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统考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统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曾经提出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认为《红楼梦》有两个鲜明而对立的世界,即“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索隐派“旧红学”和考据派“新红学”的积弊而发。不论索隐派苦苦追寻的“家国历史”之谜,还是考据派的“自叙传”说,都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两个世界”说无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笔者认为,《红楼梦》应该有三重世界:一是诗意的世界,二是现实的世界,三是哲学的世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重世界的存在,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阐释都将残缺不全,甚至走向谬误,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判就会大打折扣。

“诗意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内的世界,它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具有诗人气质的贾宝玉看来,处处充满了诗意;“现实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外的世界,伴随着贾宝玉的成长,大观园的诗意色彩渐渐消退,贾宝玉需要去直面更加现实的人生。《红楼梦》通过吸收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从入世、出世两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形成了“哲学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互不搭界的关系,“哲学的世界”在它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红楼梦》中,哲学的世界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神话、太虚幻境、一僧一道等艺术形象具体呈现出来的。有学者认为“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这是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将它们都归入了“理想的世界”。事实上,以太虚幻境、警幻仙境等为代表的哲学世界高高在上,统摄着大观园之内与大观园之外的世界,是比大观园更高层次的存在,是在提醒读者透过生活的表象,认清生活的本质。

我们不妨借用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红楼梦》哲学世界的认识。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抽象的规律,“一”是具体而完整的事物,“二”指事物矛盾的两极,“三”指两极之间的一个任意点。由于“三”是任意的,所以它能够代表事物的千变万化。《红楼梦》中,“诗意”和“现实”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两极形态,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游移于诗意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可见,片面地强调“诗意的世界”或者“现实的世界”,并不能涵盖作者思想的全部。如何在“诗意”和“现实”之间,探寻一条恰当的人生道路,这才是研究《红楼梦》人生哲学的关键所在。

文、史、哲不分家,是中国人文传统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正是文、史、哲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红楼梦》的“三重世界”而言,“诗意的世界”最具“文”的色彩,“现实的世界”则比较接近于“史”。不论是对“文”的欣赏也罢,对“史”的批判也罢,都不应忽视《红楼梦》中还有一个哲学世界的存在。欣赏《红楼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

就《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言,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王国维等学者涉足其间,但整体而言,成果有限。在《红楼梦》的三重世界中,这是研究成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红学研究要想取得突破,需要打破文史研究自我封闭的怪圈,将哲学研究引入其间。

(摘编自郭皓政《<红楼梦>的三重世界》)

材料二: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的哲学是悟性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概念、范畴的运作,而是浸透在作品中的哲学意蕴。《红楼梦》的哲学还是艺术家哲学,而非哲学家哲学。哲学家哲学是抽象的、思辨的,与艺术实践是相脱离的;艺术家哲学是感性的、具体的,与艺术实践和审美实践紧密相连,甚至是直接由艺术实践呈现出来的。另外,《红楼梦》还有其自身的哲学主体特色,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它兼收各家,又有别于各家,是一个哲学大自在。

曹雪芹对于儒家有许多嘲讽,但能否就此做出本质化判断,说《红楼梦》是绝对反孔反儒反封建,恐怕不能。以儒家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一视角来观看《红楼梦》,就会发现:贾宝玉与儒家的表层结构,即儒的政教体系、伦理纲常等,确实格格不入,尤其对仕途经济之路和变形变态的谋取功名利禄之思,更是深恶痛绝。在这个层面上,贾宝玉以至《红楼梦》是反儒的。然而,在儒家的深层结构上,即对日常情感、世事沧桑的注重以及赋予人和宇宙以巨大情感色彩的文化心理特征,却也进入到贾宝玉的生命中。脂砚斋所透露的曹雪芹在全书结束时排出的《情榜》,给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也就是说打破情的世俗规定,把情推向不情人和万物身上。因此,笼统地说《红楼梦》反对儒家道德和反对儒家哲学,就显得过于简单了,至于说贾宝玉是“反封建”那更是“本质化”了。

曹雪芹对道教也有表层深层之分,他调侃贾敬的炼丹术,但又认同庄子的破对待、任逍遥的哲学。他对佛并不迷信,所以才有了“女儿两字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宝号更尊荣”的思想,才有了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第26回)。

《红楼梦》非常伟大,不仅其文学内涵说不尽,而且其哲学内涵也说不尽,仅就与中国哲学各流派的既吸收又超越的关系,就有开掘不尽的意蕴。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历史”说和“自叙传”说易混淆《红楼梦》文学、历史和生活“三种”真实,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学世界。

B. 《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具有普遍意义,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重点方向。

C. 《红楼梦》的哲学是艺术家哲学,其哲学意蕴寓于艺术实践与审美实践中,没有以理性代替艺术,用思辨代替审美。

D. 认为《红楼梦》对儒家道德和哲学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是笼统又简单的,应从儒家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视角综合考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对作品的理解诠释有偏差,对思想和艺术价值评判有欠缺,所以对红学研究无意义。

B. 欣赏文学作品,需要全面考量文史哲的作用,如果只停留在文史层面,就会本末倒置,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

C. 丫鬟晴雯被害死后,宝玉长歌当哭,以《芙蓉女儿诔》祭奠她,验证了《情榜》给宝玉考语“情不情”的合理性。

D. 曹雪芹能辩证看待儒教道教,但对待佛教却不甚支持,由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可见端倪。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的“哲学的世界”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说:“《红楼梦》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在此。

B. 英国汉学家霍克思认为:“《红楼梦》中‘梦’的真假有无,体现了‘空’‘假’‘中’三谛圆融思想。”

C. 鲁迅说:“《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D. 评论家王博认:“《红楼梦》庄禅并称,重其同而略其异。”

4. 两则材料都围绕《红楼梦》哲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 《红楼梦》第五回中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及对本判词的理解,分析妙玉“三重世界”的具体表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往黄河

吴子新

1965年秋,我上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朗诵课文《黄河》:“我的名字叫黄河,流经千山和万谷,自从盘古开天地,什么世面没见过……”老师告诉我们:黄河,谓之母亲河,从历史中走来,一路奔涌,有缓有急,有高有低,有曲有直,全长5464公里。——这便是我初识黄河。那时,我默默给自己许下一个愿望:将来一定去看看黄河!

后来,我走上教师岗位,教授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时,我向学生讲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源远流长,穿越辽阔的黄土高原,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她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她仿佛由天上流来,穿过朵朵白云,轻轻流向天外。其时的我,有一种期望,盼望有一天身临黄河边,目睹黄河粗犷、凝重的奔涌,給自己一次惊涛骇浪的视觉体验,去吮吸河水与泥沙的气息,感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威武雄壮。

再后来,我和黄河多次相见。我无数次去北京,列车每每行经黄河大桥,我扶窗而望,心里总是想,什么时候一定前往黄河,看一看变化的黄河浪,喝一口真正的黄河水。

今年6月下旬,安徽省组织部分党员前往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延安,开展“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党旗增辉”主题活动,我有幸前往陕西黄河壶口,在那里亲睹黄河的雄姿异彩。

6月24日上午,我们乘坐大巴车从延安出发,一路南下170公里,前往壶口乡,专程游览黄河壶口瀑布的奇异壮观。

大巴车过桥梁穿隧道,在山沟里穿行。不一会,车行黄土高坡之上,只见苍蓝的天穹下,黄土高坡七沟八梁,层峦叠嶂。透过飘渺的云雾,那沟沟峁峁好像黄土高坡强劲的肋骨,那曲曲折折的山路宛如大山放出来的闪电。一处处窑洞,用它那深邃的眼睛,洞察着黄土大地的沧桑变迁,见证着黄土高坡的深沉浑厚。车窗外,苹果之乡成片成片的苹果园郁郁葱葱,那些套着黄色纸袋的苹果压弯了每一根枝桠。根本见不到陕北黄土高坡上的“黄土”飞扬,每一处都是风景如画,说是陕北的好江南,没有一点言过其实。

下午1点,我们到了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交汇处,西临陕西宜川县,东濒山西吉县,因状如茶壶之口而得此名,为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之水天上来”究竟是何种景观?未见其容,先闻其声。轰隆隆的水流声和撞击声此起彼伏,由远及近。这里的水,富有多变性,洒脱而自信,沸腾而狂放。眼前的黄河如巨龙扑入视野,带着豪情,展示自己的身躯和姿态。滔滔黄河奔腾至此,为两岸苍山所囿,不得不骤然紧缩身体,但前行的劲头更足,决心更大。

离瀑布越近,河水轰鸣的声音越大,瀑布的景观越清晣。只见黄河水像一匹咆哮的野马腾空而起,带起的水珠肆意飞舞,升腾到我们头顶,如烟,如雾,如尘。一颗颗水滴溅向我们脸上,落在我们身上。面对如此壮景,我终于理解了黄河水在壶口处排山倒海的意境,听懂了黄河的语言,领悟出黄土地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和精神。

站立黄河壶口瀑布栅栏旁,我已不再是一名看客,俨然是在接受一场洗礼。我想人,只有融入大自然,方知世事变化的真谛。此刻,我的心随黄河而动,随中华血脉而跳。我不由地挺直了腰杆,满心虔诚感,充满自豪感。我一边观赏瀑布奇观美景,一边握着相机频频按下快门抢拍瀑布奇观。

下午3点半,我与黄河壶口瀑布默默作别。大巴车再次驶过黄河大桥,沿着黄河岸,爬上黄土高坡,原路返回。行至离延安市区还有50多公里的宝塔区高坡镇境内时,突然堵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只得下车等待。

我们焦急地走上黄土高坡,走向一处窑洞。窑洞里走出一位老大爷,以为我们口渴,用朴素的陕北口音热情地请我们进屋喝水。当地村民向我们讲述了这位老大爷的故事:老大爷姓常,96岁,是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游击队员,战功赫赫;常大爷在党70年,担任过多年地方干部,膝下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得很幸福。

虽然堵车达三个小时,但我们结识了黄土高坡的常大爷,听到了常大爷的故事,一点不后悔。

我想,黄河以其“黄”而独步天下,黄色是她的底色,也是她的本色,正如我们的黄皮肤一样,永远不变。正是有着黄土地的支撑,黄河才激情万丈,绕山石而穿梭,遇陡崖而跳跃,即便是在平坦地段,也不失风度与气质。那一篇篇描写黄河的诗文,那一个个诉说黄土地的故事,如音符般在广袤的天空中激荡。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忆三年级时的课文《黄河》和老师的讲解,表明自己对黄河的向往由来已久。

B. 作者写苹果之乡的累累硕果,既写出了当地的风景,也暗示了黄土高原的生活变化。

C. 作者介绍黄河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意在说明壶口瀑布成为世界最大黄色瀑布的原因。

D. 作者从一名“旁观者”变为“感受者”,身份的转换表现出自己受到了黄河精神的洗礼。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王之涣、李白描写黄河的相关诗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黄河悠久的历史,富有文化韵味。

B. 文章写壶口瀑布时,把黄河水比作一匹咆哮着腾空而起的野马,有声有形地绘出黄河在此处的磅礴气势。

C. 文章划线部分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律感;“强劲”“深邃”用词精当,优美生动地写出黄土高坡的独特景观。

D. 文章以标题“向往黄河”统摄全篇,按“初识黄河-走近黄河-感受黄河”的思路行文,逐层推进,脉络清晰。

8. 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与常大爷的偶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有人说:“好的散文,其目的是宣传‘真善美’,是人和自然的调和。”请据此分析本文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虛,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徵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徵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B.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C.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D. 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B. 四夷,指古代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的泛称,是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C. 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

D. 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 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 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

D. 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14.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鹧鸪·观潮

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①醉,齐声争唱浪婆②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③曲?尊前还唱使君④诗。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⑤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山简,晋时人,好酒。②浪婆,波浪之神。③底,什么。④使君,指杭州大守陈襄,诗人。是日作者与之同游。⑤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杭州,得观钱塘江潮。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词善于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代人,如“小红旗”实指“踏浪儿”,二者前后相互辉映,相互补充。

B. 第一首词“西兴渡口”两句,通过描写渡口落帆、山头红日等静态景物,暗示钱塘江已退潮,用笔精练含蓄。

C. 第二首词“沧海尽成空”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潮波澜壮阔的场面,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

D. 第二首词最后两句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出了词人梦醒后依旧感到惊心动魄,更加凸显出钱塘江潮的雄壮。

16. 两首词都塑造了弄潮儿的形象,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中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要实现它必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景物描写动静结合,色彩浓淡相宜;视野开阔旷远,水天上下融为一体。

(3)“鹧鸪”,因鸣声悲婉凄切,很容易牵动人的愁绪,被视为悲情的代表,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国美学的“灵魂”。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的过程,书法艺术都体现出 的文化价值。在艺术上,书法强调审美意境和艺术情境的和谐统一;在文化上,书法艺术表现出多重的文化内涵。

书法不仅有书写规律和法则,还有着独特的语言意义。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依靠的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审美水平决定的。在书法艺术作品中,结构与章法表现得越好,就越能体现出作品的意境。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书写的轻重、快慢、强弱在纸上留下浓淡、干湿、刚柔等 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书法的和谐美和动态美。书法家通过线条把真挚、强烈的感情 到作品中去,使观赏者感动,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因此,蕴含着作者深厚感情的作品,深受喜爱,备受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可估量 五花八门 贯注 青睐

B. 不可限量 千变万化 贯注 青睐

C. 不可限量 五花八门 灌注 推崇

D. 不可估量 千变万化 灌注 推崇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丛书”的头一本是《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

B. 霍金被科学界公认为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

C.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作者最钟爱的艺术形象。

D. 南仁东因突出贡献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改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天育种技术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育种技术,是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物。① ,它能在更短时间内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创造出更多新品种,很好地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不同,除了具有微重力、高真空的特点外,还有很强的太空辐射,这些辐射是种子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

部分公众对太空种子种植出的作物的安全性提出疑问,② 。其实,( )。即便没有上过太空,在自然环境中的种子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异,但变异的时间是相当漫长的。从太空返回地球的种子经过逐层测试,不存在放射性物质,所以,③ 。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太空育种并没有引入新的外源基因,不同于转基因

B. 没有引入新的外源基因,太空育种不同于转基因

C. 太空育种不同于转基因,并没有引入新的外源基因

D. 没有引入新外源基因,转基因不同于太空育种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他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我们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满足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需要;而在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来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从而有更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重点方向”错误。由原文“就《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言,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王国维等学者涉足其间,但整体而言,成果有限。在《红楼梦》的三重世界中,这是研究成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可知,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是“《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不是“《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

2. C A.“所以对红学研究无意义”错误。由原文“这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索隐派‘旧红学’和考据派‘新红学’的积弊而发。不论索隐派苦苦追寻的‘家国历史’之谜,还是考据派的‘自叙传’说,都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两个世界’说无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可知,“两个世界”说对红学研究由一定的意义,只是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两个世界”无力解决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

B.“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于文无据。由原文“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可知,原文只是说“无异于买椟还珠”,也就说“本末倒置”,并没有说“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

D.“但对待佛教却不甚支持”错误。由原文“他对佛并不迷信,所以才有了‘女儿两字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宝号更尊荣’的思想,才有了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可知,原文说的是“他对佛并不迷信”,并不是“不甚支持”。

3. C “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讲的是生活真实,体现的是《红楼梦》的“现实的世界”,不能体现《红楼梦》的“哲学的世界”。

4. 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红楼梦》“哲学世界”的重要性,并强调其是未来红学研究的方向;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红楼梦》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5. ①她活在一个“诗意的世界”里,贵为“金玉质”,追求高洁,清高自傲。她生活在处处充满诗意的大观园里,美丽聪颖,多才多艺,茶艺精湛,中秋联诗,极通文墨。②她活在一个残酷的“现实的世界”里,可怜金玉质,求洁不得。自小多病,出家为尼,为人孤僻,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后被贼人掳走,终陷泥淖中,遇害海边。③她活在一个复杂的“哲学的世界”里,是带发修行的佛家弟子,文学上大爱庄子,感情上情缘末了。自号“槛外人”,以清静无为自守,却六根不净,尘心未尽,不洁不空。

6. C “意在说明壶口瀑布成为世界最大黄色瀑布的原因”错误,从“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交汇处,西临陕西宜川县,东濒山西吉县,因状如茶壶之口而得此名”来看,不能体现壶口瀑布成为世界上最大黄色瀑布的原因,只能说明其命名原因。

7. A A.“文章引用王之涣、李白描写黄河的相关诗句……表现了黄河悠久的历史,富有文化韵味”错误,文章引用王之涣的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黄河一直以来的向往与深情,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引出对壶口瀑布狂放景象的描写。

8. ①照应上文作者参加的红色活动的主题,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②赋予了黄河红色文化精神,丰富了黄河的精神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9. ①自然之美:黄土高原的粗犷、壮观,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②人情之美:以常大爷为代表的陕北人民的热情好客;③人文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用自己的双手保卫、建设着美丽的家乡,成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④文化之美:黄土地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和精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0. C 句子大意是: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倦怠地求谏。近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渐多起来。行谏都颇觉得触犯圣意,这就是与当年的不同处。

“志在节俭”是动宾结构,意思完整,应在“节俭”后断开;“求谏不倦”的主语也是“陛下”,独立成句,其前断开,排除AD;

“营缮微多”是“比来”唐太宗的表现,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且“谏者”为下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

11. A A.“‘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正好相反,“社”土神,“稷”是谷神。

12. B B.“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错,原文是“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其中“厌”是“满足”之意,此句意思是“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故选B。

13. (1)希望陛下稍微停留十天半个月,等到粮食收割完毕,则对公对私都有好处。

得分点有:“少”,稍微;“旬日”,十天;“俟”,等到;“毕”,完成;“济”,帮助、好处。

(2)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得分点有:“洎”,及,等到;“以”,因为;“以谗诛”,被动句;“终”,坚持到底。

14. (1)魏徵指出唐太宗近来营建修缮的事增多,进谏颇觉得触犯圣意,与贞观初年不同,太宗大笑着承认并接受其意见;(2)刘仁轨杀了鲁宁,太宗本来想杀了刘仁轨,在魏徵的劝说下,不但没有杀死刘仁轨,反而提拔了他;(3)太宗要去打猎,刘仁轨进谏希望能够再等十几天,让百姓把庄稼收割完,太宗嘉奖并提拔了他。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徵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大唐不安定吗?”答道:“安定。”“四方夷族未归服吗?”答道:“归服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几点理由,然而承接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且陛下封禅泰山,则各国君主咸集,远方夷族首领跟从,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几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就停止封禅事。十二日,癸丑(初四),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安危的根本所在。中书令温彦博说:“深愿陛下能经常像贞观初年那样,那就好了。”太宗问:“朕近来听政有所懈怠吗?”魏徵说:“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倦怠地求谏。近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渐多起来。行谏都颇觉得触犯圣意,这就是与当年的不同处。”太宗拍掌大笑着说:“确有其事。” 辛未(二十二日),太宗亲自过录监狱囚犯,见到应处死刑的人,内心怜悯他们,放他们回家,但约定明年秋季回来就死。于是下令全国的死刑犯人,均放他们回家,等到期限到了的时候赶到京城。贞观七年,上一年放回家中的死囚犯人共三百九十人,没有人监视管制,都按期限自己回到朝堂,没有一个人逃亡,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这一年,公卿以下大臣请求太宗行封禅礼的络绎不绝,太宗传谕说“朕有气喘的老毛病,恐怕登高会加剧,你们不必再谈论此事”。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获罪被投入狱中,自恃品秩高,谩骂陈仓尉、尉氏人刘仁轨,仁轨命人将其乱杖打死。太宗大怒,命将刘仁轨押至长安当面质问他。刘仁轨说:“鲁宁当着陈仓百姓却要如此羞辱我,我实在是忿恨之极,而将他杀掉。”魏徵说:“陛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吗?百姓恃强而侵凌官吏,如同鲁宁一样的情况到处都是。”太宗高兴,提升刘仁轨为栎阳县丞。太宗将要去同州狩猎,刘仁轨上奏书说:“今年秋季粮食已成熟,百姓刚收割十分之一二,让他们承担狩猎事,筑路修桥,耗费一二万工力,实在是妨碍农事。希望陛下稍微停留十天半个月,等到粮食收割完毕,则对公对私都有好处。”太宗赐给玺书表示嘉奖他的意见,不久提升刘仁轨为新安县令。

15. C “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该句描写了观潮盛况,抒发了词人对钱塘江涌潮的赞美之情。

16. (1)苏词塑造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抒发了对大显身手的弄潮儿的赞美,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2)潘词塑造弄潮儿,塑造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健儿,是为了赞美弄潮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17.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彩舟云淡 ④星河鹭起

⑤江晚正愁余/宫女如花满春殿

⑥山深闻鹧鸪/只今惟有鹧鸪飞

18. D

不可估量:难以估计。不可限量:形容前程远大。语境说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难以估计。应选用“不可估量”;

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千变万化: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语境指书法的线条变化多,应选用“千变万化”;

贯注:(精神、精力)集中;(语意、语气)连贯;贯穿。灌注:把某一感情融入某物中。语境为把情感融入到书法作品中,应选用“灌注”;

青睐:用正眼相看,指喜爱或重视。推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语境为蕴含着作者深厚感情的作品收到人们的重视,给予高度评价,应选用“推崇”。故选D。

19. B 文中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强调;D.表特定称谓。

20. 不合逻辑,在“审美水平”前加“高超的”;句式杂糅,去掉“由……决定的”或“靠的是”。修改后为: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依靠的是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高超的审美水平。或者: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高超的审美水平决定的。

21. C 文段的主体是太空育种,太空育种是主语,排除BD;

语段强调太空育种与转基因不同,是否“引入新的外源基因”是太空育种与转基因的不同之处,故应先说不同,再说不同点,排除A。

22. ①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②认为变异就是不安全③太空种子种出的作物是安全的

四、写作

23. 例文: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而美育,则是培养人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先生说,“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方能孕育出“更伟大而高尚的行为”。可见,美育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

正如蔡先生所言,“我们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满足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需要”,可见美育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无根之水,它需要在职业、知识、服务大众的基础建立。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浪漫心灵、艺术情怀假如失去了生活的支撑、工作的担当、社会的责任、为大众服务的意识,“美育”恐怕就沦为遮掩自己玩物丧志、遇难辄避的巧饰之辞。

中央领导人要求我们,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天边的一朵云在普通人眼中是一团水汽,但在诗人眼中却是秋意、游子、乡愁与沧桑世事;道旁的一朵野花无法吸引普通人的目光,却能让画家为之驻足、欣赏、怜惜。拥有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就能在复杂浮躁的世界里静心敛气,就能在繁琐纷扰的尘俗里另辟天地,就能在困顿乖蹇的境遇里安然自适,就能在悲痛绝望的创伤里焕发生机。拥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就能发现寻常处的闪光;拥有一颗诗意的心灵,就能温暖整个宇宙的冰冷缝隙。

因此,“美的教育”就显得分外重要。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人们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美育可以从文学中、音乐中、美术中生发,它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而是回归对人们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我们的眼睛,涵养出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美丽心灵”,使我们建立起悠然恬静、诗意雍和的人生态度,搭建起细腻温暖、友善包容的人际平台,从而创造出豁达自洽、平柔静安的人生境界。

有人觉得,美育之说,缥缈虚无;美育一途,既不能强国,也不能富民,因此无甚用处。但事实上,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斩获殊荣。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渴盼着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人的心灵,一朵朵美好的青春之花才终将绽放于中华大地。

今天,美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还是美术馆里人们的身影,都反映出“以美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正如蔡先生所说,唯有知识与情感并举,才算是认识了人生的价值。让我们在可感可知的审美中,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遍览花开云舒的变幻多姿,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欣赏生活生命的诗意美好,涵养出一颗颗生机勃勃、灵动妙悟的“美丽心灵”。

立意:

1.追求人生趣味,到达理想境界。

2.将“立身立业”与“审美知美”相融合。

3.学校美育,立德树人。

4.让美育在新时代成为刚需。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