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届高三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积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是各国普遍采取的重要举措。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但大而不强问题突出。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在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背景下,必须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重塑竞争优势,数字化转型正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现实地看,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包括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包括少数已经有基础有实力的企业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于供应、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进入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为促进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

策措施,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处在产业发展前沿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也在不断

拓展。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数字化转型仍需加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的相关信息显示,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的数字化指标值较高,集成互联、智能协同指标值较低,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技术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各工业强国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选择。工业

互联网技术主要应用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产品服务等环节。工业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模式和

场景可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智能产品开发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二是智能化生产和管理;三

是智能化售后服务;四是产业链协同。在产品开发和服务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一

般致力于开发智能产品,提供智能增值服务;在生产管理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一

般主攻发展数字工厂、智能工厂。从调研情况看,我国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

的企业,远远多于在生产管理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

还要看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服务和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可

以分为通用平台、行业平台、专业平台,它们都可以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但更多的情况是,通用平台为行业平台提供服务,行业平台为专业平台提供服务,专业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目

前,我国已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规模化商用。

(摘编自《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日报》2019年6月5日)

材料二:

近五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平稳,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8年末,我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27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45.2%,年均增长7.7%,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4.8%,比2013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过百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32.1%,年均增长5.7%.制造业企业产出效率显著提高,盈利状况得到改善。2018年,制造业人均营业收入比2013年提高20.8%;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健全,行业构成多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的31个大类行业、179个中类行业和609个小类行业我国均有生产,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8年制造业中增加值居前的大类行表依次为电子、汽车、化工、电气机械、石油加工、比材、钢铁、通用设备和农副食品加工,形成了装备制造、原材料和消费品多元行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中国制造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据联合国工发组织数据,2013年-2018年世界制造业年度增速在2%--4%区间徘徊,美国、日本及欧元区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增速基本位于-1%-3%区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速也多在4%-6%区间,我国制造业年均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继续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制造业影响力扩大的同时,产品竞争力也在不断上升,五年来,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一直保持高于总体水平的增长态势,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升,对外贸易的优势正逐渐转向中高端的技术领域。

(摘编自《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人民网2020年1月3日)

材料三: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在全球范围内有优势,但是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全部产能,因此必须输出优势产业,外移部分装配加工能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存续经营,必须成为全球化品牌,这就倒逼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应该进行全球化路径和模式的升级,完成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转型。“国际化”是指对外销售、出口产品,而“全球化”则是指形成全球产业布局,包括:全球生产,即在全球各地建立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营销,即在世界各地建立品牌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全球研发,即在海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验室和研发体系。全球化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是能将贸易风波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全球布局可带动中国核心器件、材料和高端设备出口,促进国家出口增长。

当前,中国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在高端环节存在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未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营销、全球研发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对企业而言,不断转型升级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很多家电企业正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在中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以更高附加值的智能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

在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企业要努力从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助力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摘编自《全球化是中国制造的战略发展方向》,《人民日报》2021年9月20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转型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B.我国制造业依赖低成本优势,快速扩大规模,不断完备体系,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大而不强问题突出。

C.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在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进展较快,但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数字化转型进展依然较慢。

D.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我国抢占世界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必要选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13年到2018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距离。

B.2013年-2018年,在世界制造业年度增速普遍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的增速依然强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上升。

C.目前,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的我国家电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

D.我国制造业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在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研发等方面不断突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6.目前,中国制造业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整体上看,红色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是助力红色旅游的重要措施之一。据统计,2020年暑假,红色旅游景区“80后”“90后”“00后”出游人群占比49%,成为主力人群。红色旅游城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并用生动易懂的方式把它传达给游客。西安和北京之间开行的Z44/3次火车,专门设置了“学唱陕北歌”“梦回延安”等多个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板块,游客一上车就可感受浓浓的陕北风情和火热的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景区还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体验等先进技术,增强用户体验,满足年轻人需求。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和电影也带火了一些红色旅游地,使其成为“网红”景点。

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人有着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在分享新中国的辉煌成就时,也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充满敬仰。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人们了解共和国奋斗历史的热情,让红色旅游大放光彩。

(摘编自何欣禹《红色旅游越游越精彩》)

材料二:

2021年“五一”假期,名人故居类景区受到了年轻游客追捧。而“CITYWALK(城市漫步)等新潮玩法,带动了城市观光类景点门票订单上涨,标志性高层建筑的观景台成为年轻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选项。海洋馆、游乐园等亲子游热门景点也迎来大幅上涨。

(摘编自李培乐《红色旅游成年轻人旅行新风尚》)

材料三: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新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比如,井冈山通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红色培训系列课程,推出“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有体验,有思考,受到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

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江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古色相融合,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比如,赣南一些县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了客家民俗风情游、赣南脐橙文化节等旅游活动,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在全国首创推出“江西风景独好”旅游特卖会全新宣传营销模式,前往北京、福州、厦门等60多个城市举办特卖活动,让利热卖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了旅游品牌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的结合。他们组织推进全省旅游推广“四个一”工程,营造浓郁的红色旅游发展氛围。

(摘编自朱虹《红色旅游贵在创新》)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0年暑假期间,红色旅游景区“80后”“90后”“00后”出游人群占比49%,表现出红色旅游的年轻化的趋势。

B. 中国人骄傲于新中国成就,敬仰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人们再燃了解共和国奋斗历史的热情。

C. 城市漫步等新潮玩法的出现,带动了城市观光类景点门票订单的上涨,表现出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特点。

D. 井冈山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了富于特色的“六个一”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学思结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有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加之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贴近游客需要,因此文化旅游愈发红火。

B. 数据显示,名人故居、城市观光、古镇村落类景区的增幅较大,影视基地、游乐园增幅相对较低,呈现红色文化旅游积极发展的新态势。

C. 红色旅游景区突出文化内涵,采用生动易懂的方式,利用先进技术,搭车热播电视剧和电影,可为红色旅游再添助力。

D. 赣南一些县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出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6. 从材料来看,怎样才能促进红色旅游在相应景区的健康快速发展?请简要分析。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所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 个)约占27%。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 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

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 (人工智能)、DC ( 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

当NBA、CPI、GDP、 ATM等244个英文缩略词、“字母词”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后,百余名学者以一封举报信对其质疑。

学者代表称,《现代汉语词典》收录244条所谓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

对于学者的质疑,商务印书馆方面回应称,《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工具书,在后附上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字母词,符合读者查考、学习、更新知识的需求。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西文不可以写进字典,之所以收录进来这些英文字母词,是为了大家的查找方便。

回想我们平时的口语习惯,几乎无人在提到NBA时非要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代之。我们不会说国内生产总值,而将其称为GDP。事实上,这些字母词已成为汉语语言表达的一部分。偶然蹦出几个,不代表汉语表达已经被侵蚀,只是我们在寻找一种更简练、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已。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

材料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244条字母词,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字母词是汉语和外语在语言接触当中产生的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人们外语水平的提高、外语热的影响、国际交流的需要等因素都促使字母词不断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一些典型的字母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表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IT、DVD、CEO”等。

不过,在当前我国公开的中文出版物、新闻媒体报道中,直接将外来语嵌入中文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年对各广播影视机构下发了通知,提示各个部门,在非必要的情况下,非外语频道要尽量避免使用外语以及外语缩写词,如果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要在后面加上中文解释。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我们应该保持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此外,还有许多原本只在特定场合使用的字母词现在常常出现在媒体上,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一些新闻媒体有喜欢使用宇母词的习惯,以“江苏TD网络正式建成开通”“安徽芜湖致力打造国内高端LED产业园”为标题,而其中“TD、LED”这些字母词无疑人为地在广大读者面前设置了一道语言屏障。所以,字母词固然有诸多优势,但我们在接纳它的同时也要对它的使用进行规范,避免滥用。

(摘编自寇春娟《论字母词及其规范》)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B. 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C. 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材料二则是对相关新闻的评论,力求反映现实生活。

D. 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材料二持接受的态度,认为有其合理性;材料三则持否定的态度,反对字母词的滥用。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严谨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争议;而另两则材料的表达则更有弹性,允许不同观点的提出。

B. 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体现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展开分析,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C. 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而材料二和材料三选取论据更看重其是否贴近日常生活。

D. 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材料二、三的语言相对通俗,因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研究没有参考价值。

6. 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自身的发展有何影响?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

河南省新乡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1年2月19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该报告指出,2020年,在突发疫情冲击下,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表现出巨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全年市场交易额约为3773亿元,同比增长约2.9%。

2020年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多渠道鼓励平台经济新就业:一是明确鼓励发展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多点执业等新就业形态的大方向,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新就业的政策规定,为新就业劳动者在审批管理、资金、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推动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新就业形态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互联网平台用工的劳动标准体系等。三是统筹各方力量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如鼓励平台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降低劳动者网络平台服务费、加盟管理费,支持平台企业建立灵活就业、“共享用工”平台,提供线上职业培训、就业供需对接等服务。

(摘编自《最新报告:政策鼓励平台经济新就业,灵活用工平台顺势而起》)

材料二:

表1  生活服务业灵活用工岗位需求(可多选)

岗位

比例

服务员

45.7%

线上运营

28.7%

保洁

24.0%

骑手

23.4%

销售

20.2%

直播

12.6%

生活服务业核心服务岗位(厨师、发型设计师、健身教练、网课老师等)

11.5%

其他

9.1%

设计

8.4%

摄影

7.9%

人力招聘和管理

7.0%

(数据来源:美团研究院2020年7月对生活服务业商户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633份)

表2  生活服务业灵活就业从业者从事灵活就业的情况分类

灵活就业情况

比例

收入来源对生活的重要性

没有固定单位、从事打零工式的灵活性工作(如小时工)

29.1%

重要收入来源

有稳定工作,但同时从事其他灵活性的兼职工作(如骑手、网约车司机)

28.4%

补充收入来源

自由职业者,如自由撰稿人、设计师、作曲家以及互联网带动下的多元化工作方式,如开网店等

25.3%

重要收入来源和补充收入来源均有涉及

其他

17.2%

/

(数据来源:美团研究院和喔趣科技2020年7月对灵活就业从业者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171份)

材料三:

新就业形态是什么?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看来,新就业形态与互联网等新科技息息相关,是有别于标准就业和传统灵活就业平台化组织用工的劳动者就业新形态。新就业形态能量有多大?莫荣介绍,我国1亿灵活就业者中,约7800万人选择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容量大,部分岗位门槛不高,能够助力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增收。

“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多跑单,每月收入就能超8000元。”今年24岁的李松来自云南省镇雄县。去年,由于哥哥病情加重,母亲也患有重病,为更好照顾家人,李松从打工地返回昆明,加入了外卖配送队伍。

在2021年1—5月新加入美团的107万外卖骑手巾,7.3万人为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平台就业规模大,有的就业门槛较低,可以实现精准就业扶贫。”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说。

进出自由,新就业形态具有灵活性与兼职特性。“新就业形态可以帮助重点群体实现灵活就业与长期就业相结合,保障其个人收入有延续性。”张成刚说。

同时,新就业形态的灵活性,也吸引了大量有本职工作的人参与共享经济,获得额外收入。阿里巴巴新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瑞东介绍,某外卖公司数据显示,56%的骑手拥有第二职业,这其中26%是小微创业者,21%为技术工人。

(摘编自李心萍《就业新形态择业新舞台》)

材料四:

宋佳芮在一所师范大学里学习播音主持,2020年2月学校推迟开学时间,她闲在家无聊,打开了一次直播。“直播之前大致准备了一下我要进行哪些环节,可能是我的专业就是面对镜头说话,所以没有觉得很难。第一次有1000多个人进来看,对于我来说,我出生到现在可能也就认识1000多人。”之后的每个周末,宋佳芮都会开启一次半个小时左右的直播,最近她还用直播的收入添置了补光灯等直播设备。

同样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即将从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毕业的施康则走出了另一条路——返乡创业当“网红”。今年年初,他与老家湘西十八洞村的另外两个小伙伴组成了村里第一个电商团队“十八洞村三小施”,拍摄的第一支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量已经突破了16万。“希望通过互联网去做宣传,让外面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十八洞村,了解苗寨,了解湘西。”他说。

(摘编自张丹妮《毕业生就业:如何拥抱新就业形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2020年突发疫情,但《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共享经济全年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约2.9%,约为33773亿元。

B.平台经济新就业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如取消不合理的限制新就业的政策规定,保障劳动者权益。

C.美团研究院调查显示,生活服务业灵活用工岗位中,服务员的岗位用工需求最高,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从事这一行业意愿不足。

D.从材料二可知,灵活就业从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固定工作,对他们来说,灵活就业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就业形态不同于标准就业和传统灵活就业平台化组织用工,它与互联网等新科技息息相关,成为灵活就业者的首要选择。

B.据阿里巴新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瑞东的介绍,某外卖公司半数以上的骑手拥有第二职业,这其中包括了部分小微创业者与部分技术工人。

C.宋佳芮在假期或周末开直播,每次有10000多个人进来看,这既发挥了其专业所长,还可以用直播的收入添置直播设备。

D.施康组织了村里第一个电商团队,这成了施康和伙伴们的收入依托,他们还借此宣传了家乡。

6.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我国大力鼓励新就业形态的发展。(6分)

河南省百强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7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双减”政策的目标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而最终目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双减”政策是关系到教育方方面面的复杂工程,而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多年积累而成的,显然,要想达到“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教育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路狂奔的校外培训能否真正“熄火”?校内教育能否从此有了底气?“鸡娃”的家长能否彻底“偃旗息鼓”?因此,仅有政策条文还不够,还要在家长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对政策的信心。

(摘编自新华网《“双减”之下教育还要迎接哪些挑战》)

材料二:

“双减政策”发布以后,引发了一些家长的焦虑:害怕孩子升入中学以后课业跟不上,拼命向学校和老师要求不能减少作业量,作业不减反增,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段里根本完不成作业。

由此可见,“双减”,需要教育综合改革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治理校外培训方面,教育部已经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在招生入学制度改革方面,“从2020年起,义务教育学校‘公民办同招’政策已经全国一盘棋,彻底杜绝了以前长期以来民办义务教育‘掐尖招生’‘民强公弱’现象”;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2020年10月,首次提出“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问题。在学校管理改革方面,提出了从“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六个方面的管理职责。在课程改革方面,从目标、管理、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课程改革一直都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摘编自华商报《双减之后,不减反增?专家观点:不缺正确的政策,只缺如何落实》)

材料三:

近日,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进入“强监管”时代,孩子们得以从繁重的校外负担中解脱,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兴趣。然而新的问题随之凸显——负担减下去后,该如何拥抱素质教育,把综合素养提上来?

素质教育迎来政策红利期。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按相对中性的增速13%进行预估,2022年,我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329.5亿元。

素质教育是个长期涵养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见成效。对于家长而言,在考试赛道上让孩子做素质教育的尝试,也面临多重压力。如果“试验”失败,孩子的人生怎么重来?这是比较普遍的担心。然而,有些家长已经找到了答案:只要处理得宜,结果一定不会差。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质,而非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陈维贤说,“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怎样既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升学需求,又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这需要联动教育评价改革,对学校、校长、教师的考验,可谓巨大”。

(摘编自光明日报《“双减”后,如何拥抱素质教育》)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表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问题治理的决心和信心,以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

B.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科类培训干扰了校内正常教学,需要全面规范甚至取消,确保学生在校内就能学足学好。

C.校内教育水平不高导致校外培训的火热,校内教育要思考如何确保减轻作业负担同时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D.“双减”任重道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在家长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对政策的信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双减政策”发布以后,作业量不减反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某些家长仍然有一定的焦虑心态。

B.只有教育综合改革得到很好的落实,“双减政策”才能算真正地落实到位,国家一直以来提倡的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

C.如何提升综合素养,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见成效。怎样既满足升学需求,又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学校责无旁贷。

D.“双减”的目的在于培养拥有个性与特质的活生生的人。考试和素质教育并不冲突,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才是最重要的。6.作为对“双减”政策最有发言权的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0六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不少高校将国学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内容走进大学课堂,有的课堂还辅以古诗词朗诵、经典诵读大赛、歌舞表演、参观历史文化圣地等教学形式。

有人或许会疑惑:用过去的东西来提高现代人的智识水平是否可行?事实上,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之“根”,包含了经历时间考验后淬炼而来的精华,是用来培养学生智识的绝佳养料。比如,孔孟老庄的思想为何历经千年却依然值得研究?这其中超越时空的价值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国学经典,无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典中蕴藏的价值,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诵读和讲解,不妨采用主题讨论的思维训练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当然,讨论的主题应与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聚焦正义、幸福、奋斗等价值理念,让主题讨论成为学生与智者进行对话的连接点。

需要看到的是,国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果能在生态、人文、精神、道德等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共同主题下,将中西学术经典比较研读,不仅有利于开拓与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养成开放豁达的文化胸襟、自觉自信的人文情怀和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才是国学通识教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摘编自茹宁《挖掘国学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

材料二: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让教育“归于自然”,回归教育真谛。

教育应以“孝共同体”为载体。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家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道德共同体。家既解决了“你是谁”的问题,又回答了“你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明辨了“你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西方是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则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德树人。家书、家风与家训等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子孙,教给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家规惩罚。家风与家教构成了“道德共同体”。家训的形式有训诫、遗训与书信等多种形式,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孔子家语》《颜氏家训》《诫子书》《朱子家训》等。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祭祀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这种教育形式背后的文化底蕴虽然当时不能被孩子真正理解,但是,为孩子以后健康成长播下了唤醒的种子。从祭祀先人到缅怀革命先烈,是家庭教育的拓展与延伸,让孩子参加缅怀先烈的活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会在孩子心中增加诸多正能量,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唤醒孩子的报国之志。

教育要从童年读国学经典抓起。在中国古代社会,幼教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即所谓的“童蒙养正”。“蒙以养正,圣功也”。“蒙以养正”是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诵读经典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养教材对儿童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文字简短,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是开启童蒙心灵的金钥匙。

中国古代重视仪式感教育,礼仪教育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人成长的主要阶段。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是中国古代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春节是中国家文化的最好诠释,我们在清明节怀念先人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使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过节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

(摘编自龚艳青《汲取国学育人智慧》)

材料三:

配乐诗朗诵《满江红》慷慨激昂,声情并茂;话剧《孔子师项橐》表演到位,惟妙惟肖……近日,一场精彩的经典诵读比赛在河北省枣强县大原书院激情上演。从2008年开始,该县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全力打造书香校园,将中小学课前一支歌、经典诵读十分钟,列入学校的课程表,每年组织经典诵读大赛,以赛促练;并在校园建设上大量融入国学元素,在学校墙壁、走廊等位置,以美德故事、经典古诗词、成语警句、名人画像等元素进行修饰点缀。

同时,该县还立足本地董子文化、移民文化、裘祖文化三大文化资源,成立了三大文化研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大力兴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董子公园、移民文化园相继落成。特别是源于明代的枣强大原书院2019年6月复建成功,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董学研究基地、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董学研究基地等相继落户这里。

(摘编自焦磊、李金刚、贾献义《枣强:普及国学教育,打造书香校园》)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校组织的古诗词朗诵、经典诵读大赛等教学方式不如主题讨论,因为后者更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B.《学记》关于教育社会功能的阐述很有意义,我们要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这样才能回归教育真谛。

C.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人们在这里不只是生活,还要学会如何做人。

D.河北省枣强县大力兴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随着大原书院复建成功,几个董学研究基地相继落户枣强县。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经典虽是过去的东西,但现在已经超越时空,成为培养学生智识的绝佳养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B.国学是我们的精神命脉,国学进课堂则能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养成开放豁达的文化胸襟,增强关注人类命运的使命感。

C.与西方通过宗教安立人心不同,中国主要通过家书、家风与家训来立德树人,其中《诫子书》就是中国古代家训的代表。

D.《三字经》一类的蒙养教材也是国学经典,长期受到中国古人的重视,在今人看来,这种教材形式科学,仍然很有意义。

6.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河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大联考一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 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 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5.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 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 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6. 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积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是各国普遍采取的重要举措。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但大而不强问题突出。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在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背景下,必须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重塑竞争优势,数字化转型正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现实地看,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包括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包括少数已经有基础有实力的企业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于供应、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进入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为促进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

策措施,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处在产业发展前沿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也在不断

拓展。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数字化转型仍需加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的相关信息显示,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的数字化指标值较高,集成互联、智能协同指标值较低,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技术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各工业强国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选择。工业

互联网技术主要应用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产品服务等环节。工业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模式和

场景可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智能产品开发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二是智能化生产和管理;三

是智能化售后服务;四是产业链协同。在产品开发和服务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一

般致力于开发智能产品,提供智能增值服务;在生产管理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一

般主攻发展数字工厂、智能工厂。从调研情况看,我国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

的企业,远远多于在生产管理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

还要看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服务和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可

以分为通用平台、行业平台、专业平台,它们都可以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但更多的情况是,通用平台为行业平台提供服务,行业平台为专业平台提供服务,专业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目

前,我国已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规模化商用。

(摘编自《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日报》2019年6月5日)

材料二:

近五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平稳,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8年末,我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27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45.2%,年均增长7.7%,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4.8%,比2013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过百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32.1%,年均增长5.7%.制造业企业产出效率显著提高,盈利状况得到改善。2018年,制造业人均营业收入比2013年提高20.8%;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健全,行业构成多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的31个大类行业、179个中类行业和609个小类行业我国均有生产,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8年制造业中增加值居前的大类行表依次为电子、汽车、化工、电气机械、石油加工、比材、钢铁、通用设备和农副食品加工,形成了装备制造、原材料和消费品多元行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中国制造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据联合国工发组织数据,2013年-2018年世界制造业年度增速在2%--4%区间徘徊,美国、日本及欧元区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增速基本位于-1%-3%区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速也多在4%-6%区间,我国制造业年均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继续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制造业影响力扩大的同时,产品竞争力也在不断上升,五年来,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一直保持高于总体水平的增长态势,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升,对外贸易的优势正逐渐转向中高端的技术领域。

(摘编自《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人民网2020年1月3日)

材料三: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在全球范围内有优势,但是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全部产能,因此必须输出优势产业,外移部分装配加工能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存续经营,必须成为全球化品牌,这就倒逼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应该进行全球化路径和模式的升级,完成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转型。“国际化”是指对外销售、出口产品,而“全球化”则是指形成全球产业布局,包括:全球生产,即在全球各地建立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营销,即在世界各地建立品牌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全球研发,即在海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验室和研发体系。全球化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是能将贸易风波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全球布局可带动中国核心器件、材料和高端设备出口,促进国家出口增长。

当前,中国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在高端环节存在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未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营销、全球研发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对企业而言,不断转型升级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很多家电企业正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在中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以更高附加值的智能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

在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企业要努力从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助力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摘编自《全球化是中国制造的战略发展方向》,《人民日报》2021年9月20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转型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B.我国制造业依赖低成本优势,快速扩大规模,不断完备体系,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大而不强问题突出。

C.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在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进展较快,但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数字化转型进展依然较慢。

D.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我国抢占世界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必要选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13年到2018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距离。

B.2013年-2018年,在世界制造业年度增速普遍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的增速依然强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上升。

C.目前,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的我国家电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

D.我国制造业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在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研发等方面不断突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6.目前,中国制造业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1)B.“我国制造业……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以偏概全,由原文“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可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的是“我国传统制造业”,而非“我国制造业”。
故选B。
(2)A.“我国制造业……但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距离”有误,原文为“我国制造业年均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此处将“位居前列”改为“有很大距离”。
C.“……我国家电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的表述化未然为已然,原文为“目前,很多家电企业正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希望通过……”,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而非“已经成为”。
D.“我国制造业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在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研发等方面不断突破”的表述化未然为已然。原文为“中国制造业……未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营销、全球研发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未来的趋势,而不是目前已经“不断突破”,而且原文未提到“全球生产”。
故选B。
(3)由材料一“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处在产业发展前沿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也在不断拓展。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数字化转型仍需加力”“还要看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服务和支撑”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需要加快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数字化转型进展,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
由材料三“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应该进行全球化路径和模式的升级,完成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转型”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在新发展格局方面,需要进行全球化路径和模式的升级,完成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转型,提高全球市场竞争力。
由材料三“当前,中国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在高端环节存在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目前,很多家电企业正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在中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以更高附加值的智能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在中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

答案:
(1)B
(2)B
(3)①数字化转型方面:需要加快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数字化转型进展,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
②新发展格局方面:需要进行全球化路径和模式的升级,完成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转型,提高全球市场竞争力。
③技术创新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在中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意思对即可。)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整体上看,红色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是助力红色旅游的重要措施之一。据统计,2020年暑假,红色旅游景区“80后”“90后”“00后”出游人群占比49%,成为主力人群。红色旅游城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并用生动易懂的方式把它传达给游客。西安和北京之间开行的Z44/3次火车,专门设置了“学唱陕北歌”“梦回延安”等多个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板块,游客一上车就可感受浓浓的陕北风情和火热的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景区还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体验等先进技术,增强用户体验,满足年轻人需求。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和电影也带火了一些红色旅游地,使其成为“网红”景点。

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人有着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在分享新中国的辉煌成就时,也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充满敬仰。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人们了解共和国奋斗历史的热情,让红色旅游大放光彩。

(摘编自何欣禹《红色旅游越游越精彩》)

材料二:

2021年“五一”假期,名人故居类景区受到了年轻游客追捧。而“CITYWALK(城市漫步)等新潮玩法,带动了城市观光类景点门票订单上涨,标志性高层建筑的观景台成为年轻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选项。海洋馆、游乐园等亲子游热门景点也迎来大幅上涨。

(摘编自李培乐《红色旅游成年轻人旅行新风尚》)

材料三: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新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比如,井冈山通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红色培训系列课程,推出“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有体验,有思考,受到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

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江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古色相融合,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比如,赣南一些县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了客家民俗风情游、赣南脐橙文化节等旅游活动,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在全国首创推出“江西风景独好”旅游特卖会全新宣传营销模式,前往北京、福州、厦门等60多个城市举办特卖活动,让利热卖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了旅游品牌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的结合。他们组织推进全省旅游推广“四个一”工程,营造浓郁的红色旅游发展氛围。

(摘编自朱虹《红色旅游贵在创新》)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0年暑假期间,红色旅游景区“80后”“90后”“00后”出游人群占比49%,表现出红色旅游的年轻化的趋势。

B. 中国人骄傲于新中国成就,敬仰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人们再燃了解共和国奋斗历史的热情。

C. 城市漫步等新潮玩法的出现,带动了城市观光类景点门票订单的上涨,表现出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特点。

D. 井冈山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了富于特色的“六个一”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学思结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有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加之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贴近游客需要,因此文化旅游愈发红火。

B. 数据显示,名人故居、城市观光、古镇村落类景区的增幅较大,影视基地、游乐园增幅相对较低,呈现红色文化旅游积极发展的新态势。

C. 红色旅游景区突出文化内涵,采用生动易懂的方式,利用先进技术,搭车热播电视剧和电影,可为红色旅游再添助力。

D. 赣南一些县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出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6. 从材料来看,怎样才能促进红色旅游在相应景区的健康快速发展?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①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红色旅游的形式,满足消费者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

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和消费体验;

创新宣传营销模式,营造浓郁的红色旅游发展氛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城市漫步等新潮玩法的出现,……表现出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特点”错误。移花接木,“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是井冈山景区的做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A.“因此文化旅游愈发红火”错误。范围扩大,是“红色旅游”,不是“文化旅游”。

B.“呈现红色文化旅游积极发展的新态势”错误。推理失当,“呈现红色文化旅游积极发展的新态势”应是“呈现文化旅游积极发展的新态势”。

D.“整合和提升红色旅游资源”错误。偷梁换柱,整合和提升的不是“红色旅游资源”,而是“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特色旅游资源”。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红色旅游城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并用生动易懂的方式把它传达给游客”“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人有着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可概括出: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红色旅游的形式,满足消费者奋进向上的旅游需求;

由“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需求,近年来,江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古色相融合,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可概括出: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和消费体验;

由“在全国首创推出‘江西风景独好’旅游特卖会全新宣传营销模式,前往北京、福州、厦门等60多个城市举办特卖活动,让利热卖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了旅游品牌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的结合。他们组织推进全省旅游推广‘四个一’工程,营造浓郁的红色旅游发展氛围”可概括出:创新宣传营销模式,营造浓郁的红色旅游发展氛围。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所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 个)约占27%。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 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

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 (人工智能)、DC ( 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

当NBA、CPI、GDP、 ATM等244个英文缩略词、“字母词”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后,百余名学者以一封举报信对其质疑。

学者代表称,《现代汉语词典》收录244条所谓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

对于学者的质疑,商务印书馆方面回应称,《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工具书,在后附上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字母词,符合读者查考、学习、更新知识的需求。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西文不可以写进字典,之所以收录进来这些英文字母词,是为了大家的查找方便。

回想我们平时的口语习惯,几乎无人在提到NBA时非要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代之。我们不会说国内生产总值,而将其称为GDP。事实上,这些字母词已成为汉语语言表达的一部分。偶然蹦出几个,不代表汉语表达已经被侵蚀,只是我们在寻找一种更简练、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已。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

材料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244条字母词,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字母词是汉语和外语在语言接触当中产生的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人们外语水平的提高、外语热的影响、国际交流的需要等因素都促使字母词不断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一些典型的字母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表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IT、DVD、CEO”等。

不过,在当前我国公开的中文出版物、新闻媒体报道中,直接将外来语嵌入中文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年对各广播影视机构下发了通知,提示各个部门,在非必要的情况下,非外语频道要尽量避免使用外语以及外语缩写词,如果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要在后面加上中文解释。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我们应该保持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此外,还有许多原本只在特定场合使用的字母词现在常常出现在媒体上,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一些新闻媒体有喜欢使用宇母词的习惯,以“江苏TD网络正式建成开通”“安徽芜湖致力打造国内高端LED产业园”为标题,而其中“TD、LED”这些字母词无疑人为地在广大读者面前设置了一道语言屏障。所以,字母词固然有诸多优势,但我们在接纳它的同时也要对它的使用进行规范,避免滥用。

(摘编自寇春娟《论字母词及其规范》)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B. 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C. 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材料二则是对相关新闻的评论,力求反映现实生活。

D. 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材料二持接受的态度,认为有其合理性;材料三则持否定的态度,反对字母词的滥用。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严谨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争议;而另两则材料的表达则更有弹性,允许不同观点的提出。

B. 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体现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展开分析,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C. 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而材料二和材料三选取论据更看重其是否贴近日常生活。

D. 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材料二、三的语言相对通俗,因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研究没有参考价值。

6. 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自身的发展有何影响?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有利:①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和表达方式。②有利于汉语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③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利于汉语表达的简练、准确。不利:①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②破坏汉语语言系统纯洁性。③滥用字母词造成汉语交流的不通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A项,“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分析错误,材料一没有讨论“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

B项,“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分析错误,材料一属于调查报告,只是客观陈述调查事实并得出结论。

D项,“材料三则持否定的态度”分析错误,材料三作者并没有表明自己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只是批判“滥用字母词”。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出“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D项,“没有参考价值”分析错误,说法太绝对。材料二、三的语言虽然相对通俗,但不能以此为依据判断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研究没有参考价值。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分析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自身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影响”可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可以先通读原文进行筛选利弊两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有利方面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从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和表达方式角度概括。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材料二第三段“之所以收录进来这些英文字母词,是为了大家的查找方便”,材料三开头“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可从有利于汉语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材料二最后一段“偶然蹦出几个,不代表汉语表达已经被侵蚀,只是我们在寻找一种更简练、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已”,可从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利于汉语表达的简练、准确角度分析。

不利方面的影响: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可从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不过,在当前我国公开的中文出版物、新闻媒体报道中,直接将外来语嵌入中文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我们应该保持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从破坏汉语语言系统的纯洁性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三第二段“还有许多原本只在特定场合使用的字母词现在常常出现在媒体上,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一些新闻媒体有喜欢使用宇母词的习惯,……这些字母词无疑人为地在广大读者面前设置了一道语言屏障”,可从滥用字母词造成汉语交流的不通畅角度分析。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河南省新乡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1年2月19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该报告指出,2020年,在突发疫情冲击下,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表现出巨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全年市场交易额约为3773亿元,同比增长约2.9%。

2020年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多渠道鼓励平台经济新就业:一是明确鼓励发展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多点执业等新就业形态的大方向,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新就业的政策规定,为新就业劳动者在审批管理、资金、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推动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新就业形态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互联网平台用工的劳动标准体系等。三是统筹各方力量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如鼓励平台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降低劳动者网络平台服务费、加盟管理费,支持平台企业建立灵活就业、“共享用工”平台,提供线上职业培训、就业供需对接等服务。

(摘编自《最新报告:政策鼓励平台经济新就业,灵活用工平台顺势而起》)

材料二:

表1  生活服务业灵活用工岗位需求(可多选)

岗位

比例

服务员

45.7%

线上运营

28.7%

保洁

24.0%

骑手

23.4%

销售

20.2%

直播

12.6%

生活服务业核心服务岗位(厨师、发型设计师、健身教练、网课老师等)

11.5%

其他

9.1%

设计

8.4%

摄影

7.9%

人力招聘和管理

7.0%

(数据来源:美团研究院2020年7月对生活服务业商户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633份)

表2  生活服务业灵活就业从业者从事灵活就业的情况分类

灵活就业情况

比例

收入来源对生活的重要性

没有固定单位、从事打零工式的灵活性工作(如小时工)

29.1%

重要收入来源

有稳定工作,但同时从事其他灵活性的兼职工作(如骑手、网约车司机)

28.4%

补充收入来源

自由职业者,如自由撰稿人、设计师、作曲家以及互联网带动下的多元化工作方式,如开网店等

25.3%

重要收入来源和补充收入来源均有涉及

其他

17.2%

/

(数据来源:美团研究院和喔趣科技2020年7月对灵活就业从业者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171份)

材料三:

新就业形态是什么?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看来,新就业形态与互联网等新科技息息相关,是有别于标准就业和传统灵活就业平台化组织用工的劳动者就业新形态。新就业形态能量有多大?莫荣介绍,我国1亿灵活就业者中,约7800万人选择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容量大,部分岗位门槛不高,能够助力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增收。

“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多跑单,每月收入就能超8000元。”今年24岁的李松来自云南省镇雄县。去年,由于哥哥病情加重,母亲也患有重病,为更好照顾家人,李松从打工地返回昆明,加入了外卖配送队伍。

在2021年1—5月新加入美团的107万外卖骑手巾,7.3万人为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平台就业规模大,有的就业门槛较低,可以实现精准就业扶贫。”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说。

进出自由,新就业形态具有灵活性与兼职特性。“新就业形态可以帮助重点群体实现灵活就业与长期就业相结合,保障其个人收入有延续性。”张成刚说。

同时,新就业形态的灵活性,也吸引了大量有本职工作的人参与共享经济,获得额外收入。阿里巴巴新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瑞东介绍,某外卖公司数据显示,56%的骑手拥有第二职业,这其中26%是小微创业者,21%为技术工人。

(摘编自李心萍《就业新形态择业新舞台》)

材料四:

宋佳芮在一所师范大学里学习播音主持,2020年2月学校推迟开学时间,她闲在家无聊,打开了一次直播。“直播之前大致准备了一下我要进行哪些环节,可能是我的专业就是面对镜头说话,所以没有觉得很难。第一次有1000多个人进来看,对于我来说,我出生到现在可能也就认识1000多人。”之后的每个周末,宋佳芮都会开启一次半个小时左右的直播,最近她还用直播的收入添置了补光灯等直播设备。

同样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即将从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毕业的施康则走出了另一条路——返乡创业当“网红”。今年年初,他与老家湘西十八洞村的另外两个小伙伴组成了村里第一个电商团队“十八洞村三小施”,拍摄的第一支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量已经突破了16万。“希望通过互联网去做宣传,让外面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十八洞村,了解苗寨,了解湘西。”他说。

(摘编自张丹妮《毕业生就业:如何拥抱新就业形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2020年突发疫情,但《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共享经济全年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约2.9%,约为33773亿元。

B.平台经济新就业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如取消不合理的限制新就业的政策规定,保障劳动者权益。

C.美团研究院调查显示,生活服务业灵活用工岗位中,服务员的岗位用工需求最高,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从事这一行业意愿不足。

D.从材料二可知,灵活就业从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固定工作,对他们来说,灵活就业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就业形态不同于标准就业和传统灵活就业平台化组织用工,它与互联网等新科技息息相关,成为灵活就业者的首要选择。

B.据阿里巴新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瑞东的介绍,某外卖公司半数以上的骑手拥有第二职业,这其中包括了部分小微创业者与部分技术工人。

C.宋佳芮在假期或周末开直播,每次有10000多个人进来看,这既发挥了其专业所长,还可以用直播的收入添置直播设备。

D.施康组织了村里第一个电商团队,这成了施康和伙伴们的收入依托,他们还借此宣传了家乡。

6.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我国大力鼓励新就业形态的发展。(6分)

4.A(是“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而不是“共享经济”全年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约2.9%,约为33773亿元)

5.C(“每次有1000多个人进来看”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第一次有1000多个人进来看”)

6.①新业态新模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②覆盖行业范围、人群都十分广泛。③形式灵活,能够助力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增收。(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河南省百强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7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双减”政策的目标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而最终目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双减”政策是关系到教育方方面面的复杂工程,而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多年积累而成的,显然,要想达到“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教育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路狂奔的校外培训能否真正“熄火”?校内教育能否从此有了底气?“鸡娃”的家长能否彻底“偃旗息鼓”?因此,仅有政策条文还不够,还要在家长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对政策的信心。

(摘编自新华网《“双减”之下教育还要迎接哪些挑战》)

材料二:

“双减政策”发布以后,引发了一些家长的焦虑:害怕孩子升入中学以后课业跟不上,拼命向学校和老师要求不能减少作业量,作业不减反增,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段里根本完不成作业。

由此可见,“双减”,需要教育综合改革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治理校外培训方面,教育部已经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在招生入学制度改革方面,“从2020年起,义务教育学校‘公民办同招’政策已经全国一盘棋,彻底杜绝了以前长期以来民办义务教育‘掐尖招生’‘民强公弱’现象”;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2020年10月,首次提出“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问题。在学校管理改革方面,提出了从“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六个方面的管理职责。在课程改革方面,从目标、管理、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课程改革一直都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摘编自华商报《双减之后,不减反增?专家观点:不缺正确的政策,只缺如何落实》)

材料三:

近日,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进入“强监管”时代,孩子们得以从繁重的校外负担中解脱,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兴趣。然而新的问题随之凸显——负担减下去后,该如何拥抱素质教育,把综合素养提上来?

素质教育迎来政策红利期。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按相对中性的增速13%进行预估,2022年,我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329.5亿元。

素质教育是个长期涵养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见成效。对于家长而言,在考试赛道上让孩子做素质教育的尝试,也面临多重压力。如果“试验”失败,孩子的人生怎么重来?这是比较普遍的担心。然而,有些家长已经找到了答案:只要处理得宜,结果一定不会差。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质,而非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陈维贤说,“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怎样既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升学需求,又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这需要联动教育评价改革,对学校、校长、教师的考验,可谓巨大”。

(摘编自光明日报《“双减”后,如何拥抱素质教育》)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表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问题治理的决心和信心,以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

B.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科类培训干扰了校内正常教学,需要全面规范甚至取消,确保学生在校内就能学足学好。

C.校内教育水平不高导致校外培训的火热,校内教育要思考如何确保减轻作业负担同时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D.“双减”任重道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在家长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对政策的信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双减政策”发布以后,作业量不减反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某些家长仍然有一定的焦虑心态。

B.只有教育综合改革得到很好的落实,“双减政策”才能算真正地落实到位,国家一直以来提倡的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

C.如何提升综合素养,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见成效。怎样既满足升学需求,又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学校责无旁贷。

D.“双减”的目的在于培养拥有个性与特质的活生生的人。考试和素质教育并不冲突,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才是最重要的。6.作为对“双减”政策最有发言权的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C题干“校内教育水平不高导致校外培训的火热”因果失当,且原文没有表述,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理解错误。“作业量不减反增”只反映家长焦虑,无关问题是否解决。B“只有……才”表述太绝对。原文“‘双减’,需要教育综合改革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D“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才是最重要的”太绝对。故选C。

6.【答案】①改革了考试和评价制度,上升渠道更多;②因材施教:合理调控作业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③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④提高教学质量,消除城乡差距,城市之间差距;⑤转变了家长的观念:社会参与,各司其职,解放家长。(第一点2分,其他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首先第一点必须要有,要肯定国家的做法一定是利国利民的,利千秋万代。其他结合材料和实际,得出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0六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不少高校将国学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内容走进大学课堂,有的课堂还辅以古诗词朗诵、经典诵读大赛、歌舞表演、参观历史文化圣地等教学形式。

有人或许会疑惑:用过去的东西来提高现代人的智识水平是否可行?事实上,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之“根”,包含了经历时间考验后淬炼而来的精华,是用来培养学生智识的绝佳养料。比如,孔孟老庄的思想为何历经千年却依然值得研究?这其中超越时空的价值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国学经典,无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典中蕴藏的价值,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诵读和讲解,不妨采用主题讨论的思维训练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当然,讨论的主题应与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聚焦正义、幸福、奋斗等价值理念,让主题讨论成为学生与智者进行对话的连接点。

需要看到的是,国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果能在生态、人文、精神、道德等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共同主题下,将中西学术经典比较研读,不仅有利于开拓与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养成开放豁达的文化胸襟、自觉自信的人文情怀和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才是国学通识教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摘编自茹宁《挖掘国学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

材料二: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让教育“归于自然”,回归教育真谛。

教育应以“孝共同体”为载体。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家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道德共同体。家既解决了“你是谁”的问题,又回答了“你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明辨了“你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西方是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则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德树人。家书、家风与家训等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子孙,教给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家规惩罚。家风与家教构成了“道德共同体”。家训的形式有训诫、遗训与书信等多种形式,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孔子家语》《颜氏家训》《诫子书》《朱子家训》等。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祭祀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这种教育形式背后的文化底蕴虽然当时不能被孩子真正理解,但是,为孩子以后健康成长播下了唤醒的种子。从祭祀先人到缅怀革命先烈,是家庭教育的拓展与延伸,让孩子参加缅怀先烈的活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会在孩子心中增加诸多正能量,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唤醒孩子的报国之志。

教育要从童年读国学经典抓起。在中国古代社会,幼教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即所谓的“童蒙养正”。“蒙以养正,圣功也”。“蒙以养正”是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诵读经典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养教材对儿童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文字简短,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是开启童蒙心灵的金钥匙。

中国古代重视仪式感教育,礼仪教育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人成长的主要阶段。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是中国古代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春节是中国家文化的最好诠释,我们在清明节怀念先人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使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过节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

(摘编自龚艳青《汲取国学育人智慧》)

材料三:

配乐诗朗诵《满江红》慷慨激昂,声情并茂;话剧《孔子师项橐》表演到位,惟妙惟肖……近日,一场精彩的经典诵读比赛在河北省枣强县大原书院激情上演。从2008年开始,该县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全力打造书香校园,将中小学课前一支歌、经典诵读十分钟,列入学校的课程表,每年组织经典诵读大赛,以赛促练;并在校园建设上大量融入国学元素,在学校墙壁、走廊等位置,以美德故事、经典古诗词、成语警句、名人画像等元素进行修饰点缀。

同时,该县还立足本地董子文化、移民文化、裘祖文化三大文化资源,成立了三大文化研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大力兴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董子公园、移民文化园相继落成。特别是源于明代的枣强大原书院2019年6月复建成功,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董学研究基地、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董学研究基地等相继落户这里。

(摘编自焦磊、李金刚、贾献义《枣强:普及国学教育,打造书香校园》)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校组织的古诗词朗诵、经典诵读大赛等教学方式不如主题讨论,因为后者更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B.《学记》关于教育社会功能的阐述很有意义,我们要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这样才能回归教育真谛。

C.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人们在这里不只是生活,还要学会如何做人。

D.河北省枣强县大力兴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随着大原书院复建成功,几个董学研究基地相继落户枣强县。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经典虽是过去的东西,但现在已经超越时空,成为培养学生智识的绝佳养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B.国学是我们的精神命脉,国学进课堂则能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养成开放豁达的文化胸襟,增强关注人类命运的使命感。

C.与西方通过宗教安立人心不同,中国主要通过家书、家风与家训来立德树人,其中《诫子书》就是中国古代家训的代表。

D.《三字经》一类的蒙养教材也是国学经典,长期受到中国古人的重视,在今人看来,这种教材形式科学,仍然很有意义。

6.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C   5.B 

6.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国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从理论高度强调国学通识教育的当代意义,高屋建瓴地指出实施途径;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国学中的育人智慧,从国学教育的功能生发开来,突出实施的途径;③材料三侧重介绍河北省枣强县在普及国学教育上的成功做法,突出具体的实例。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因为后者更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表述错误,材料一只是说“不妨采用主题讨论的思维训练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并没有说主题讨论更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B.“我们要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这样才能回归教育真谛”范围缩小,材料二说的是“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回归教育真谛”,这表明汲取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而不只是《学记》。

D.“随着大原书院复建成功,几个董学研究基地相继落户枣强县”前后事件的关系于文无据。原文表述是“特别是源于明代的枣强大原书院2019年6月复建成功,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董学研究基地、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董学研究基地等相继落户这里”,两件事之间没有关联。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 “国学进课堂则能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养成开放豁达的文化胸襟,增强关注人类命运的使命感”表述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如果能在生态、人文、精神、道德等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共同主题下,将中西学术经典比较研读,不仅有利于开拓与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养成开放豁达的文化胸襟、自觉自信的人文情怀和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使命感”,这表明“养成开放豁达的文化胸襟,增强关注人类命运的使命感”的前提是“在生态、人文、精神、道德等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共同主题下,将中西学术经典比较研读”,而不是“国学进课堂”。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分析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应从材料的内容出发,并适当考虑材料的标题。

材料一从“国学热”持续升温这一现象谈起,在解答“有人”疑惑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如“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之‘根’,包含了经历时间考验后淬炼而来的精华,是用来培养学生智识的绝佳养料”和实施方法“在生态、人文、精神、道德等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共同主题下,将中西学术经典比较研读”;最后一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国学通识教育的意义,“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才是国学通识教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即必要性。

材料二的题目是“汲取国学育人智慧”,这是材料二的“纲”,材料二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四个不同角度来阐述国学中的育人智慧,分别是教育应以“孝共同体”为载体;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教育要从童年读国学经典抓起;中国古代重视仪式感教育,礼仪教育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人成长的主要阶段。

材料三的题目是“枣强:普及国学教育,打造书香校园”,侧重介绍河北省枣强县在普及国学教育上的成功做法,“从2008年开始,该县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全力打造书香校园……”“同时,该县还立足本地董子文化、移民文化、裘祖文化三大文化资源,成立了三大文化研究会……”,这是在前两则理论阐述的基础之上,以河北省枣强县的具体做法为例来阐述如何普及国学教育。

河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大联考一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 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 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5.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 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 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6. 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6分)

4.A.  B项,“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

C项,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

D项,“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5.B项,“先破后立”分析不当,文章全文以批判为主,最后提出了“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问题,并未明确“立”。

6. 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