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江苏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声是时代的号角,____的历史总能在经典词曲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跟国歌一样,校歌同样记录着党和国家的伟大征程,同时又承载着育人的神圣使命。它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也是一所学校师生____的灵魂家园。

我国很多老牌学校都经历过战火,经历过____,深度参与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早期校歌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校歌《警醒歌》:“警!警!警!黑种奴,红种烬,黄种酣眠鼾未竟。毋依冰作山,勿饮鸩如酝,焚屋漏舟乐未央,八百兆人,瞥眼同一阱。醒!醒!醒……”

学校要重视校歌的传唱。不能仅仅把校歌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更不能被束之高阁。老校歌在新时代的确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文言文歌词晦涩难懂,旧词____,曲子、MV 过时等。传唱校歌则应有所创新,比如开展唱校歌比赛,鼓励人气校园歌手尝试改编,制作新版 MV 等,使其真正成为学子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激励和陪伴他们一生。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波诡云谲   众望所归   枯木逢春   不合时宜

B. 波澜壮阔   深孚众望   涅槃重生   不通时宜

C. 波诡云谲   深孚众望   枯木逢春   不通时宜

D. 波澜壮阔   众望所归   涅槃重生   不合时宜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能把校歌仅仅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将其束之高阁,更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

B. 不能仅仅把校歌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将其束之高阁,更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

C. 不能把校歌仅仅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更不能被束之高阁。

D. 不能仅仅把校歌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被束之高阁,更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警警警!”、“醒醒醒……”,从语义上看二者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原句节奏短促有力,更能突出呼唤人觉醒的力度;而改写句子后的句子,只是阐发警醒的告诫,语意表达不如原句的效果好。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①      由成都文化广电旅游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称号;其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更在海外圈粉无数。李子柒的海外走红,(   )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可能承担不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得以很好地传播。如何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②       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③      ,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这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龙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④       ,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荣升  ②交融  ③顾影自怜  ④脱颖而出

B. ①荣升  ②交叉  ③孤芳自赏  ④锋芒毕露

C. ①荣膺  ②交融  ③孤芳自赏  ④脱颖而出

D. ①荣膺  ②交叉  ③顾影自怜  ④锋芒毕露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输出。

B. 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C. 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D. 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17. 下列各句中划线处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他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B.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C. 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D. 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

 

 

江苏省徐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故乡秋的到来是悄无声息的。没有了春天花儿们的盛装相伴,秋叶的脚步总有些怯生生的。一半黄了,在风中飘扬;一半还翠绿,在雨里候场。唐诗宋词里的秋,故乡好像从来没有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那是秋的______________;“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是秋的______________;“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那是乡愁里的秋,浓浓的秋色,从脚下到天涯,亮了季节,湿了眼眶。

故乡,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的中游。水,不急不缓;山,从从容容。中秋已过,门前的竹林仍然如盛夏一样清新,屋后的柏树也是。池塘边的大樟树和它脚下的橘子树各自撑起一片绿色天空,高矮相对,上下成趣。橙未黄,橘还青。大雁还不见成队飞过,狗尾巴草们,散在篱笆丛里,兀自摇摆。这真是一个漫长的季节,它的成熟它的色彩仍需要岁月的______________;这又是一个短暂的季节,短到还来不及藏好第一片枫叶,这时空已从我们的指尖______________。

君住长江头,天高秋叶黄;君住长江尾,海阔秋水长;我住长江中,夜夜听秋雨,声声染秋凉。少年时读秋,秋是纸上的金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如今再读秋,秋是心头的薄雾,一阵凉风吹过,这雾也就散了。凝成露,点点滴滴,滴滴答答,落在书稿上,落在衣服上,挥不去,掸不掉,湿了衣裳,湿了心情。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明净与高远  旷远与苍凉  浸染  飘落         B. 萧瑟与荒凉  雄浑与壮阔  晕染  滑落

C. 明净与高远  雄浑与壮阔  浸润  滑落         D. 萧瑟与荒凉  旷远与苍凉  晕染  飘落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其作用。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凝成点点滴滴、滴滴答答的秋露落在书稿和衣服上,挥不去掸不掉的秋露湿了衣裳和心情。”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9.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而耻学于师

【答案】16. B    17. 对比,把长江中的秋与长江头长江尾的秋进行对比,突出了故乡(长江中)秋雨的淅沥与清冷,充满寒意,更能触动人内心的愁绪。
②排比,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内容丰富,让人尽情想象三地秋天特色。
③通感(或移觉),用触觉来写听觉的秋雨,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有较强的感染力。
   

18. 在内容上突出的重点不同:原句重点描绘了秋露下落的情态、过程和结果,写出了对故乡秋露的独有体验;改句重点交代了秋露落在什么地方和下落的结果。
②在句式选择上特点和效果不同:原句为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改句为长句,表意虽然严密,但读起来比较拗口。
③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表达效果有差别:原句运用了顶真、反复修辞手法,绘形绘声,形象生动,节奏感强,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改句仅是概括性的平实说明,生涩平淡。
    19. D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       ,周而复始。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很多人更喜欢急功近利,愿意     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

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      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        ,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承前启后    饮鸩止渴    奋不顾身    蔚然成风

B. 承前启后    竭泽而渔    粉身碎骨    蔚然成风

C. 承上启下    饮鸩止渴    奋不顾身    风靡一时

D. 承上启下    竭泽而渔    粉身碎骨    风靡一时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是,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B. 因而,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C. 因而,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D. 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

B. 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

C. 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

D. 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

 

 

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处于荒漢化的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     ,用辛勤和智慧,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60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只要刮一场大风,上了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着荒漠化的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很多村庄甚至被迫数次搬迁。(     )。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     ,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蚀。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40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芨滩防风圃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     的搏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改变了宁夏山川大地的面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仆后继      抚今追昔      巍然屹立      旷日持久

B. 前赴后继      抚今追昔      傲然挺立      旷日持久

C. 前赴后继      曾几何时      傲然挺立      经年累月

D. 前仆后继      曾几何时      巍然屹立      经年累月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B. 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产安全和生活,还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C. 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

D. 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于困境乃至绝境

B. 面对困境乃至绝境,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

C. 宁夏治沙人对于困境乃至绝境没有屈服

D. 面对困境乃至绝境,宁夏治沙人没有被屈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文字变到语言,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为了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         ”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          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         ”。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         。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惊天动地  捕风捉影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循规蹈矩

B. 开天辟地  捕风捉影  人怕出名,猪怕壮   规规矩矩

C. 惊天动地  荒诞不经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规规矩矩

D. 开天辟地  荒诞不经  人怕出名,猪怕壮   循规蹈矩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新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居然在课堂上传纸条,实在是太“勇于发言”了。

B. “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

C. 我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文字变到语言,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B. 从文字变到语言,也就是从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变到用声音来说词,是为了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C. 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D. 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为了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金湖中学、涟水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大联考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固,其想象之____________,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____________。

中国诗歌的长河____________,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____________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光怪陆离       其乐无穷       兼收并蓄       厚积薄发

B. 光怪陆离       乐不可言       兼收并蓄       博观约取

C. 斑驳陆离       乐不可言       兼而有之       厚积薄发

D. 斑驳陆离       其乐无穷       兼而有之       博观约取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B. 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C. 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D. 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江苏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声是时代的号角,____的历史总能在经典词曲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跟国歌一样,校歌同样记录着党和国家的伟大征程,同时又承载着育人的神圣使命。它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也是一所学校师生____的灵魂家园。

我国很多老牌学校都经历过战火,经历过____,深度参与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早期校歌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校歌《警醒歌》:“警!警!警!黑种奴,红种烬,黄种酣眠鼾未竟。毋依冰作山,勿饮鸩如酝,焚屋漏舟乐未央,八百兆人,瞥眼同一阱。醒!醒!醒……”

学校要重视校歌的传唱。不能仅仅把校歌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更不能被束之高阁。老校歌在新时代的确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文言文歌词晦涩难懂,旧词____,曲子、MV 过时等。传唱校歌则应有所创新,比如开展唱校歌比赛,鼓励人气校园歌手尝试改编,制作新版 MV 等,使其真正成为学子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激励和陪伴他们一生。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波诡云谲   众望所归   枯木逢春   不合时宜

B. 波澜壮阔   深孚众望   涅槃重生   不通时宜

C. 波诡云谲   深孚众望   枯木逢春   不通时宜

D. 波澜壮阔   众望所归   涅槃重生   不合时宜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能把校歌仅仅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将其束之高阁,更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

B. 不能仅仅把校歌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将其束之高阁,更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

C. 不能把校歌仅仅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更不能被束之高阁。

D. 不能仅仅把校歌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被束之高阁,更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警警警!”、“醒醒醒……”,从语义上看二者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原句节奏短促有力,更能突出呼唤人觉醒的力度;而改写句子后的句子,只是阐发警醒的告诫,语意表达不如原句的效果好。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波诡云谲:形容事物变幻莫测,常含贬义。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语境中形容“历史”,应选择“波澜壮阔”。排除AC

第二空,深孚众望: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语境中指校歌是师生共同归向的灵魂家园,应选“众望所归”。排除B

第三空,涅槃重生:历经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枯木逢春: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语境中强调学校“历经战火”后的新生,应选择“涅槃重生”。

第四空,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不通时宜:不明白当时的形势、潮流。语境中强调“文言文歌词晦涩难懂,旧词”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应选择“不合时宜”。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有误,“仅仅”是修饰“当成”的,应该置“把校歌”后,排除BD

二、不合逻辑,被动句误用,整个句子主语是“学校”,“束之高阁”的对象是“校歌”,不能使用被动句,应表述为“也不能将其束之高阁”。

三、分句语序不当,应该改成“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将其束之高阁”“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的顺序,三个行为程度渐次加重,排除C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原句“警!警!警”“醒!醒!醒……”分别由两组三个字的短句组成,节奏短促有力,再带上六个感叹号,更能突出呼唤人觉醒的力度;

而改写句子后的句子“警警警!”“醒醒醒……”变成了两个分别由三个字组成的句子,只是表达“警”和“醒”的意思,阐发警醒的告诫,语意表达不如原句的效果好。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①      由成都文化广电旅游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称号;其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更在海外圈粉无数。李子柒的海外走红,(   )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可能承担不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得以很好地传播。如何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②       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③      ,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这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龙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④       ,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荣升  ②交融  ③顾影自怜  ④脱颖而出

B. ①荣升  ②交叉  ③孤芳自赏  ④锋芒毕露

C. ①荣膺  ②交融  ③孤芳自赏  ④脱颖而出

D. ①荣膺  ②交叉  ③顾影自怜  ④锋芒毕露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输出。

B. 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C. 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D. 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17. 下列各句中划线处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他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B.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C. 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D. 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

【答案】15. C    16. B   17. 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荣升:一般指升职。荣膺:光荣的接受或承当。根据语境“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此处为接受某项称号,故应选用“荣膺”。

第②空,交互:即交流互动。交融:即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也指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这里修饰的是“文明”的融合,故应选用“交融”。

第③空,顾影自怜:强调怜惜自己。孤芳自赏:指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这里的语境是要避免文明的孤立,没有怜惜之意,故应选用“孤芳自赏”。

第④空,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才华全都显露出来。脱颖而出:比喻众多人中本领全部显露出来。这里的语境是李子柒在“千军万马”的创业者中能受到欢迎,故应选用“脱颖而出”。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

根据文中“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的内容,后文对“文化输出”有否定之意。“不仅……而且”表示肯定“文化输出”,由此排除CD项。“与其”是指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否定“文化输出”,因此“与其”之后应接“文化输出”,由此排除A项。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是特殊称谓。

A项,“北京话”是特殊含义,借代用法。

B项,“民以食为天”是引用。

C项,“天然杂交稻”特殊称谓。

D项,“在打”“在巷战”是引用。

故选C

18. 与下列三幅对联对应的作家,正确的一项是(   )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

奈宋衰运何,倘竟能恢厥壮猷,真成元祐匡时相;非长公志也,不得已出其余绪,犹是文章大作家。

A. 李煜  苏轼  辛弃疾                         B. 李清照  曹操  辛弃疾

C. 李煜  曹操  苏轼                           D. 李清照  辛弃疾  苏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对联内容及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依据“大明湖”“趵突泉”分析,故居在山东,结合“漱玉词”分析,《漱玉词》是宋代李清照创作的词集。第一个对联对应的作家为李清照。排除A项、C项。

结合“元祐”“长公”等分析,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宋苏轼为苏洵长子,其诗文浑涵光芒,雄视百代,当时尊之为“长公”。第三句对应的作家为苏轼。排除B项。

空余英雄心一颗”,上联对词人的壮志难酬深表惋惜,“悲壮词千篇”,下联高度评价了词人的文学成就,对应的人物为辛弃疾。

故选D

江苏省徐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故乡秋的到来是悄无声息的。没有了春天花儿们的盛装相伴,秋叶的脚步总有些怯生生的。一半黄了,在风中飘扬;一半还翠绿,在雨里候场。唐诗宋词里的秋,故乡好像从来没有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那是秋的______________;“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是秋的______________;“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那是乡愁里的秋,浓浓的秋色,从脚下到天涯,亮了季节,湿了眼眶。

故乡,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的中游。水,不急不缓;山,从从容容。中秋已过,门前的竹林仍然如盛夏一样清新,屋后的柏树也是。池塘边的大樟树和它脚下的橘子树各自撑起一片绿色天空,高矮相对,上下成趣。橙未黄,橘还青。大雁还不见成队飞过,狗尾巴草们,散在篱笆丛里,兀自摇摆。这真是一个漫长的季节,它的成熟它的色彩仍需要岁月的______________;这又是一个短暂的季节,短到还来不及藏好第一片枫叶,这时空已从我们的指尖______________。

君住长江头,天高秋叶黄;君住长江尾,海阔秋水长;我住长江中,夜夜听秋雨,声声染秋凉。少年时读秋,秋是纸上的金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如今再读秋,秋是心头的薄雾,一阵凉风吹过,这雾也就散了。凝成露,点点滴滴,滴滴答答,落在书稿上,落在衣服上,挥不去,掸不掉,湿了衣裳,湿了心情。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明净与高远  旷远与苍凉  浸染  飘落         B. 萧瑟与荒凉  雄浑与壮阔  晕染  滑落

C. 明净与高远  雄浑与壮阔  浸润  滑落         D. 萧瑟与荒凉  旷远与苍凉  晕染  飘落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其作用。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凝成点点滴滴、滴滴答答的秋露落在书稿和衣服上,挥不去掸不掉的秋露湿了衣裳和心情。”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9.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而耻学于师

【答案】16. B    17. 对比,把长江中的秋与长江头长江尾的秋进行对比,突出了故乡(长江中)秋雨的淅沥与清冷,充满寒意,更能触动人内心的愁绪。
②排比,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内容丰富,让人尽情想象三地秋天特色。
③通感(或移觉),用触觉来写听觉的秋雨,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有较强的感染力。
   

18. 在内容上突出的重点不同:原句重点描绘了秋露下落的情态、过程和结果,写出了对故乡秋露的独有体验;改句重点交代了秋露落在什么地方和下落的结果。
②在句式选择上特点和效果不同:原句为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改句为长句,表意虽然严密,但读起来比较拗口。
③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表达效果有差别:原句运用了顶真、反复修辞手法,绘形绘声,形象生动,节奏感强,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改句仅是概括性的平实说明,生涩平淡。
    19. D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包括成语)的把握能力。

第一空处,“明净与高远”意思是“明朗洁净,并且又高又远”。“萧瑟与荒凉”意思是“凋零凄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秋天的冷落凄凉,所以选用“萧瑟与荒凉”。

第二空处,“旷远与苍凉”意思是“广阔辽远并且凄凉”。“雄浑与壮阔”意思是“雄壮而宽广”。

此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具有雄浑壮阔的特点,所以选用“雄浑壮阔”。

第三空处,“晕染”,指用水墨或颜色渐次浓淡烘染物象,使分出阴阳向背的绘画技法;也可用于女士化妆技术操作。“浸染”,液体渗入而使染上颜色。

本处指秋季的颜色和成熟是一个由淡渐浓的过程,所以选用“晕染”。

第四空处,“飘落”,形容物体飘荡降落的下沉状态,凋零,衰落。“滑落”,滑动跌落。

本处强调秋季的短暂,所以选用“滑落”。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君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我住长江中……”三句话句式相似,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感,并且丰富了内容。将长江头、长江尾和长江中的秋景进行对比,更加突出长江中秋景的萧瑟凄凉,更能深层次地表达作者的愁情。“声声染秋凉”中秋雨的声响本是通过人的听觉感知的,但现在却通过触觉的“秋凉”写出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激发读者共鸣,有较强的感染力。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和改写后的句子相比,运用了短句,简洁明快,更加地灵活,而改写后的句子让人感觉沉闷拗口。“点点滴滴,滴滴答答”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落在书稿上,落在衣服上”“湿了衣裳,湿了心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更具有画面感,让人感觉诗情画意。而改写后的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让人感觉语言过于平淡。原句和改写后的句子在内容上突出的重点不同,“凝成露,点点滴滴,滴滴答答”写出了秋露下落的情态,“落在书稿上,落在衣服上,挥不去,掸不掉” 写出了秋露下落的过程,“湿了衣裳,湿了心情”写出了秋露下落的结果。而改写后的句子只交代了下落的地方和结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

A.判断句,“也”表判断。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

故选D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       ,周而复始。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很多人更喜欢急功近利,愿意     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

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      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        ,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承前启后    饮鸩止渴    奋不顾身    蔚然成风

B. 承前启后    竭泽而渔    粉身碎骨    蔚然成风

C. 承上启下    饮鸩止渴    奋不顾身    风靡一时

D. 承上启下    竭泽而渔    粉身碎骨    风靡一时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是,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B. 因而,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C. 因而,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D. 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

B. 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

C. 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

D. 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

【答案】18. B    19. D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承前启后”: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内容,引出下面的内容。第一处语境强调周而复始,适用“承前启后”。

第二处,“饮鸩止渴”:指为了弥补或减少当前的损害,而不计严重后果。“竭泽而渔”: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第二处句中有“短平快”一词,语境侧重求速求快,适用“竭泽而渔”。

第三处,“奋不顾身”:指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粉身碎骨”: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危险而丧失生命。第三处能与“前仆后继”搭配的只能是“粉身碎骨”。

第四处,“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风靡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第四处语境带有褒义色彩,适用“蔚然成风”。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后文“很多人更喜欢急功近利”的做法和前文当前的需求正好相反,所以前后构成转折关系,不能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排除BC

结合前后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春种”“秋收”选择之困难,语境前后不构成递进关系,而“更”表递进关系,所以排除A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顺序有误,应先讲国家,再讲民族,排除AD

成就”与“成功契机”搭配不当,应该用“造就”,排除AB

故选C

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处于荒漢化的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     ,用辛勤和智慧,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60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只要刮一场大风,上了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着荒漠化的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很多村庄甚至被迫数次搬迁。(     )。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     ,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蚀。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40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芨滩防风圃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     的搏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改变了宁夏山川大地的面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仆后继      抚今追昔      巍然屹立      旷日持久

B. 前赴后继      抚今追昔      傲然挺立      旷日持久

C. 前赴后继      曾几何时      傲然挺立      经年累月

D. 前仆后继      曾几何时      巍然屹立      经年累月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B. 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产安全和生活,还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C. 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

D. 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于困境乃至绝境

B. 面对困境乃至绝境,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

C. 宁夏治沙人对于困境乃至绝境没有屈服

D. 面对困境乃至绝境,宁夏治沙人没有被屈服

【答案】18. C    19. D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句中形容宁夏治沙人连续不断,一代接着一代,没有“前面的人倒下了”的意思,故选用“前赴后继”更恰当。抚今追昔:接触当前的事物而回想过去。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文中语境是叙述过去沙害的严重情况,表示时过去没有多久,故选用“曾几何时”更恰当。傲然挺立:形容坚强而不可动摇。巍然屹立:比喻像山一样地耸立,不可动摇。句中为了突出宁夏治沙人的战斗精神对建设好的防护林用了拟人手法,故“傲然挺立”更恰当。经年累月: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句中只是强调经历的时间长,没有“拖得很久”的意思,故选用“经年累月”更恰当。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原句存在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的语病:一是“威胁”和“发展”、“制约”和“安全”搭配不当,应为“威胁……安全”、“制约……发展”;二是“不仅……还…”两个分句后的内容颠倒了,应该从微观到宏观,先说沙害对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的威胁,再说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制约。D项修改得最恰当。故选D。

20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AC两项,主语是“宁夏治沙人”,与上文回想过去严重的沙害的话题联系不够紧密,没有起到应有的过渡作用;D项,“面对……”是个主动句式,后面“被屈服”是被动句式,结构上有点混乱。比较而言,B项的表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恰当。故选B。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文字变到语言,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为了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         ”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          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         ”。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         。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惊天动地  捕风捉影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循规蹈矩

B. 开天辟地  捕风捉影  人怕出名,猪怕壮   规规矩矩

C. 惊天动地  荒诞不经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规规矩矩

D. 开天辟地  荒诞不经  人怕出名,猪怕壮   循规蹈矩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新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居然在课堂上传纸条,实在是太“勇于发言”了。

B. “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

C. 我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文字变到语言,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B. 从文字变到语言,也就是从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变到用声音来说词,是为了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C. 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D. 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为了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答案】18. D    19. C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开天辟地”,是指开辟天地,艰苦创业,多形容创造了空前宏伟的事业。“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来历”指的是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故应选择“开天辟地”,而不是“惊天动地”。

第二空,“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无事生非。“荒诞不经”,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语境强调乡土社会的“新闻”稀奇古怪,故应选择“荒诞不经”。

第三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高的相比显得不够,与低的相比显得有超过之处,指处于中等状态,不合语境。“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像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符合语境中“名人”的意思。

第三空,“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准则,不敢稍做变通。“规规矩矩”,指人的品行方正,谨守礼法、有素质。“不为人先,不为人后”是强调规矩准则而不是人的素质或者礼法,所以应选“循规蹈矩”。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新闻”的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着重强调;

A.表示否定和讽刺;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着重强调;

D.表示引用。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应该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二是搭配不当,生活是语言发展为文字的原因,而不是目的,“为了”改为“出于”。

故选C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金湖中学、涟水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大联考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固,其想象之____________,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____________。

中国诗歌的长河____________,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____________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光怪陆离       其乐无穷       兼收并蓄       厚积薄发

B. 光怪陆离       乐不可言       兼收并蓄       博观约取

C. 斑驳陆离       乐不可言       兼而有之       厚积薄发

D. 斑驳陆离       其乐无穷       兼而有之       博观约取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B. 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C. 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D. 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A    19. D   

20. (1)比喻。
(2)将《诗经》喻为“上游”“源头”,形象地说明了《诗经》的地位。将《诗经》喻为“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则生动地揭示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连用多个喻体,又加强语意,增添文章的气势。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色彩繁杂,形象奇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斑驳陆离”只用来形容具体物件,“光怪陆离”还可以形容某些奇形怪状的社会现象。语境用于形容想象,属于抽象事物,应选“光怪陆离”。

第二空,“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做某一件事,感到乐在其中。“乐不可言”,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语境强调务农做事之中的快乐,应选“其乐无穷”。

第三空,“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兼而有之”,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几个方面,也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语境把中国诗歌比作“长河”,强调其包容性强,应选“兼收并蓄”。

第四空,“厚积薄发”,长时间多多积蓄,慢慢放出或在某个瞬间一下子表现出来,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博观约取”,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语境强调唐诗长时间的积淀,应选“厚积薄发”。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成分残缺和成分赘余。

原句“由于……使……”造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中的“独”与“之一”语义重复,可删去“之一”。

把两处语病都改正的只有D项。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比喻的构成看,“它是上游,是源头……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这是一组博喻,一连用了三个暗喻句,本体是“它”,代指“《诗经》”,喻体分别是“上游”“源头”“第一个春天”,“是”是本题与喻体之间的连接词。

从表达效果看,“上游”“源头”“第一个春天”这一连串的喻体,生动地表现出《诗经》的艺术特色,以及在诗歌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博喻又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形象感。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