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省普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广东省普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艺术的高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后,反而会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这一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B.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以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百姓的心声。

D.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番”字。

B.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老太太

冯骥才

齐老太太有滋有味住在西城一个小院里。老头死了后,就一个念想——家别散了。

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闺女老三没出嫁,两儿子老大老二虽然都成了家,还全住在家里,守着老娘。老娘心里一幅幅画。一家人在这院子里春天栽花种草,夏天纳凉说话,秋天举竿打枣,冬天扫雪堆人。平时全家围着摆在堂屋正中一张方桌,一日三餐,虽无山珍海味,却有荤有素,有饭同吃,有福同享。闲时老太太叫来老三和两房儿媳妇陪她打打牌。孙男娣女们在院里玩耍。齐家人全都本分平和,彼此没斗过气、拌过嘴、红过脸。老太太说自己活在天堂里。可等到将来哪一天自己上了西天,想这个家,怎么办呢?说到这儿就掉眼泪了。

打牌是老太太平生一大好。可是她七十岁后,打多了便要歇一会儿。几个孩子便在堂屋一角,给她支了一张软榻,她累了,就倚在榻上伸伸胳膊腿儿,有了精神招呼闺女媳妇接着再来。反正全家人对老太太一呼百应,只顺不呛,每天最后一把牌都要叫老太太胡。

齐老太太的两房媳妇人都不错。平时,丈夫出去干活,都在家中料理杂事,哄孩子玩,一人一天轮流做全家的饭菜,还一起伺候婆婆,陪着玩牌。玩牌对谁都是乐事,一边玩,一边说闲话、吃零嘴、喝茶;玩牌不玩钱没劲,可这家人的钱都不多,赢输也不过三五个铜子儿,大半都“输”给了老太太。玩牌时,老太太爱在身边放一把痒痒挠子,她只要等牌胡,后背就痒痒;闺女老三有个小圆镜,时不时照一下自己;大儿媳爱放一盒洋烟,烟瘾上来憋急了,抽几口;二儿媳特别,总把手上一个金戒箍摘下来,放在一块手帕上,她怕洗牌时总磨这戒指。她是穷人家的闺女,这金戒指是她当年最金贵的陪嫁。虽然只是一个圆箍,没做工,但够粗,颜色很正。

天天打牌,这戒指天天放在她右手一边。可是一天,她抽空去灌暖瓶回来时,忽然“哟”一声,戒指没了。她找,别人帮她找,桌上地下找,一遍遍找,居然就找不着了。老太太说:“甭急,自己家还会丢东西,细找找。”

二儿媳就这一件宝贝,丢了自然心急,还有火,忍不住冒出一句:“就出去灌水这一眨眼的功夫,光天化日的怎么会没,除非闹鬼了。”

丢东西的事一出来,本来就叫在场的人心里发毛。大儿媳有点沉不住气,说:“哎哟二妹,我挨着你,你说闹鬼,可别是说我拿的。”

二儿媳说:“你干嘛往你身上揽,我能说谁,只能怪我不该把这么值钱的东西撂在桌上。”其实这都是些着急的话,可现在你一句我一句,就都是往火上浇油了。

话再说下去,就会呛起来。

齐家从来没过这种事,最坐不住的是老太太。她脸色像张纸,忽然双手把桌子一推,这么大年纪,居然推出半尺远。她大声说:“现在谁也别出屋,你们给我翻箱倒柜地找,相互别客气,搜身!我不信找不出来。我不信我齐家——关着大门会丢东西!”

老太太头一遭发火!

大伙乖乖地按照老太太的话做。把屋里从明面到暗处,再到犄角旮旯,每一寸地界全都细细找过,连老太太歇身的软榻也拉出来,翻一个儿。姑嫂相互之间,头一次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搜身。那一瞬,齐老太太把双眼闭上,好像死了一样;她心里觉得这个家该是好到头了,要毁了。无论这戒指在谁身上,一翻出来,全是给这家捅上一刀。可是奇怪的是,戒指还是没影儿。连条案上的花瓶全扣过来,还能跑到哪去?真还是应了二儿媳那句话——除非闹鬼了!

闹不闹鬼不知道,反正一股阴气从此罩住了齐家。先前那股子劲没了。人人各有心事,相互之间没话;若是说话,也是没话找话,若是笑笑,全是作假。谁知谁怎么想的?老太太的牌局还摆,却打不起劲儿来。一天老太太忽然“哗啦”一声把牌全推倒了,阴沉着脸说:“我气力不济了,打不下去了。”就此停了牌局。牌局一停,齐家冷清了一大半。

老太太心里那些画儿,也就一幅幅扯下来。

谁也不知该怎么把这局面掰回来,反正那金戒指找不回来,事情就过不去。

可是一天晚饭后,老太太趁着全家都没离开饭桌,忽然对大家说:“我要跟你们说一件事。你们听好了!二媳妇那戒指的事你们别再瞎猜,戒指是我拿的!我有急用。你们也甭问我拿去干什么用了。回头我会想办法把这事圆上。”

老太太这话像晴天打雷,全家脸对脸看着,不敢相信。可是,老太太一辈子没说过半句谎,她的话从来不会掺一点假。不论她说什么,大家全信。再说老太太的话也有道理,丢戒指那天,人人都搜了身,没搜身的只有老太太本人。当时谁也不会去搜她呀。如果不是她拿的,好好一个金戒指跑哪儿去了?如果是她拿了,怎么拿的?拿去干嘛用了?

老太太不说,没人敢问,也没人敢议论。可是从此,不知不觉对老太太的感觉就变了,她怎么能偷自己儿媳妇的东西呢?想都不敢想。素来对老太太的敬意,自然少了几分。这一切,老太太嘴里不说,心里有数。虽然她把事情的真相撩开,彼此的猜疑和别扭没了,可是从此她在这家里老老少少眼中,脸上没光,说话差劲,身子矮了半截。人就一下子老下去许多。往后很少出屋了,吃饭都是叫老三把饭菜端到里屋,不愿别人看到她。她是不是没脸见人?

一年多后,老太太过世。

齐家办过丧事,整理正房。当拆掉堂屋一角的软榻清扫地面时,老三忽然发现地砖缝里有个东西亮闪闪,她有点奇怪,蹲下来,从头上拔下簪子把这东西拨出来一看,大声叫喊兄嫂,大家过来一瞧,全都大吃一惊!原来就是那只丢失的金戒指,原来它一直好好地呆在这儿!

在丢戒指那天,这地方也都找过,只是因为那时是下晌,屋里没有阳光,自然看不到。现在是晌午,一道阳光射进来,正好照在这砖缝之间,金戒指便灿然夺目地重回齐家。

老三流着泪对着这戒指说:

“你干嘛躲在这儿了,你要了我娘的命啊!”

这家人想到老太太,不知不觉全都淌下泪来。

(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提到的齐老太太心里的一幅幅画,体现了中国人看重家庭的理念,把享受天伦之乐视为莫大的幸福。

B.齐老太太爱打牌的爱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则为解闷,更是为聚人气、凝人心,图的是家和万事兴。

C.戒指丢了,齐老太太“好像死了一样”,这表明她明白,一旦找出偷戒指的“贼”,家离“散”不远了。

D.齐老太太“自供”戒指是自己拿的,是看家里头每况愈下的状况而做的无奈之举,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人物为标题,文字简洁,交代了主要写作对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金戒指是二儿媳最金贵的陪嫁,为下文写她丢戒指后着急上火言语不当做了铺垫。

C.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事铺陈,不加渲染,以白描手法为主,三言两语就已栩栩如生。

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且具有天津地方特色,如“甭急”“撂桌上”等等。

8.戒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加以简析。

9.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俗世”之“俗”和“奇人”之“奇”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承规,字大方,楚州山阳人。建隆中补高班,太宗即位,超拜北作坊副使。会土民啸聚为寇,承规与知州乔维岳率兵讨定之。真宗即位,为胜州刺史,俄兼勾当群牧司。大中祥符初,议封泰山,以掌发运使迁昭宣使、长州防御使。会修玉清昭应宫,以承规为副使。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拜宣政使、应州观察使。五年,以疾求致仕。修宫使丁谓言:“承规领宫职,藉其督辖,望勿许所请,第优赐告诏。特置景福殿使名以宠之,班在客省使上。”仍改新州观察使,上作歌以赐。承规以廉使月禀归于有司,手诏褒美,复定殿使奉以给之。本名承珪,以久疾羸瘵,上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疾甚,请解务还私第,听之。七月卒,年六十四。废朝,赠左卫上将军、镇江军节度,谥曰忠肃。承规事三朝,以精力闻,乐较簿领,孜孜无倦。自掌内藏仅三十年,检察精密,动著条式。又制定权衡法,语在《律历志》。性沈毅徇公,深所倚信,尤好伺察,人多畏之。上崇瑞命,修祠祀,饰宫观,承规悉预闻。作玉清昭应宫,尤为精丽。屋室有少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所费。二圣殿塑配飨功臣,特诏塑其像太宗之侧。承规颇好儒学,喜聚书,间接文士质访故实,其有名于朝者多见礼待,或密为延荐。自寝疾惟以公家之务为念,遗奏求免赠赙诏葬,上甚嗟惜之,遣内臣与鸿胪典丧,亲为祭文。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B.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C.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D.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阳,地名。古代因地形和所受太阳辐射多少的关系,形成了“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的说法,很多地名得名于此。

B.“封泰山”是指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古代帝王到泰山祭天,表明自己受命于天。

C.“废朝”意思是“停止上朝”,名臣功臣死后,朝廷会停止上朝,以此表示哀悼。

D.配飨即合祭、衬祀,指功臣死后附于帝王旁享受合祭,是古代帝王奖赏功臣的一种形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承规文武兼备,不但平定了土民造反,而且精于掌管宫内事务。日常喜好儒学藏书,礼遇各方名士。

B.真宗对刘承规宠爱有加,考虑到刘承规长期衰弱多病,为其更名,以度化危难。当他病重之时,皇帝恩赐宅邸准他颐养天年。

C.刘承规深知皇帝喜好,并顺应皇帝的迷信天命的心理,将玉清昭应宫修建的富丽堂皇。

D.刘承规工作为官清正,一心为公,深受信赖,先后侍奉三朝,特别喜欢观察别人过失,因此,人们都惧怕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规领宫职,藉其督辖,望勿许所请,第优赐告诏。

(2)屋室有少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所费。

14.刘承规生前深受皇帝倚重,死后也荣宠非常,简述他死后荣宠是如何体现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③,何处是吾乡。

(注)①王缄:苏轼妻弟。此时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后归葬家乡眉山,已经十年。②凭:烦请。③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苏轼当时因受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设法“忘却”过去却难以“忘却”,他尽量控制内心的悲痛却只是枉然,可见悲痛之深。

B.王缄的到来,在苏轼心中增添了几分暖意;王缄的离去,融入了多重情感的“愁”,格外深重。

C.“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寓“人生如梦”之意,苏轼感慨自己宦海浮沉,人生就像一场梦。

D.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词人送别的心情以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16.有评论认为,“悲”“愁”贯穿全词。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蕴含了哪些悲愁之情。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国家形势危亡和个人身世坎坷。

(2)《赤壁赋》中,苏轼与客泛舟赤壁时“举酒属客”后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表达此时的快乐之情。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刻,整个浩门川峰是一片豪放的金黄,一派________的景象。远处,雪山和大川都被覆盖上金色的外衣;高处,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仿佛是一片倒扣的深蓝大海;脚下,被火红的太阳抚摸过的花海黄得耀眼,宛如一片金黄的海洋。花香四溢,________,让人感觉天地都是香甜的。极目所望是________的黄色,浩门河在花海中间婉转流淌,远处与祁连山遥相辉映,那种强烈的色差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的的恢宏气势。如果你骑上单车________于花海,那又是一番惊奇体验。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耗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竟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远处的霭霭雪峰、高处的巍巍青山、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作为了陪衬。这景,只有高原有,也只配高原才有。它不仅颠倒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蔚为壮观 感人肺腑 一望无际 徘徊

B.蔚为大观 沁人心脾 铺天盖地 徜徉

C.蔚为大观 感人肺腑 一望无际 徘徊

D.蔚为壮观 沁人心脾 铺天盖地 徜徉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不仅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B.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

C.它不仅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D.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

20.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融雪剂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钾和氯盐,它可以通过降低冰雪融化温度融化道路上的积雪。冬天大雪后,使用融雪剂能够快速除雪化冰,使道路畅通,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破坏道路路基,加速路面老化;加大土壤盐碱化程度,伤害路边植物;污染河流和地下水,威胁人类健康;附着并侵蚀过往车辆的轮胎及底盘,造成安全隐患等。今年冬天,某城市实施绿色清雪行动,除市区干道及主要支道可以使用融雪剂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控融雪剂的使用。这一举措实行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部分市民的出行带来不便。这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民发出不满声音:路滑难走,耽误时间,有时候生命都受到威胁,还顾什么环保?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结合材料概括过量使用融雪剂的危害,反驳网民的观点。(至少两条)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伴随人的成长,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美育。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可见性格之美、心灵之美多么重要!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我的成就来源于音乐。”同样,许多科学家成就的取得,与他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国维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这充分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性。

以上论述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围绕你的成长,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A

2.D

3.C

4.文章开篇提出"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的问题,接着从艺术的高度、作品的厚度、生活的温度三个角度回答了此问题。

5.①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②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③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④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与“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曲解文意。原文: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由此可见,“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并不是总是出现的,新创作品也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错,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由此可见,文章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是为了论证上述观点的。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综合材料二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通过科技手段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丰富表现形式”。

A.没有涉及科技手段;

B.是对观众的要求;

C.既涉及科技手段,又涉及中国故事《青蛇》;

D.虽涉及了时尚元素与中国故事,但时尚元素不等于科技手段。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有五段,第一段为提出问题,“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第二段到第五段为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是从艺术的高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的从作品的厚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是从生活的温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

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概括出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

结合“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概括出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

结合“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概括出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

结合“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概括出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

6.D

7.B

8.(1)推动情节发展。戒指的丢失牵动着齐老太太一家和谐氛围的变化,促使齐老太太做出“自供”的决定,推动着情节一步一步向前发展。(2)丰富人物形象。齐老太太因戒指丢失家庭氛围骤变而做出“自供”的决定,彰显出其忍辱负重、独当家难的大仁大义。(3)戒指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齐老太太家人由和谐生隔阂,齐老太太由和蔼可亲到头遭发火并停了牌局,齐家人由对齐老太太的尊敬信任到齐老太在他们心中“矮了半截”,皆是由戒指引起。

9.“俗”之一,体现在人物是世俗的平凡之人,住在小院里,过着平凡日子。“俗”之二,体现在市井生活的人情人性,有其乐融融,也会因丢东西而产生隔阂分歧,实实在在,有笑有泪。“奇”之一,体现在齐老太太作为一家之主,不求富贵显达,将家庭和睦看的至高无上。“奇”之二,体现在齐老太太用“打牌”的方式凝聚人心,促进家庭和睦。“奇”之三,体现在齐老太太为了一家和谐而忍辱负重,独担“罪过”,可敬可叹。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错误,表述不当,对于老太太而言这是她当时仅能想出的方法了。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B.“为下文写她丢戒指后着急上火言语不当做了铺垫”错误,分析此项时,要先了解两个专业术语,“铺垫”和“伏笔”。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张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种烘托,一种陪衬。其实也是利用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或为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伏笔是指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它为了前后照应,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据此,此处“金戒指”应是“埋下伏笔”。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物象作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此题考查对物象作用的分析,物象的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从情节上来看,根据文本前四段“本分平和,彼此没斗过气、拌过嘴、红过脸”可以看出,齐老太太一家氛围和谐;第九段“话再说下去,就会呛起来”,因丢了戒指,齐老太太一家发生了矛盾;第十一段“老太太头一遭发火”,老太太也因为丢戒指事件而着急;第十四段“老太太心里那些画儿,也就一幅幅扯下来”,可以看出,齐老太太一家氛围已经出现了嫌隙;第十六到第十八段齐老太太“自供”,家庭氛围冷到了极点。由此可以看出丢戒指的事件牵动了齐老太太一家氛围的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文章开篇塑造了一个安享晚年的幸福的老太太的形象,矛盾发生时有威严的老太太形象,再到“自供”时有忍辱负重、独当家难、大仁大义的形象。通过丢戒指事件能够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化。

从线索角度来看,本文围绕丢戒指事件,发生了三种变化:第一种是家庭氛围的变化,由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变成有嫌隙的家庭氛围;第二种是老太太的性情的转变,由和蔼可亲到发火;第三种是对老太太的态度发生转变,由对老太太的话深信不疑的尊敬信任到在后辈心中“矮了半截”。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读清题干要求“‘俗世’之‘俗’和‘奇人’之‘奇’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因此只要找到文中体现“俗”和“奇”的地方即可。

“俗”之一,体现在:“老娘心里一幅幅画。一家人在这院子里春天栽花种草,夏天纳凉说话,秋天举竿打枣,冬天扫雪堆人。平时全家围着摆在堂屋正中一张方桌,一日三餐,虽无山珍海味,却有荤有素,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描绘了一幅平凡小日子的图景,是普通老百姓的普通生活。

“俗”之二,体现在本文叙事时不仅仅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其乐融融的时候,但是在丢戒指后也会产生隔阂嫌隙,“其实这都是些着急的话,可现在你一句我一句,就都是往火上浇油了”,符合现实生活,写出了市井生活的人情人性。

“奇”之一,体现在“齐老太太有滋有味住在西城一个小院里。老头死了后,就一个念想——家别散了”,说明老太太的愿望很朴实,很看重家庭和睦。

“奇”之二,体现在“齐老太太的两房媳妇人都不错。平时,丈夫出去干活,都在家中料理杂事,哄孩子玩,一人一天轮流做全家的饭菜,还一起伺候婆婆,陪着玩牌。玩牌对谁都是乐事,一边玩,一边说闲话、吃零嘴、喝茶;玩牌不玩钱没劲,可这家人的钱都不多,赢输也不过三五个铜子儿,大半都‘输’给了老太太”可见,老太太用“打牌”来促进家庭和睦,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

“奇”之三,体现在“我要跟你们说一件事。你们听好了!二媳妇那戒指的事你们别再瞎猜,戒指是我拿的!我有急用。你们也甭问我拿去干什么用了。回头我会想办法把这事圆上”,可以看出齐老太太很看重家庭和睦,希望用“自供”的方式能换回一家的和谐。

10.C

11.A

12.B

13.(1)刘承规掌管宫内职务,(内宫)还需要倚仗他来监管督辖。希望不要答应他的请求,只可按优等级别赐给褒奖诏书。

(2)只要房屋稍微有不合乎标准的情形,即使华丽的装饰已经齐备,也一定要毁掉重修,有关官员不敢核算所花费的钱财。

14.①朝廷停止上朝,追授他为左为上将军、镇江军节度使,谥号为忠肃;②在二圣殿配飨,为他塑像。③皇帝派内臣和鸿胪寺官员主持丧事,亲自为他写祭文。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祀汾阴”为动宾短语,与“复命”是两个行为,中间需断开,在“复”前断开,排除BD;

“安流”是修饰动词“达”,是说“如何到达”,中间不可断开,应在“达”后面断开,排除A。

故选C。

这句话的含义是:真宗要到汾阴祭祀,又派刘承规监督运送物资。议事者认为,由京城到河中,取道陆路则山势险恶,取道水路则水流湍急。刘承规决议采用水运,各种供应的物品都由水路平安运到。礼仪结束后,应当进升官职,刘承规上表请求退休,真宗下达亲笔诏书加以敦促勉励,还作了一首七言诗赐给他。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错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皇帝恩赐宅邸准他颐养天年”错误。原文“疾甚,请解务还私第,听之”,刘承规病重,请求解除职务,返回自己家,真宗照准。文中没有写皇帝恩赐宅邸。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领”,掌管、统领。“藉”,凭借、倚仗。“许”,答应。“第”,只。

(2)“中”,合乎。“具”,齐备、完备。“更”,再、重新。“所费”,花费的钱财。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废朝,赠左卫上将军、镇江军节度,谥曰忠肃”可知,朝廷停止上朝,追授他为左为上将军、镇江军节度使,谥号为忠肃。

根据“二圣殿塑配飨功臣,特诏塑其像太宗之侧”可知,在二圣殿配飨,为他塑像。

根据“遣内臣与鸿胪典丧,亲为祭文”可知,皇帝派内臣和鸿胪寺官员主持丧事,亲自为他写祭文。

参考译文:

刘承规,字大方,是楚州山阳人.在建隆年间补授高班。太宗即位后,越级担任北作坊副使。适逢当地山民聚众造反,承规和知州乔维岳率领兵马讨伐平定了暴乱。真宗即位后,刘承规担任胜州刺史。大中祥符初年,朝廷商议前往泰山封禅,由掌发运使升迁为昭宣使、长州防御使。适逢修建玉清昭应宫,朝廷又任命刘承规为副使。真宗祭祀汾阴,又派刘承规监督运送物资。议事者认为,由京城到河中,取道陆路则山势险恶,取道水路则水流湍急。刘承规决议采用水运,各种供应的物品都由水路平安运到。礼仪结束后,应当进升官职,刘承规上表请求退休,真宗下达亲笔诏书加以敦促勉励,还作了一首七言诗赐给他。任命他为宣政使、应州观察使。大中祥符五年,刘承规以有病为由请求辞官归故里。修宫使丁谓进言说:“刘承规掌管宫内职务,(内宫)还需要倚仗他来监管督辖。希望不要答应他的请求,只可从优赐给褒奖诏书,特意设置景福殿使一职让担任,以于恩宠,班序在客省使之上。”刘承规改任新州观察使,真宗写了一首诗歌赐给他。刘承规将观察使每月的俸禄交给有关官员,真宗下达手诏加以褒扬赞美,又确定将景福殿使的俸禄发放给他。刘承规原本名叫刘承珪,因为长期衰弱多病,真宗取道家改名以度危难的用意,将他的名改珪为规。刘承规病重,请求解除职务,返回自己家,真宗照准。七月,刘承规去世,时年六十四岁。朝廷停止上朝,追授他为左卫上将军、镇江军节度使,谥号为忠肃。刘承规事奉三朝,以精力充沛闻名,喜欢核查官府中记事的簿册文书,孜孜不倦。自从掌握内库三十年来,检察精细严密,采用的办法都成了条例和程式。他还制定了权衡法。刘承规性情深沉刚毅,一心为公,深受信赖,特别喜欢暗察别人的过失,人们大多惧怕他。皇上崇尚祥瑞符命,修建宗庙,装饰宫观,刘承规都得以参与其事并得知内情。建造的玉清昭应宫,尤其精美华丽。只要房屋稍微有不合标准的情形,即使已经镶金嵌玉,也一定要毁掉重修,有关官员不敢核算所花费的钱财。二圣殿塑旁附祀功臣的肖像,真宗特意下诏塑他的肖像,放在太宗身旁。刘承规很爱好儒家学问,喜欢藏书,闲暇时常接见文人,考访旧时真相,对那些在朝中有名望的文人总是以礼接待,或者暗中推荐入朝为官。刘承规自从病重后,只将公家的事务作为心中的挂念,死后留下奏疏要求朝廷不要赠送助葬的财物,不下诏治丧,真宗深为赞叹惋惜,派宦官与鸿胪寺官员主持丧事,亲自为他写了祭文。

15.C

16.①悼亡的悲痛之情。妻弟王缄的到来让苏轼又陷入悲痛之中,苏轼请王缄将自己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吊慰妻子。

②送别的惆怅之情。相聚短暂又要离别,愁肠断尽,以后再无肠可断了。词人还借酒浇愁,排遣离怀。

③思乡的愁苦之情。苏轼念着家乡的好,却飘零在外成为孤客,没有归期;感慨自已辗转流离,不知何处才是家乡。

④仕途的失意之情。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受到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内心充满压抑、孤独和失意之情。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寓‘人生如梦’之意,苏轼感慨自己宦海浮沉,人生就像一场梦”错误。“人生如梦”应为“人生如寄”,“人生就像是一场梦”应为“人生飘零”。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理解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读懂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体味和分析。

“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意思是: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写出了悼念亡妻的悲痛之情;

“殷勤且更尽离觞”意思是: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何处是吾乡”意思是: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抒发了思乡的愁苦之情。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意思是: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此时的他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受到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内心充满压抑、孤独和失意之情,也写出了仕途的失意之情,整首词字里行间蕴含着悲愁之情。

1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飘、絮、浮、萍、诵、窈、窕、苟、达。

18.D

19.A

20.采用拟人手法,“灿烂的笑脸”突出花开的繁盛、灿烂;“葱绿的手腕”描绘出油菜花随风摇曳的优美姿态,展现出油菜花亲切可爱的模样,流露出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蔚为大观:形容丰富多彩的景色;雄伟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指文物、盛大的景象等。此处强调的是油菜花盛开时景象十分壮观,应选“蔚为壮观”。

感人肺腑:指内心深处。形容使人内心深受感动。也作“感人心脾”。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此处形容的是花香,应选“沁人心脾”。

铺天盖地:遮住天,盖住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此处根据后文“浩门河在花海中间婉转流淌,远处与祁连山遥相辉映”可见,这片金黄并非没有边际,故选“铺天盖地”。

徘徊:比喻犹豫,拿不定主意。徜徉: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根据语境,此处指陶醉于花海,应选“徜徉”。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二,一为搭配不当,“颠倒……认知”搭配不当,应该是“颠覆……认知”,排除CD。

二为语序不当,应该先“颠覆认知”,再向外界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空间上来说也应该“内陆”在前,“远方”在后,排除B。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修辞手法的能力。

“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采用拟人手法,用“灿烂的笑脸”“葱绿的手腕”来写油菜花,突出了油菜花盛开的热烈和随风摇曳姿态的优美,自然而然引出人们受它吸引,欣赏喜爱它的情绪,把油菜花描写得更生动形象,亲切可感。

21.①但过多使用也有很多危害②其他道路以人工清雪为主③市区清雪速度明显迟缓

22.①破坏道路设施及车辆,造成安全隐患。②破坏植被,污染饮用水,威胁人类健康。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面“如……”强调的是使用融雪剂的危害,故应填“但过多使用也有很多危害”;

第二空,语境前后“除市区干道及主要支道可以使用融雪剂外”“严控融雪剂的使用”强调的是有限制的使用融雪剂,此处应强调其它道路的清雪方式,应填“其他道路以人工清雪为主”;

第三空,说的是这一举措施行后的情况,根据后面“给部分市民的出行带来不便”可知,此处应强调清雪速度慢,故填“市区清雪速度明显迟缓”。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根据“破坏道路路基,加速路面老化”“附着并侵蚀过往车辆的轮胎及底盘,造成安全隐患”概括出:破坏道路设施及车辆,造成安全隐患。

根据“加大土壤盐碱化程度,伤害路边植物;污染河流和地下水,威胁人类健康”概括出:破坏植被,污染饮用水,威胁人类健康。

23.【例文】

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美育”一词看似非常抽象,但随着物质高度的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美育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更加的引人关注。从单纯的对事物直观的感受,转变为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看法,人们融入了更多的理性与理智的思考,从中去发现事物的美好。然而在污文化、丧文化充斥着整个互联网,甚至逆向输出到传统媒体的舆论战场中,人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依然停留在污力滔滔的言论中不能自拔,从而导致价值观的偏差。藕发莲生必有其根,缺少美育,审美能力欠佳乃根源所在。因此,要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发现社会上更多美好的事物。

加强美的熏陶与培养,能够保留心灵的净土。身体和心灵至少有一个在路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逐利的心态在现代社会显得更为现实一些。殊不知这种逐利的社会心态,给人的身体造成的压力可以通过短暂的休息调整得以缓解,但是心灵的创伤缺失难以弥补的长袖之痛。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审美的心境能够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当中保留一份内心的本真,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不同事物的美好,即使它是丑陋的。美的熏陶与培养能够让一个人拥有看待世界独树一帜的眼光,能够让一个人有更加完善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加强美的熏陶与培养能够留住心灵中的那一摸纯真和一片净土。

加强美的熏陶和培养,能够成就胸襟和气象。一个人的胸襟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和人生高度。心胸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古有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宽广胸襟,现有廖俊波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心胸。古有孟子善于培养自我的浩然之气,现有大国公民追求心胸的宽广……人们将胸襟作为个人立身行事的基础,将胸襟作为自身内涵的涵养。然而现如今人们对于美的培养与孕化早已抛之九霄云外,对于美的事物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缺乏理性的思考。从古至今的先贤大儒为后人总结出人生的大智慧——要注重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成就胸襟和气象。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审美能力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个人之福,国家之幸,不容小觑。因此,不仅要正确认识美、更要不断发现美、还要努力创造美,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方能让个人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助力社会美好。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体是当今社会对“美育”问题的思考。第一句话强调人的成长离不开美育。赫拉克利特的话强调性格之美与心灵之美的重要性。后面说到许多科学家取得成就与审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引用王国维的名言,指出美育的作用——使人感情发达;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学生要围绕美育,讨论美育的价值,探讨美育与其它四育的关系,强调美育在当下的重要性都是切题的。

“以上论述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围绕你的成长,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围绕自己的成长,并结合材料来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立意】

1.美育是一种刚需;

2.不懂审美,世界与你无关;

3.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4.加强美育,陶冶情操;

5.加强美育,提高审美能力;

6.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