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他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或诠释文本的方法,他认为任何作者的声音一经写成“文”后,则荡然无存,而文章也不是封闭完整的单一个体,其开放和多元性,为读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诠释文本的方式,文本的意义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而非来自作者。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每一次阅读,同时也是一种写作——每一次阅读皆带着读者本身独有的批判诠释、解释,其用自身经验或兴趣想法等重新写作了文本,从而瓦解了传统阅读方法;更甚者,巴特要人们忘却自己的历史经历及知识,进而摆脱记忆的束缚。他将诠释权从作者的权威中解放,真正说话的不是作者,而是语言,如果有什么地方凝聚了丰富的多样性,那也不是作者,而是读者。因为真正在诉说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作者,所有语言排序背后所隐藏的众多文化含义,并非作者一人的绝对意义。所以,读者不必以作者赋予的意义为依归。我们所阅读的是读者的文本,而文本本身并不存在单一意义,在阅读中,文本意义自读者延伸,因读者而多元,读者和作者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赛,于是作者的权威消失,留下文本本身借着阅读创造出多元的意义,文本变成个人表现与自我记载的记录。

(摘编自李妍妍《浅析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理论》)

材料二:

(摘编自孙绍振《文学批评“西方霸权”的终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罗兰·巴特认为,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因而巴特要人们忘却与之相关的历史经历及知识,进而摆脱记忆的束缚。

B.材料一将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对立,认为真正在诉说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作者。读者不必以作者赋予的意义为归依,因为文本本身并不存在意义。

C.如果无视文学形式的审美积淀功能,就无法洞察隐藏在作品最深处的具有一定封闭性的文学形象的感染力。

D.材料二认为,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应该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并就创作问题与作者展开对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已死”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法,其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相似之处,认为阅读创造了文本的多元意义。

B.由于读者的心理是开放与封闭的统 所以读者每一次阅读都带着本身独有的视角,往往难以全面理解作品的内涵。

C.以西方文论为依据来解释作品存在一定的误区,我们应该了解其有误之处,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

D.中国古代有“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本意,这种阅读方法与材料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这一语言的创造者,时时卷入虚构的战争中,然而他仅是其中的一个玩具而已。

B.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C.读者的具体化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

D.文学作品要在读者面前成为现实化和具体化的存在,必须经过阅读的中介。

4.材料一与材料二对阅读中作者地位的认知有什么不同?(4分)

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半张纸

[瑞典]斯特林堡

(1)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2)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3)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4)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5)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6)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7)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8)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9)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10)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11)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12)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13)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14)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15)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16)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相关链接】斯特林堡(1849—1912)是瑞典戏剧家和小说家。1849年1月22日生于斯德哥尔摩。曾当过小学教师、报社记者和皇家图书馆管理员等。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直观的看到他的生活经历和感觉。在他的四十年的生活里,他写了六十多部戏剧和三十多部著作,其著作涵盖范围有小说、历史、自传、政治和文化赏析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主人公“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与结尾“他高高地抬起了头”相呼应,都表现了他内心的坚强。

B.小说中被划掉名字的男子从飞黄腾达到失意潦倒的人生起伏,启示主人公认识到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促使他思考幸福的真谛。

C.这篇小说就像一个饱经生活磨难而最终已经获得安宁心灵的人在写一个不相干的人的故事,笔调从容沉静,叙述简洁利落。

D.小说在“半张纸”上机械记的名称和号码,对主人公来说却饱含情感,半张纸溢出了物质的层面,成为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如果说结构是一个“容器”,那么半张纸这个容器的确是不简单。因为其日常、简要,因为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才能如此高度概括地揭示生活。

B.短篇小说常常从“生活的横断面”观看人生,《半张纸》就是截取了生活故事中的一个瞬间,回忆往事,涵纳故事。“留白”式表达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半张纸》表面上以客观事件推动对往事的回忆,实际上通过人物意识流活动,把两年甚至更长的生活都概括进去了。这与《百年孤独》采用的象征、荒诞的手法相同。

D.作家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颜色、质地,共至连纸上的笔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显出来,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8.有人评价,文章的结尾极其精妙。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简要分析本文叙事的特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日:“爻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

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之人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阳,此苍生之幸也。”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卷二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联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联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联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联世居幽明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 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B.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C.卦,《易经》中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画卦的线条叫“爻”,“—”为阳交,“——”为阴爻。

D.儒生,指通晓儒家经书的人,后用来泛称读书人。此处“儒生”含有对李冲等人的鄙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文帝想迁都洛阳,担心群臣不服从,于是想以大举伐齐为名,趁机胁迫众人迁徙;让太常卿占卦,魏文帝认为卦象很吉利。

B.魏文帝因任城王对卦象的理解而感到愤怒,后来意识到他只是表达作为臣子的真实想法,方才释怀,退朝后对他说出真实意图。

C.拓跋澄支持魏文帝,认为定都中原以治理天下,是周朝、汉朝兴隆的原因。鼓励孝文帝做不平凡的人。孝文帝夸他是张良一般的人才。

D.魏文帝从平城出发,此时仍有大臣反对迁都,他向群臣讲道理,并给出南伐和迁都两种选择,众人权衡利弊,不敢再说反对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4分)

(2)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4分)

14.魏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严羽

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琼裾玉珮鹚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本词是作者送友人廖叔仁去京城(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朝廷中担任官职时所作。觚棱(gi léng):宫殿的屋角瓦脊。唾壶歌缺:用东晋王敦的典故。《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间写得气势豪迈,风格雄壮,如描写宫殿巍峨,衬以钱塘怒潮,境界开阔。

B.上片以叙事为主,开篇点明节令,“秋渐满”又为全词奠定慷慨悲壮的基调。

C.“把酒送君”以下二句点题,也赞誉友人一旦开入朝为官便如同神仙升天,与仙鸟同游。

D.本词用典自然妥帖,如“富贵等浮云”“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等。

16.词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概括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意旨却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书愤》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自己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过去。

(4)《李凭箜篌引》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情景。

三、课内基础知识(18分)

18.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致:招致

一篇之中, 三致志焉           致:表达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引

B.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幸:希望

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幸:幸而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幸:宠幸

C.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率领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举:攻占

举类迩而见义远             举:列举

D.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决:判决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决:决斗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决:必定

19.下列各句,不全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C.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D.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20.下列选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信义安所见乎

B.天下云集响应,麻粮而景从 使臣奉壁,拜送书于庭  以全晋鄙军之口北乡自刭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空自苦亡人之地

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22.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B.何以汝为见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子卿尚复谁为乎

23.下列各句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祭祀,往往用“牺牲”,其中,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苏武传》中苏武的弟弟跟随皇帝去祭祀河东后土,这里的“后土”指的是地神;《过秦论》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的“七庙”指古代诸侯的宗庙。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西汉的司马迁。《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东汉的班固。《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作者是北宋的欧阳修。

D.兵符,以竹木或金石为符,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执其一,合之为证,称“合符”,是古代派遣官员去地方任职的一种凭证。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创作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由于没有独立的芯片制造,华为等企业的生产显得非常被动。

“曾经,我们在很多方面,希望能够用更省事的办法解决问题,所谓‘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的‘短板’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踏实创新来解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如是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0字。

 

 

 

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C A项强加因果;B项原文是“文本本身并不存在单一意义”而非“不存在意义”;D项“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并就创作问题与作者展开对话”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不只是被动的读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入作者创作过程中并与之对话”,这只是一种设想。

2.D“这种阅读方法 与材料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错误,材料二强调的阅读方法是在了解作者的创作活动、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解读作品,而不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3.B材料二的观点为“我们只有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才可能抵达艺术作品的本源”。A项强调作者的主导、中心地位的消失;B项主张理解古人的文章时要了解其所处的环境与背景;C项主张读者是作品意义的源泉;D项主张阅读使作品现实化、具体化,强调的是以读者为中心。故ACD项均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4.材料一认为作品经完成,作者即宣告“死亡”,文本的意义并非来自作者,作者不具有权威性。(2分)材料二认为作者是第一性的,读者只有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活动才能抵达作品的本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采用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先从不同角度反驳读者中心论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问题,对“读者中心论”的观点提出批判;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读者中心论”的错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应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批评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应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

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类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

(每点2分,共6分。)

6.A“表现了他内心的坚强”错误,开头“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一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脆弱,他准备远离过去,逃离伤心之地;结尾的“他高高地抬起了头”是主人公战胜内心痛苦、坚强起来的表现。故选A。

7.C《百年孤独》的手法是魔幻现实主义,主要运用了荒诞的想象、象征等手法,而本文既不荒诞,也无象征。

8.(1)情节上,照应开头,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2)丰富人物形象:前后对比,半张纸出现前主人公失落哀愁,回忆过去生活点滴后获得心理安慰,变得乐观坚强、珍惜幸福。

(3)揭示主题:虽已失去,毕竟拥有;应倍珍惜,笑对人生。

(4)艺术效果:言简意丰,彰显智慧,余味无穷。

(每点1分,共4分。)

9.(1)采用倒叙手法,按“眼前—过去—眼前”来结构全篇。开篇先写眼前房客要搬离寓所,注意到半张纸,进而引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眼前,主人公走出寓所。

(2)现实和回忆交错,开头结尾部分写现实的情感变化,主体部分写对过去的人生起伏的回忆,使故事更加完整。

(3)回忆往事时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来展开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

(4)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使故事的叙述更客观、理性、全面、清晰。

(5)以半张纸为线索小说巧妙地以半张纸上书写的内容为序,展开主人公对两年来发生的往事的回忆,连缀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每点2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小说的主题提示:小说通过记叙主人公在即将离开伤心地时,由一张纸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出五年

10.选D(正确标点: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11.选B(“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应是“社为土神, 稷为谷神”。)

12.选D(“从平城出发时仍有大臣反对迁都”错,从后文“当迁都于此”来看,应该是到了洛阳,而不是从平城出发时:从后文魏文帝及南安王拓跋桢的话来看,李冲等人反对的是南伐之谋。)

13.(1)回到皇宫以后,文帝征召拓跋澄入宫觐见,文帝迎上去对拓跋澄说:“刚才革卦的事情,现在我应当再跟你说一说。”(“ 既”已经,……之后:“逆”迎着,迎接:“向”刚才,先前;“更”再。各1分。)

(2)我将征服(或“规划治理”)天下,希望统一天下,而你们这帮儒生,屡次怀疑我的大计。

(“方”将要,将;“经营”征服或规划治理:“期”希望;“混壹”统一,成为一体。各1分。)

14.平城环境恶劣;平城是用武之地,不适合来治理天下:迁都洛阳有利于移风易俗/统一天下。

 

(每点1分,共3分。)(从“平城”和“洛阳”两个角度来思考。)

分享: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