的顿悟,诗人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诗人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因此感慨再三。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怕自己过早地酒醒,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还得再喝上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对酒狂歌,逍遥自得,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3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孔平仲②③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②寂历:寂静冷清。

帘栊:窗帘和窗牖。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霁”是一种天气现象,诗中,两句照应诗题。

2.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

的。

 

【答案】

1.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2.①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②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角度,写“淡月笼云”,触觉角度,写“凉意”,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③想象,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霁夜”,这里是指雨过天晴之夜。颔联上句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下句写眼前“淡月笼云”的夜色,照应了诗题。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清风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显得“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之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动衬静,这便更显得清寂。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

调动多种感官,诗人用“秋声随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淡月笼云”、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加之“凉意”的触觉感知,引动清秋逸兴,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

尾联虚写,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那庐山巍峨的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涤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诱人魅力。由夜想象到朝,悬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给人清爽之感。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