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2021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2021级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但可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选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材料二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现代阿勒泰地区的人们仍以此为雪地出行方式。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应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这个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

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室韦”“拔悉弥等古代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滑雪板的形状前部演化为尖翅状。而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尤其是北方各民族发展出了各类雪上民俗体育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都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唐代时期,北方民族以滑冰开展狩猎活动,有些以木棍为杖滑行代步,也开始制作一些冰车、冰橇等,形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宋代以后,滑冰运动被称为冰嬉,并且以人力牵拉的冰床作为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元代时期,冰床扩展为动物牵拉形式,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狗拉冰橇的情况;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冰上活动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时,依靠高超的滑冰技术赢得了数场战役,满族的轨鞭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提升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满洲老档秘录》记载,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冰上比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发展,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留下的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风采。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这使得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要因地制宜,更多地依附于当地传统的节庆。

B.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所体现的家风、乡风、民风等文化传统的地位很重要,我们要传承它,还要活化其中的新内涵。

C.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实现这一点,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还原冰雪场景是唯一途径。

D.冰雪运动自诞生之初起就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相连,而随着滑雪工具的改良,其娱乐性、竞技性则成为了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步伐加快,各项冰雪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但对冰雪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缺乏个性色彩。

B.地域冰雪文化是村落乡土文化优质资源,它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纽带,因此它的开展会引发人们对乡愁的记忆。

C.最早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发现是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滑雪图像,其雪地出行方式目前在我国仍然广泛地使用。

D.我国冰雪运动从地理位置来看北方地区的发展要优于南方地区,从历史朝代看清朝是其黄金时期,更为专业化、多样化。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A.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B.春节期间,游客来到秦皇岛市老君顶景区等地体验冰雪项目,感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随着冬奥会的临近,各种各样的冰雪运动渐受大众喜爱。

C.各个地区的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点,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的生命,这让今天的大众冰雪运动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D.伊犁冬季开展的冰雪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内容更丰富多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大美伊犁的知名度,促进了伊犁的经济发展。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结合材料分析我国2022年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意义。(6分)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7分)

命若琴弦(节选)

史铁生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躜动得显著。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窜出一只狐狸,仓惶逃远。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我告诉他等我回来。

不知道他干嘛就走了。

他没说去哪儿,留下什么话没?”

他说让您甭找他。

什么时候走的?”

人们想了好久,都说是在兰秀儿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明白。

众人劝老瞎子留下来,这么冰天雪地的上哪去?不如在野羊坳说一冬天书。老瞎子指指他的琴,人们见琴柄上空荡荡已经没了琴弦。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他说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可是他又想:能把一切都告诉小瞎子吗?老瞎子又试着振作起来,可还是不行,总摆脱不掉那无字的白纸……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老瞎子捡了些柴,打起一堆火。

小瞎子渐渐有了哭声。老瞎子放了心,任他尽情尽意地哭。只要还能哭就还有救,只要还能哭就有哭够的时候。

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老瞎子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守着。火光和哭声惊动了野兔子、山鸡、野羊、狐狸和鹞鹰……

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嘛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

终于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你真那么想吗?

真想,真想——”

老瞎子把篝火拨得更旺些。

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懂了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到老瞎子、小瞎子师徒二人都经历了人生的幻灭,受到重大打击:师父发现一生所求的药方原来是张白纸;徒弟心爱的女孩出嫁,对爱情的向往化为泡影。

B.小说采用上帝视角来写作,不仅描写了师徒二人的语言、行动和外貌等,而且精细描写了师徒二人的心理活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师徒二人的对话短促简练,体现了小瞎子经历蚀骨悲痛后的绝望和挣扎,也体现了老瞎子对徒弟同病相怜的理解和彻悟人生后的坚定。

D.小说大量运用反复手法,词语的重复、句子的重复、情节的重复等,作品通过这一手法及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透露出哲学思辨色彩。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便为整篇小说定下了悲凉的基调,让你感觉到一种直逼心底的生命的沉重与无奈。

B.与老瞎子相比,小瞎子对世界和人生则有更多的憧憬和向往,青春的躁动在血液里奔腾跳跃,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瞎子的可爱和他的自不量力不切实际。

C.小说结尾再次出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这样的描述时,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

D.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8.小说的环境描写耐人寻味,文中画线的三处对雪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被誉为生命的寓言,请从这一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鉴赏。(5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代祖也。父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稹八岁丧父,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稹九岁能属文,二十八应制举,登第者十八人,稹为第一。制下,除右拾遗。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又以前时王叔文、王伾以猥亵待诏,蒙幸太子,永贞之际,大挠朝政。是以训导太子宫官,宜选正人。乃献《教本书》,宪宗览之甚悦。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宪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四年,奉使东蜀,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七州刺史皆责罚。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使还,令分务东台。浙西观察使韩皋杖决湖州安吉令孙澥,四日内死。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既飞表闻奏,罚式一月俸,仍召稹还京。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宰相令狐楚一代文宗,雅知稹之辞学,谓稹曰:尝览足下制作,所恨不多,迟之久矣。请出其所有,以豁予情。稹因献其文,楚深称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太和初,就加检校礼部尚书。三年九月,入为尚书左丞。振举纪纲,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四年正月,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卒于镇,时年五十三,赠尚书右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元稹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B.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C.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D.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第,犹登科,特指考取进士。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B.拾遗,唐代谏官名,与补阙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一直沿设至清朝。

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去世,也叫丁内艰。朝廷官员在此时应辞官守丧。

D.太和,中国及周边国家古代史上多位帝王的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稹在其母郑夫人的亲自教育下,最终学有所成,参加科举考试而高中状元,被授予右拾遗的官职。

B.鉴于前有下流品行的人担任要职而扰乱朝政,元稹主张选用正直有品行之士任宫官,并上书给皇上。

C.元稹奉旨出使东蜀,上奏弹劾东川节度使严砺违规征收赋税,东川所辖七州的刺史都因此遭受责罚。

D.元稹出任郎官时振兴法纪,与违法乱纪的七个朝臣交锋争斗,体现元稹整顿法度,肃清吏治的决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宪宗召对,问方略。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侧面描写体现出元稹文章写得好?(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注释)插田:插秧。田滕(chéng):田埂。嘤咛: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下列对刘禹锡《插田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B.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6.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6分)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静女》一诗中描写男子找不到女子时焦急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会面胜过人间的长相厮守。

4)辛弃疾借用刘义隆仓促北伐这一典故,指出草率出兵带来的后果是“___________”

5)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天气的变化无常。

6)苏轼在《赤壁赋》中谈到不变,颇具哲理:从的角度,他认为“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他认为“___________”

六、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图片          ,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地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   

A.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C.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图片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C.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研究发现,①________。即使是有运动习惯的人,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科学家通过对比近900名患者的活动水平和静坐时间,发现只要每天少坐90分钟,②________

研究人员分析了人们静止时间、起身的频繁程度和他们中等到剧烈运动等数项指标,试图找到这些因素与血糖和胆固醇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③_________可能是防止型糖尿病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运动。

英国卫生部现行发布的健康指引推荐国民每天进行中等强度以上锻炼至少30分钟,每周坚持5天。中等强度锻炼,简单来说就是足以令人流汗的活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语气委婉地劝说长时间伏案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句不超过12个字。(3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储存知识,从不创造,结果终生一事无成。

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写有《灵宪》《浑天仪图注》《算罔论》等涉及天文、立法、数理方面的科学著作,他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伟大的科学发明,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沙市中学读书节落下帷幕,你在读书节期间是否读有所得呢?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读书与创造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结构清晰,至少使用两种论证方法,卷面美观无涂改,书写工整无错别字,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1.B(A项因果关系不当。C项“唯一途径”以偏概全。D项“主要作用”分析不当。从文中可知,明代后冰上活动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活动中。)

2.C(“目前在我国仍然广泛地使用”错,应为“阿勒泰地区”)

3.C(材料一的观点是:冰雪运动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A项,表达的是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大意义。B项,大众渐渐喜爱各种各样的冰雪运动。C项,各地的冰雪设计与地域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使大众冰雪运动更丰富多彩。D项,体现的是冰雪运动项目带来的好处。因此,A、B、D三项跟文化传统无关,只有C项能够证明材料一中的“冰雪运动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观点。)

4.①开头指出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和文化十分悠久;(1分)②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阐释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与文化:先写其起源,再写其材质和工具以及运动形式的变化;(2分)③最后总结,点出要“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1分)

5.①有利于弘扬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与文化传统。②增强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性,增强凝聚力。③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引发乡民乡愁与追思,提升同心力。④打造冰雪产业,促进经济发展。⑤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⑥以发展冰雪运动、举办冬季奥运会为契机,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每点1分)

6B不仅描写了师徒二人的语言、行动和外貌等,而且精细描写了师徒二人的心理活动”错误,文中没有描写小瞎子的外貌,也没有对小瞎子心理的精细描写。

7.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不切实际”表达有误,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哪怕他身有残疾。C.“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表达错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悲凉,而是坚韧的毅力、对生命过程执着的追求和美好的期盼,是强烈的生存动力。D.“流毒深远”错误,“无字的白纸”是生活的希望,给了代代师徒生活的目标。所以“流毒深远”是错误的。

8开篇“漫天大雪”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的氛围,暗示老瞎子人生信念幻灭的绝望心境。②“茫茫雪野”突出人的渺小、孤单,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此时的迷茫,老瞎子在雪野中寻找徒弟,也是在重寻人生的意义;雪野茫茫,也衬托出师父寻找徒弟的艰辛,烘托出了师父对徒弟的关心。③“雪停了”暗示人物心境逐渐平复,也是情节的过渡处。

9小说标题“命若琴弦”有深刻的哲理:人生的目标可能是虚无的,但必须要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将生命的琴弦拉紧,才能拥有人生的意义,奏出生命的乐章。②小说的人物具有概括性,三代瞎子命运相似,暗示人物共通的命运和相似的生存境遇。③语言具有寓言性,如用琴弦喻人生,“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等,这些话蕴藏深刻的哲理,暗示人生须有目标,生命才能持续。④那张无字的白纸药方也具有“生命的寓言”性质,通过它,老瞎子懂得了师父当年说的话,对生命有了透彻的理解,同时,这张药方也让小瞎子重燃了活下去的希望。

师父寻找徒弟的艰辛,突显了老瞎子作为师傅的责任以及对徒弟同命相怜的善良。

小说中“雪停了”,所以“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多大的雪,终有停的时候;多大的坎儿,终会过去。雪停了,太阳终究会出来,从侧面预示着小瞎子在万念俱灰后又重新获得活着的支撑,暗示人物心境逐渐平复,后文写小瞎子重树生命的目标也就顺理成章。

10A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居”的宾语为“谏垣”,所以应在“垣”后断开,排除BC;“不言”的主语为“事”,所以应在“事”前面断开,排除D。整句话的翻译为:元稹已经居谏官之位,不想碌碌无为自阻宦路,因此事无不言,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奏履行谏官职责。

11B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一直沿设至清朝”错误。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

1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元稹出任郎官时振兴法纪”错误。由原文“三年九月,入为尚书左丞。振举纪纲”可知,是元稹出任尚书左丞时振兴法纪。

13(1)元稹又论奏西北边防之事,均为朝政要事。宪宗召入应对,询问方针策略。(中:“论”,论奏;“皆朝政之大者”,判断句,均为朝政要事;“方略”,方针策略。)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14(1)在登第的二十八人中元稹名列第一。

(2)当时谈诗的人将元稹与白居易并称。

(3)当时的宰相令狐楚将元稹比作当今的鲍照、谢灵运。

参考译文:

元稹字微之,是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是元稹的十代远祖。他的父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元稹八岁丧父。他的母亲郑夫人,是一位贤明的妇人。因家贫,便自己教元稹读书和写字。元稹九岁能写文章,二十八岁应制参加考试,登第者十八人,元稹名列第一。诏书下,授予右拾遗。元稹已经居谏官之位,不想碌碌无为自阻宦路,因此事无不言,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奏履行谏官职责。又因先前王叔文、王伾因为下等的品行谋求要职,蒙蔽太子而获宠幸,永贞之际,大大扰乱朝政。因而主张训导太子的宫官,应遴选方正之士。于是呈献《教本书》,宪宗览阅之后很喜悦。元稹又论奏西北边防之事,均为朝政要事。宪宗召入应对,询问方针策略。遭到当朝权臣忌恨,让他出任河南县尉。遭逢母丧,服丧期满,授任监察御史官职。元和四年(809),奉命出使东蜀,启奏弹劾已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征赋税,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一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此时严砺已死,所辖七州刺史皆遭责罚。元稹虽尽职,而执政官员中有同严砺交情深厚的人却嫉恨他。元稹出使还朝,便令他分管门下省。浙西观察使韩皋对湖州安吉县令孙澥施以杖刑,孙澥于四日内死亡。徐州监军使孟升去世,节度使王绍运送孟升丧柩回京,持牒文乘坐驿车,便在驿站停放丧柩。上述两事,元稹一并据法启奏弹劾。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之事,元稹欲加追究,擅自让他停职。飞表上奏之后,朝廷罚房式一月俸禄,便召元稹回京。与太原白居易友好。工于做诗,善于描绘歌咏事物之风姿特色,一时谈诗的人,以元、白并称。宰相令狐楚是一代文宗,素知元稹诗文造诣,对元稹说:“曾经欣赏足下的创作,遗憾的是所见不多,等待很久了。请出示所有大作,使我畅意开怀。”元稹因而献其诗作,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认为他是当代的鲍照、谢灵运。太和初年,就任加检校礼部尚书。太和三年九月,元稹入朝担任尚书左丞。整顿法度,肃清吏治,出任郎官与违法乱纪的七个朝臣交锋争斗。四年正月,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元稹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15A.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选项曲解诗意。

16相同点:语言特点均平易自然,清新活泼,具有口语化、民歌特点。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没有佶屈聱牙,没有费解的典故,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不同点:一、《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1)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2)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3)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二、《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表现在:(1)全诗共八句,五十六字,紧扣一个“忙”字着力描绘尽情表现。前两句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2)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艰苦。(3)接下来的五至八句,诗人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即对话时的情态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17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赢得仓皇北顾    乍暖还寒时候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8.A

19.C(“如果”“那么”不共用同一个主语,因此“你”要放到“如果”后面)

20.B(1、“虽然”“但”共用同一个主语,因此“他们”要放到“虽然”前面。2、此处语意重心不在肯定前人的伟大,而在肯定后人从阅读中受益)

21.①静坐太久危害极大;②就会对健康有很大益处(就能减轻健康损害);③限制久坐行为。

22.①请您不要长久静坐;②请您不要只注重体育运动; ③请您不要随意中断锻炼。

21解析: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题材料围绕“久坐的危害”展开。

第一处,结合下句“即使是有运动习惯的人,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可知,此处应填写长时间坐着的危害;

第二处,结合“只要每天少坐90分钟”可知,此处应填写少坐带来的好处;

第三处,结合“可能是防止Ⅱ型糖尿病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运动”可知,此处应填写“少坐”或“限制久坐”对防止Ⅱ型糖尿病的作用。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首先概括各段的段意。第一段中心句是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第二段主要结论是“限制久坐行为可能是防止Ⅱ型糖尿病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运动”,据此概括出“限制久坐行为”或“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运动”,第三段主要信息是坚持“中等强度锻炼”。根据以上概括的信息,分别用一个否定句表述即可。

23、作文                   读书为根,创造为花

24、   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人若想成功,大量地阅读书籍来增长见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读书是基础,创造才是升华。只有创造才能将读书的价值发挥出来。

25、    读书要能读无字之书。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无字之书”,照今天我们通俗的说法,即阅读社会、人生、自然的这部大书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26、     古往今来,只有大量地读书并懂得把获得的知识加工创造的人,才能有非凡的成就。众多的仁人志士,都懂得“读书与创造”的关系,懂得积累是为了创造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27、     蒲松龄不囿于古代小说的内容,终成灵异怪诞的《聊斋》,鲁迅勇敢地对抗古文文学,使白话文的热浪在全国席卷开来。没有高迪创造性地运用建筑学知识,哪有那美妙的“高迪之都” 在西方熠熠生辉;没有爱迪生“想人之不敢想”,哪有那人类发明史上的累累硕果。

在读书基础上的积累,好比非洲大陆的尖毛草和巴西的火红花,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日日积累能量,只待有一天,可以将潜能飞速爆发。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我们印证着一个道理:只有学会创造才能让思想的土地上绽放出成功的花朵。

     读书要细心揣摩。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上曾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谓“破卷取神”?他说,蚕吃桑叶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才叫“取神”。如果食桑吐桑、采花酿花、吃饭不能消化,读书再多又有何用?荀子也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三国时董迂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则认为:“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一言以蔽之,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细心揣摩、“消化吸收”。

     如果说读书使人增识,那么创造则助人长智。

     一个人若想成功,在他前行的道路上,既不能忽略书香的浸染,知识的护卫,又不能缺少自身思考与创造的激情。只有知识的根与创造的花合在一起,我们前途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花朵压枝,果实累累。

     对于读书的感受,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积蓄 “知识的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用智慧改变生活!

  这是一道材料型的话题作文。

  “读书与创造”是一个大题目,怎样化大为小呢?先选角度,再定小题。从读书与创造的关系看,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读书无以创造,光读书也不能创造,读书与创造必须紧密结合。

  从读书的目的看,读书是为了吸收知识,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所以不能“只注意贮存知识,从不创造”。

  从读书的方法看,光贮存知识而不能消化吸收,当然谈不上创造。从创造的途径看,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有所作为,一味埋头读书是不行的。

  如果变换思维方向,还会产生新的话题,如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未必一定要创造等。这样化大为小,变虚为实,从少到多,听候选择。

 【立意】

1.  读书为根,创造为花;

2.离开读书的创造是“空想”,离开创造的读书是“死记”;

3.把读书和创造结合起来,开放耀眼的智慧之花等。

【素材】 1. 那么一味地读书,能否有创造呢?读书读死了,也就窒息了创造的活力;读书只有“读活”,完全领悟其中的涵义,善于灵活运用时才有可能创造。《孙子兵法》确是兵书,但其所述的内容策略却可推广到生活各个领域,索尼公司的管理者正是了解其内涵,看透其深远宽广的外延,从中获得了创造的借鉴,才取得了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

2. 有一幅漫画,是这样描述的:一个戴着眼镜的书呆子,正抱着一本《百科书》专注地看,还夹着一根鱼竿,坐在井边钓鱼!他还说:“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从这幅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井中怎么可能会有鱼呢?他居然还念着:“鱼儿离不开水。”鱼儿离不开水是对的,可是井中有鱼是错的!很明显,这幅漫画的作者是为那些死读书的书呆子,不懂活学活用的人,不懂生活常理的'人而画的!我多么希望那些读书人能够灵活一点,懂得变通一下,不要那么死古板,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想得那么复杂,那样岂不是浪费精力?大家评一评,我说的对吗?

3. 读书要学以致用。古人曾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有的人十年寒窗读的书不能说不多,但为什么会成为“书呆子”呢?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张潮曾经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也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