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诗的自然精神专练、《通鉴纪事本末》选文阅读理解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唐诗的自然精神专练

唐诗的自然精神

刘宁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就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的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法企及的艺术境界。

B.诗歌作品有着浓厚自然之趣的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

C.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D.中国的山水诗中的“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这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有所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诗歌中的赤子之心。

B.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C.文章结尾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精神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有启发。

D.文章引用陶渊明的《饮酒》中的句子,论证了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的“空”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澄澈宁静的诗境。

C.在《汉江临泛》中,王维写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呈现爽朗明澈的诗境,也是诗人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1.A

2.D

3.B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法企及的艺术境界”表述错误,文章第一段强调的是“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无法企及”与“无限企慕”表意不同。

(2)D项,根据原文内容,文章引用了王维的《鹿柴》来论证了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3)A项,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

C项,“在《汉江临泛》中”错误,应该是“在《新晴野望》中”。

D项,“逍遥远游之境”是庄子的境界,并不是本文论述的李白的大鹏精神。

故选B。

唐诗的自然精神

刘宁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今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1.B(“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是在唐代展现Im来的,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开启了自然之美的画卷。)

2.C(是对比论证,不是类比论证。)

3.C(A项,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B项,是“澄澈宁静”,不是“深远空寂”。D项,“逍遥远游之境”是庄子的境界,并不是本文论述的李白的大鹏精神。)


《通鉴纪事本末》选文阅读理解



《通鉴纪事本末》选文 

19.衣绣夜行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通过“破釜沉舟”,项羽终于打败了强大的秦朝军队;他如果能保持这种状态,夺取天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他的霸业却因自己的短浅目光而功败垂成。其实,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是一味想着“摆谱”,最终连目前的状况也很难维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数日                居:居住

B.韩生说项羽曰           说:劝说,说服

C.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冠:戴帽子

D.项羽闻之,烹韩生        烹:烹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B.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C.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D.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

(2)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4.项羽为什么不听从韩生的劝告在关中建都称霸?(3分)

 

【答案】

1.A  2.C

3.(1)关中地区依仗高山大河作屏障,是四面都有关塞要隘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富饶,可在这儿建都称霸。(得分点:“阻”“都”)

(2)如果富贵了不归故乡,就如同身穿锦绣的衣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啊!(得分点:“衣”“夜”)

4.因为项羽看见关中的秦朝宫殿都已经烧毁了。项羽想回到故乡去炫耀自己在秦宫室抢到的财宝和妇女。

 

【解析】

1.选A项。“居”在这里是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经过的时间,可译为“过了”。

2.选C项。“西”是“向西”的意思,是“屠”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火”是“三月不灭”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东”是“向东而去(回到关东)”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3.翻译:

(1)关中地区依仗高山大河作屏障,是四面都有关塞要隘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富饶,可在这儿建都称霸。(得分点:“阻”“都”)

(2)如果富贵了不归故乡,就如同身穿锦绣的衣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啊!(得分点:“衣”“夜”)

4.因为项羽看见关中的秦朝宫殿都已经烧毁了。项羽想回到故乡去炫耀自己在秦宫室抢到的财宝和妇女。

【参考译文】

过了几天后,项羽率兵向西进攻,屠灭咸阳城,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杀掉,放火烧毁了秦的宫殿,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还没熄灭。项羽还命令收取秦宫室的财宝和妇女,然后回到关东。项羽的暴掠行为,使秦地的百姓大失所望。

有位韩先生劝项羽说:“关中地区依仗高山大河作屏障,是四面都有关塞要隘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富饶,可在这儿建都称霸。”项羽看到秦王朝的宫室都已烧尽,到处是残砖破瓦,一片狼藉,便惦记着要返回东方的家乡彭城去,说道:“如果富贵了不归故乡,就如同身穿锦绣的衣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知道你是谁呀!”韩生退出来后说:“人们都说楚人像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却办不成人事,果然如此。”项羽听到这话后,下令将韩生烹杀了。

 

 20.置之死地而后生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狭路相逢勇者胜。”韩信、张耳率领区区三万将士,孤军深入敌国,与号称二十万大军的赵军作战,结果却大获全胜,临阵斩杀了号称善于用兵的敌军统帅陈余,活捉了敌国国君,取胜的原因就在于把自己置于死地,非拼命不可图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将效首虏虏,毕贺       效:模仿,仿效

B.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倍:背向,背着

C.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顾:不过,只不过

D. 善!非臣所及也          及:赶上,追上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毕贺,因问信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B.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C.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使人人自为战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此何术也

B.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C.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D.非臣所及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2)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答案】

1.A  2.A  3.C

4.(1)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2)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

 【解析】

1.选A项。“效”在这里是“献出”“交出”的意思。

2.选A项。A项两个“因”都用作介词,可译为“趁着”“趁机”。B项两个“者”都用作代词,前者用在时间词后面,可不译;后者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的方面”“……样东西”等。C项两个“所”,前者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等。D项两个“为”,前者是表目的的介词,可译为“为了”;后者用作动词,可译为“变成”。

3.选C项。C项是一般的否定句。ABD三项都是判断句。A项用“此”表判断,B项用“非”表否定判断,D项也是用“非”表否定判断。

4.翻译:

(1)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2)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

【参考译文】

战斗结束,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兵法上提出:‘布军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待打败赵军后再会餐’,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韩信说:“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将领们于是都心悦诚服地说:“对啊!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

 

 

 

 

 

 11.抱薪救火

四十二年,赵人、魏人伐韩华阳。韩人告急于秦,秦王弗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如秦,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请发兵矣。”乃与武安君及客卿胡阳救韩,八日而至,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武安君又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魏段干子请割南阳予秦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欲玺者制地,魏地尽矣!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卒以南阳为和,实修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标题系编者所加)

【注】修武:停止武力相争。

【导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六国被秦国消灭,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六国“自废武功”——不断自我削弱的做法,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深陷其中的魏王并没有看清其危害,苏代予以指出,他也不加痛改。其结果,就只能等待亡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急乎?故使公来       故:所以

B.是则然也              然:是的,对的

C.事始已行,不可更矣     更:更加

D.卒以南阳为和,实修武   卒:最终,最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

B.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

C.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

D.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

(2)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

4.苏代说“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是什么意思?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C  2.D

3.(1)事情很急,您虽然有病在身,还望您辛苦连夜走一趟!

(2)如果韩国形势真紧急的话,他就会改变想法,去向别的国家求援,因为还不危急,所以我才再次来秦国求援。

4.第一问:以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第二问:他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割地贿赂秦国的危害,以阻止魏王割地求和。

 【解析】

1.选C项。“更”在这里是“更改”“改变”的意思。

2.选D项。“贵(看重)”是“枭”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用(使用)”是“智(谋略)”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魏王”是“不听(不听从劝告)”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

3.翻译:

(1)事情很急,您虽然有病在身,还望您辛苦连夜走一趟!

(2)如果韩国形势真紧急的话,他就会改变想法,去向别的国家求援,因为还不危急,所以我才再次来秦国求援。

4.第一问:以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第二问:他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割地贿赂秦国的危害,以阻止魏王割地求和。

【参考译文】

周赧王延四十二年(前273年),赵国、魏国联合共同进攻韩国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王不救。韩国丞相对陈筮说:“事情很急,您虽然有病在身,还望您辛苦连夜走一趟!”陈筮到了秦国,拜见穰侯魏冉。穰侯问:“事情很危急了吗?所以派你来了。”陈筮却说:“不急。”穰侯生气地问:“那是为什么?”陈筮回答说:“如果韩国形势真紧急的话,他就会改变想法,去向别的国家求援,因为还不危急,所以我才再次来秦国求援。”穰侯立即说:“发兵救韩国。”于是便和武安君白起及客卿胡阳领兵救韩,经过八天的紧急行军到达战场,在华阳城下击败魏军,赶跑芒卯,俘获敌人三名将领,斩首十三万人。武安君又与赵军大将贾偃作战,将赵军二万人淹死在黄河中。魏国段干子提出割让南阳与秦国求和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秦国相印的是段干子,而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让想得到土地的秦国来控制想得相印的,想得到相印的段干子来控制想得到的地,这样魏国的土地就会被分割干净。以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干柴烧不尽,火也不会灭的。”魏王说:“你说的有道理,可是割地的事已做了决定,不可更改了。”苏代接着劝说道:“下棋的人之所以看重‘枭’这颗棋子,是因它在便利时可以吃其他棋子,不便利时就停止行动等待机会。如今大王使用谋略还不如下棋用‘枭’棋子那样灵活多变呢!”魏安釐王没听从劝告,最后以南阳地割给秦国求和解。实际上停止了以武力相争。

  

12.礼贤下士

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色愈和。乃谢客就车,至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武王伐纣夺得商朝天下以后,一病不起。执掌周朝权柄的周公,为了招览天下贤才,接待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周朝人才济济,为周公平定内忧外患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周朝兴盛八百年奠定了基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侯生摄敝衣冠     摄:整理

B.公子执辔愈恭     愈:越,更加

C.微察公子         微:暗中伺察

D.乃谢客就车       谢:感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B.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C.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D.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2)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4.侯生为什么在集市上故意长久站立与他的朋友谈话?

 

 【答案】

1.D  2.B

3.(1)我有个朋友是集市上的屠夫,请委屈您随从我顺路看看他。

(2)魏公子将侯嬴引到上座,向各位宾客一一作了介绍并称赞他,宾客都很惊讶。

4.想以此了解魏公子是否真能礼贤下士,想通过集市上市人之口来传扬魏公子礼贤下士的名声。

 【解析】

1.选D项。“谢”在这里是“辞别”“告辞”的意思。

2.选B项。“下士”是“谦恭地对待贤士”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曰”在这里是“名叫”的意思,与宾语“侯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大梁”是“夷门监(守门官)”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

3.翻译:

(1)我有个朋友是集市上的屠夫,请委屈您随从我顺路看看他。

(2)魏公子将侯嬴引到上座,向各位宾客一一作了介绍并称赞他,宾客都很惊讶。

4.想以此了解魏公子是否真能礼贤下士,想通过集市上市人之口来传扬魏公子礼贤下士的名声。

【参考译文】

当初,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义,礼贤下士,门下食客有三千多人。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中贫穷,担任魏国大梁城东门的守门小官。有一次,公子设酒宴招待宾客,来宾已坐定,魏公子却吩咐随从备齐车马,将左边的主位空出,亲自去接侯嬴。侯嬴整理一下他的破旧衣帽,直接上了车,坐在车子的尊位上,毫不推辞谦让。公子手握缰绳亲自驾车,十分恭敬。侯嬴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是集市上的屠夫,请委屈您随从我顺路看看他。”公子驾车来到集市,侯嬴下车去见他的朋友朱亥,眼睛却斜着看魏公子,故意和他的朋友站在那里长谈,同时还悄悄地观察着魏公子。而魏公子的态度愈发和蔼。于是他告辞朋友来到公子家。魏公子将侯嬴引到上座,向各位宾客一一作了介绍并称赞他,宾客都很惊讶。

 

 

 

 15.欲牵黄犬逐狡兔而不可得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搒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及二世所使案三川守由者至,则楚兵已击杀之。使者来,会丞相下吏,高皆妄为反辞以相傅会。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不惜与胡亥、赵高联手,害死了贤明的公子扶苏,拥立昏庸残暴的胡亥上台,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想过普通人“牵黄犬逐狡兔”的日子也不可能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者来,会丞相下吏     会:恰逢,正好

B.高皆妄为反辞以相傅会    妄:胡乱

C.顾谓其中子曰          顾:回头看

D.事无大小皆决焉         决:判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御史,史官名,为国君亲近官,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

B.傅会,指把没有关系的事物说成是有关系,即虚构或歪曲事实,强加比附。

C.腰斩,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指从腰部把犯人身体斩为两段的一种处决方法。

D.三族,连坐制,三族有父母、兄弟、妻子,和父族、母族、妻族两种说法。

有父母、兄弟、妻子,和父族、母族、妻族皆连坐诛灭两种说法。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搒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B.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搒/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C.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搒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D.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搒/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2)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答案】

1.D  2.A  3.C

4.(1)秦二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高,我几乎就被丞相出卖了!”

(2)我想和你再牵上黄狗,一起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怎么可能呢!

 【解析】

1.选D项。“绝”在这里是“决定”的意思。

2.选A项。“御史,史官名”解说有误。A项的解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御史职责。秦汉及以后,御史的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

3.选C项。“对”是“回答”的意思,是“斯(李斯)”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之”用作代词,是“他(李斯)”的意思,是“搒(拷打)”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更”是“更改”的意思,是“言(口供)”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4.翻译:

(1)秦二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高,我几乎就被丞相出卖了!”

(2)我想和你再牵上黄狗,一起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怎么可能呢!

【参考译文】

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装成御史、谒者、侍中,去轮番审讯李斯,李斯便改口供以实话回答,于是赵高又派人再对李斯进行拷打。后来秦二世派人去核实李斯的罪状,李斯认为还和以前一样,始终不敢更改自己的口供,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认罪书呈上,秦二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高,我几乎就被丞相出卖了!”等到二世派人去调查三川郡守李由的人到达三川时,李由已经被楚军杀了。使者回来后,恰在这时李斯被押进牢狱治罪,赵高便编造了关于李由企图谋反的罪状,与李斯的罪刑复合在一起,于是李斯以五刑罪论处,腰斩于咸阳市。李斯走出监狱,与他的二儿子一起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上黄狗,一起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怎么可能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李斯的三族也都被诛杀。二世便任用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均由赵高决定。

 

 

16.破釜沉舟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面对秦军大兵压境,诸侯国的军队退避三舍,不敢交战,只有项羽率领的楚国军队,破釜沉舟,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终于大败强大的秦军。其实,人生征途也是如此,给自己留下了退路,遇到困难就会退却,就难以干出一番事业。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战少利,绝章邯甬道          少:很少   

B.王离军乏食                 乏:缺少

C.涉间不降,自烧杀            烧杀:烧死,焚死

D.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莫:没有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名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

B.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C.军救钜鹿者十余壁

D.无不膝行而前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D.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

(2)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答案】

1.A  2.C 3.C 

4.(1)与秦军相遇,经过九次激烈的交战,大败秦军,章邯领兵退却。

(2)当这些诸侯国的将领进入辕门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向前行的,谁也不敢仰望(他)。

 【解析】

1.选A项。“少”在这里“稍微”的意思。

2.选C项。“军”在这里是“(诸侯国的)军队”的意思,没有活用。A项“将”,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带兵”的意思;B项“冠”,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压倒”“位居第一”的意思;D项“膝”,名词作状语,是“跪着”的意思。

3.选C项。“渡河”的主语是“项羽”,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以示”是“以此表示”的意思,是“必死(决一死战的决心)”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  

4.翻译:

(1)与秦军相遇,经过九次激烈的交战,大败秦军,章邯领兵退却。

(2)当这些诸侯国的将领进入辕门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向前行的,谁也不敢仰望(他)。

【参考译文】

项羽已经杀死了卿子冠军宋义,声势威震楚国,又立即派当阳君英布、蒲将军率领士兵两万渡黄河援救巨鹿。战事稍有进展,便切断章邯所修筑的甬道,使王离军队的粮食短缺。陈余又请求增援兵力。项羽于是率领所有部队渡过黄河,凿沉了所有的船只,砸毁了锅、甑等炊具,烧毁了营舍,每人仅带三天的口粮,以此表示军队决一死战的决心与毫无退却之意。于是楚军到了巨鹿就将王离的部队包围,与秦军相遇,经过九次激烈的交战,大败秦军,章邯领兵退却。到了这时,诸侯的援兵才敢进攻秦军,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自焚而死。这个时候,楚军的威势勇冠诸侯军,营救巨鹿的援军有十多座营垒,却无人敢发兵攻秦。等到楚军进攻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却都站在营垒上观望。楚军的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震天动地,各诸侯军人人都惊恐不已。待到秦军被打败后,项羽便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们。当这些将领进入辕门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向前行的,谁也不敢仰望。从此项羽开始被推为诸侯军的上将军,诸侯都由他来统帅。

 

 

 

 17.指鹿为马

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

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赵高因善于趋奉而得到秦二世胡亥的宠信,而后又通过种种方法把秦二世玩于鼓掌之上,并借此除掉了强劲的政敌——丞相李斯,还清除了朝中不依附他的大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有的,有的人 

B.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中:中间,中间的

C.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咸:全,都

D.乃谢病,不朝见          谢:推辞,推脱

2.下列各句中加点名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B.及项羽虏王离等

C.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D.乃谢病,不朝见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B.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C.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D.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

(2)八月,沛公将数万攻武关,屠之。  

 

 【答案】

1.B  2.B  3.D

4.(1)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2)八月,刘邦率几万人攻打武关,屠灭了全城。

 【解析】

1.选B项。“中”,在这里读zhòng,是“伤”“中伤”的意思。

2.选B项。“虏”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俘获”的意思;其余三项加点的名词,都是名词作状语,“阴”是“在暗中”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朝”是“在朝廷”的意思。

3.选D项。断句时,可比较断法不同的三处“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其中,“欲专秦权”是目的,应该与后文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不听”的主语是“群臣”,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4.翻译:

(1)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2)八月,刘邦率几万人攻打武关,屠灭了全城。

【参考译文】

当初,赵高任中丞相时,想独揽秦朝的大权,但又担心群臣不听从他,便先做试验,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陛下请收下这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你说错了,怎么能把鹿说成马呢?”又问左右的侍从们,有的默不作声,有的为迎合赵高而说成马,有的说是鹿。赵高暗中将说是鹿的人以秦法将其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人敢说他的过错。

赵高以前多次说“关东的盗贼不会出什么大事”,等到项羽俘虏了王离等人,而章邯的军队又屡次失败,才上书请求援助。这时自函谷关以东,大多都背叛了秦朝,响应诸侯,诸侯也都率领部众向西进攻。八月,刘邦率领数万人攻打武关,屠杀全城。赵高害怕二世发怒,会招来杀身之祸,便称病不出,不上朝见秦二世。

 

 

18.约法三章

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秦朝虽然兵强马壮,却用严刑峻法来统治天下,结果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秦朝的统治最终土崩瓦解。刘邦反其道而行之,用宽厚爱民来治理三秦大地,此举深得民心,为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        悉:全,都

B.吾当王关中                   当:应该

C.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用酒食招待人

D.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益:利益,好处

2.下列各句中加点名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B.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C.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D.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

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

C.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

D.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  

 

【答案】

1.D  2.A  3.C

4.(1)况且我所以要领兵返回到霸上,是为等待各路诸侯到来之后,订立规章制度约束大家的行为罢了。

(2)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

 【解析】

1.选D项。“益”在这里是“更”“更加”的意思。

2.选A项。“法”是“法律”的意思,没有活用。其余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王”是“称王”“封王”的意思,“军”是“驻军”的意思,“费”是“花费”“耗费”的意思。

3.选C项。可用排除法确定答案:“法”是“三章”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伤”是“人”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余”是“悉除去”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4.翻译:

(1)况且我所以要领兵返回到霸上,是为等待各路诸侯到来之后,订立规章制度约束大家的行为罢了。

(2)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

【参考译文】

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十一月,刘邦将各县的父老及德高望重的人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各位父老被秦朝暴政苛法残害已经很久了。我在入关前曾与各路诸侯们约定,先进入关中的称王,那么我应该在关中为王了。现在,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及抢劫者,视轻重判罪。除此之外,废除秦朝的一切法律。所有的官吏和百姓都按原来的安定不动。我之所以带兵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们消除祸害,不是来侵夺暴虐的,请大家不要害怕。况且我所以要领兵返回到霸上,是为等待各路诸侯到来之后,订立规章制度约束大家的行为罢了。”于是派人与秦朝的官吏一起巡视各县、乡邑,向老百姓说明情况。秦地的民众都非常高兴,争相牵着牛羊,拿着酒食慰问刘邦的官兵。刘邦又推辞不肯接受,他说:“军中仓库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百姓们听了更加高兴,只担心刘邦不在秦地称王。

 

 

 

 

文章转载自: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