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创作路径。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首先注重的是中国山水画本体精神的纯粹性,强调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不论写生还是创作,中国山水画所强调的是“有意味”的笔墨和精神,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历代大师无论是在写生还是创作中,都能鲜明地体现时代精神。五代荆浩居于太行山中,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细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荆浩之“真”是他常年隐居体味到的太行山水之精神,是五代画家对于自然是“物象之源”的深刻认知。近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尤其善于对景创作,他说:“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任何客观事物都有无尽之处,我们不能全画下来,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所谓“有限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画家之主观与山水之客观之间的“共识与共美”,是画家情思在融入之后精心提炼出的东西。李可染的山水无论是描写漓江还是井冈山,都是构图坚实,笔沉墨厚,充满了新中国新时代的家国主义情怀。

在新时代,中国画要体现时代精神,首先要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有深入研究与体悟。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的性灵的洗涤,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畅神论”要求画家融入山水,在山水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达到“心与境合”的境界才能创作出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与感悟的真正“畅神”之作。当代中国山水画需要深入传统,才能真正地了解到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才能坚定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在艺术中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审美也在变。但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宗旨是不会变的。因此,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在写生与创作时,要融入自然,面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要沉潜下来,“风动幡动而心不动”。写生与创作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自然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当代山水画家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幸运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古代画家几乎需要穷其一生,而当代画家在发达的网络与现代的交通工具的帮助下,几乎可以触手而及。其次,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当代画家也担负了更大的责任,如何在坚持传承传统文脉之际,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不能离开传统,又不能脱离生活;要有情怀有担当,要有真正的家国情怀,要敢于突破自己,发出真正的时代之声。

(摘编自石峰《在新时代再探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家一直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路径,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本体精神。

B.时代不同,体现的时代精神也不同。比如荆浩体味到的“真”和李可染表现的“有限的东西”都体现了这一点。

C.“畅神论”强调自然山川对人的性灵的洗涤,突出了“天人合一”精神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

D.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自然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路径与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使文章内容丰富,论证有力。

C.文章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画体现时代精神的两种途径:深入传统、融入自然。

D.文章立足于新时代,从绘画资源的丰富和处于传统文化复兴时代这两方面阐述了当代山水画家的幸运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家在当今时代确实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但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他们也担负了更大的责任。

B.客观世界的自然山水是无限的,但是画家需要全面描绘,如果能提炼出物我之间的“共识共美”,其作品就具有意义。

C.时代、观念等在不断变化,但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不变,融入自然、沉潜静心是当代山水画家必备的素养。

D.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鲜明地表现时代精神,艺术家如果缺乏对时代的理解,就很难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国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摘自《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十分有限。经过4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很多产品产量从小到大。原煤、发电量等能源产品产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4.7倍和24.3倍;乙烯、粗钢.水泥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6.9倍、25.2倍和34.8倍;汽车产量已达2900多万辆,连续9年蝉联世界第一。

很多产品生产从无到有到蓬勃发展。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大批家电通信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加快。据测算,2015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10.0%、10.5%和11%,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4.5和4.4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注重加强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13——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产能5700万吨等。在此基础上,2016年2017年两年又化解钢铁产能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全面取缔1.4亿吨“地条钢”,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

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大力提升传统动能;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工业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

(摘自搜狐网2019年7月7日)

材料三:

2020年4月22日上午,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接受《龙》杂志总编辑贾正的专访。

贾正:在世界疫情影响之广、全球经济发展受困之深的情况下,华为在国内和海外的生产、销售情况如何?疫情打乱了今年华为整个的发展节奏吗?

任正非:此次疫情对电子工业打击不大,因为大家都要在家里办公,在家里开会,网络现在忙得不得了。华为一季度增长1.4% ,增长是低了一些,而且我们没有停工,因为我们的卫生保障政府认为很好,赶工期增加了投入。影响最大的是餐饮、旅游、航空、酒店等行业,疫情对电子工业没有太大影响,反而需求比以前更大了。

贾正:有很多人认为这次疫情会重塑全球产业链,欧美日各国会加速将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向本国转移。您如何看待这个趋势?您认为这一趋势将会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什么影响?任正非:将产业链向本国转移是错误的,因为经济一定是走向全球化,只有全球化才会有竞争力,没有全球化就没有竞争力。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单独构建一个全要素能力,单凭一国之力搭建全要素产业链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目前,我国大量中低端制造业都在向泰国越南等国家转移,美国又在打压我国的高科技产业,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中间层,一定是很困难的,不能有太多的幻想。

(摘自新浪财经2020年4月2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事实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B.我国2015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结果。

C.在疫情影响之广、全球经济发展受困之深的情况下,只有电子工业有小幅增长,餐饮、旅游、航空、酒店等行业都没有增长。

D.现在“中国制造”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招致美国的打压。这种打压将是长期的,我们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产品从无到有到蓬勃发展,产量从小到大,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C.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注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化解钢铁产能和煤炭产能,取缔“地条钢”,使煤电产能减少了6500万千瓦以上。

D.受新冠疫情影响,欧美日各国有加速将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向本国转移的趋势,但任正非认为这不是明智之举。

6.任正非说,中国制造业一定是很困难的,不能有太多的幻想。面临挑战,“中国制造”要如何寻求出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重读史铁生

肖复兴

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一样,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注定了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

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

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说的是当年的地坛。”他特意补充道。

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惟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

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篇写自己内心的悲痛,不仅交代了自己冬夜重读史铁生作品的原因,也奠定了全文感伤的情感基调。

B.第三段作者将地坛与其他名家的生活场所类比,突出了史铁生笔下地坛的艺术影响,它可与“沈园”等地相提并论。

C.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叙写史铁生的母亲,突出了其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指出了史铁生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也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深深的怀念。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9.文章是怀念史铁生的,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自己的“弟弟”呢?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B.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C.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D.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B.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

C.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

D.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渠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

C.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

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

(2)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鲍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颈联中“饶新笋”“长旧围”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5.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作者运用侧面烘托,表现听众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王维的《使之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诗人情感推向高潮,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淹没。

(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以示自己的艰难遭遇。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金饰来自于三千年前的古蜀国。它从泥土中被______地翻找出来,只有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才能欣赏到这件______的国宝。它不过手掌大小,整体呈圆形,上面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由四只首尾相连的飞鸟构成,朝逆时针方向飞行。这四只飞鸟缠绕着12条弧形齿状芒饰,像是顺时针旋转着的太阳。两层图案均采用镂空的方式呈现,如同一幅______的现代剪纸作品,令人联想起“金乌负日”的魅力传说。太阳神乌金饰为什么能从众多国宝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呢?它造型精练,构图严谨,极富美感,具有较好的徽识特征。它有追求光明、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______了中国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波三折 独占鳌头 匠心独运 体现

B.一波三折 举世无双 独树一帜 实现

C.大费周折 举世无双 匠心独运 体现

D.大费周折 独占鳌头 独树一帜 实现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四只飞鸟缠绕着的,是12条弧形齿状芒饰,像是顺时针旋转着的太阳。

B.这四只飞鸟环绕着12条弧形齿状芒饰,像是顺时针旋转着的太阳。

C.被这四只飞鸟缠绕着12条弧形齿状芒饰,像是顺时针旋转着的太阳。

D.被这四只飞鸟环绕着的12条弧形齿状芒饰,像是顺时针旋转着的太阳。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金乌负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从某种意义上说,“说”就是做,说到就要行动,实践证明一切。

B.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

D.“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八、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南特大暴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副热带高压气团相较往年向北偏移了一些,形成了一股东南风,一个原本在沿海的低涡,被吹到了河南。低涡有个特点,___①___,从而可能造成降雨。而低涡在河南,就是吸收了太多的水汽,才降下了暴雨。那这么多的水汽是打哪来的呢?台风“烟花”在海上发育,吸收了很多水汽,势力很大,___②___,所以控制不住那么多水汽。而甩出去的水汽,没了副高的阻挡,被低涡吸引,被东南风推动,蜂拥一般源源不断来到河南。水汽被吹到河南后,遇到了两个大麻烦:一是大陆高压在夏季气温高的时候,会堵在高空;二是太行山和伏牛山___③___。就这样,一个堵上面,一个堵下面,形成了降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它的表达效果。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北”“化”这三个字都是由“人”而来的同体会意字(见下图甲骨文示例),相随而“从”,相背而“北”,相转而“化”。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对上述的看法自选角度加以评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以及解析

1.A

2.B

3.B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由此”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创作路径”,“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之一是“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错误。第二段没有对比论证。结合“五代荆浩居于太行山中,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细察”“他说:‘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任何客观事物都有无尽之处,我们不能全画下来,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等分析,第二段主要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是画家需要全面描绘”错误。原文第二段“任何客观事物都有无尽之处,我们不能全画下来”分析,“需要全面描绘”篡改文意。故选B。

4.C

5.C

6.①国家进行战略布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②国家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企业着眼于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加快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项,“只有电子工业有小幅增长,餐饮、旅游、航空、酒店等行业都没有增长”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三中说,“影响最大的是餐饮、旅游航空、酒店等行业,疫情对电子工业没有太大的影响”,“影响最大”不等于说“没有增长”。故选C。

5.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项,“使煤电产能减少了6500万千瓦以上”说法有误,材料二中是“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

材料一,“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概括为:国家进行战略布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概括为:国家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材料一,“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概括为:企业着眼于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加快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综上分析,从国家和企业的角度分点回答即可。

7.B

8.该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史铁生作品比作大海,将一般作者的作品比作蘑菇泳池;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作品超越了一般作品的浅薄,思想深刻、内涵广博;也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艺术成就的高度赞美。(意思相近即可)

9.①史铁生和作者的弟弟相继离世,他们都是作者的兄弟,从自己“弟弟”的逝去写起,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悲伤;②写“弟弟”临终前的嘱咐,突出“柴达木”之于弟弟的意义,正如“地坛”史铁生的意义,引发出对人的灵魂归依的思考,凸显生命存在的意义。(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突出了史铁生笔下地坛的艺术影响,它可沈园等地与相提并论”理解错误,此处的类比,突出的是地坛对史铁生的意义和影响,而非谈地坛的艺术影响。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把握句子含义的能力。

横线前面“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是将史铁生的作品与一般写作者的作品进行区别,横线上的句子“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是对前文内容的解释,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解释二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是将史铁生作品比作大海,说他的作品具有“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的魅力;“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是将一般作者的作品比作蘑菇泳池,说明一般作者的作品文笔精致思想却不深刻;作者用“真正的大海”与“蘑菇泳池”进行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作品超越了一般作品的浅薄,思想深刻、内涵广博;从情感上看,这样的对比与比喻手法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艺术成就的高度赞美。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①文中说“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由此可知史铁生和作者的弟弟相继离世,在作者看来,史铁生也如同自己的手足弟弟一样亲近,所以,作者从自己“弟弟”的逝去写起,表达出自己对史铁生离世真切的悲伤。②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回柴达木”,“弟弟”临终前的嘱咐说明弟弟魂归其所,突出“柴达木”之于弟弟的意义;史铁生说的“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也写出了“地坛”史铁生的意义,说明“地坛”让史铁生魂归其所。“柴达木”对于弟弟的意义、“地坛”对于史铁生的意义都能引发出对人的灵魂归依的思考,凸显生命存在的意义。

10.B

11.A

12.B

13.⑴刚到任时,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拖延搁置,过了十天,就没有事了。

⑵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不符合礼制,这事就被停止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子意思是: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

“迁”是动词,主语是“尚野”,宾语是“国子助教”,“诸生”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国子助教”和“诸生”之间要断开,排除AC两项;“幸”是动词,指君王到某处,宾语是“上都”,动宾后要断开,且“丞相”是指哈刺哈孙,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中“文中指前者”错误,结合“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分析,尚野幼年的时候非常聪颖,祖母刘氏花巨资帮助他就学。至元十八年,凭借处士的身份被征召担任国史院编修官。文中的“处士”应是指后者,即未做官的士人。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尚野……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错误,结合文中“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可知,应该是朝廷派遣使者来询问百姓疾苦,不是尚野派遣使者询问。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句注意:“狱”,案件;“留滞”,拖延搁置;“涉”,经过;“旬”,十天。

(2)句注意:“谓”,说,认为;“混居”,混杂,杂设在一起;“遂”,于是,就;寝,停止,这里指被停止。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尚野,字文蔚,他的祖先是保定人,搬迁到满城。尚野幼年的时候非常聪颖,祖母刘氏花巨资帮助他就学。至元十八年,凭借处士的身份被征召担任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任兴文署丞,出京担任汝州判官,廉洁耿直有所作为,宪司多次推荐他。二十八年,迁任南阳县尹。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拖延搁置,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改任怀孟河渠副使,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事情上报到朝廷,河渠官一职就取消了。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不久尚野升任国子博士,教导学生先教导经学后教导文艺,常常对诸生说:“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当时没有建学舍,尚野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来推行教育。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尚野担任太子文学一职,有很多益处,当时跟随宾客姚燧、谕德萧渼进东宫见仁宗,仁宗给他厚于常规的礼仪。至大元年,被授予国子司业一职,近臣上奏把国学西序分到大都路学,皇帝已经认可近臣的上奏,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不符合礼制,此事就停止了。至大元四年,授予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朝廷下诏让尚野到吏部任职,试用荫补官,尚野对此多有宽容。有人责怪他太过宽容,尚野说:“现在刚设置这一法规,是希望将来的人能够熟读诗书、懂得礼仪罢了,不一定非要当前就取得成效。”众人才信服。皇庆元年,尚野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尚野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尚野上书称病回归满城,四方来求学的人更多。延祐六年,死在家中,终年七十六。被赠予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的称号,并被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尚野性格通达明敏,志趣正直远大,侍奉继母凭借孝心而出名,文辞典雅,文章都以理作为标准。

14.B

15.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表现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

②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

③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通过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被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错误。应是“物是人非”。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直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写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故选B。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通过分析诗句可知,首联写景叙事,“闲坊”“古驿”的荒僻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

颔联运用鲲化为鹏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颈联紧承“仍归”,运用动作描写,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作者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作者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

尾联今昔对比,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感慨今夕,情感沉痛。

1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舫、唯、萧、逢、候、燕然、遭逢、干戈、寥落。

17.C

18.D

19.C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隶书),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大费周折:指事情复杂,办起来非常困难。语境说的是“太阳神鸟金饰来自于三千年前的古蜀国”,被“从泥土中翻找出来”,应选“大费周折”;

第二空,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举世无双:指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或物,形容极其罕见稀有,无与伦比。只有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才能欣赏到的国宝,应该是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应选“举世无双”;

第三空,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语境说神鸟图案如同一幅现代剪纸作品,强调的是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应选“匠心独运”;

第四空,体现:意思是指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或者是人的主观意志通过做事、产品、作品等具体表现出来。实现:是达到,指使成为现实。语境说的是太阳神鸟图案能够表现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一个是外在形态,一个是内涵,应选“体现”。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的语病有:①“缠绕着……芒饰”动宾搭配不当,“缠绕”应改为“环绕”;②“飞鸟缠绕着……芒饰,像是……”搭配不当,“像是顺时针旋转着的太阳”的应是“12条弧形齿状芒饰”,因此应让“12条弧形齿状芒饰”做主语,在“环绕着”后面加“的”;且“这四只飞鸟环绕着的”应改为“被这四只飞鸟缠绕着的”。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金乌负日”表特定称谓。A.为强调;B.为反语;C.为特定称谓;D.为引用。故选C。

20.①会吸收水汽②但还没有发育到足够强③会挡住低空的水汽

21.比喻,把水汽聚集到河南的状态比喻为一窝蜂拥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水汽数量之多,速度之快。

【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原文后文“低涡在河南,就是吸收了太多的水汽,才降下了暴雨。”可知这里解释了低涡可以吸收水汽的特点,并且和前一句子是递进关系,而空里缺少低涡的特点,故应填与“会吸收水汽”相关的句子。

第二空:由原文“所以控制不住那么多水汽。”可知这里是结果,而空里需要转折说明“烟花”吸收了水汽,势力很大,但没大到控制不住水汽,故应填与“但还没有发育到足够强”相关的句子。

第三空:由原文“一是大陆高压在夏季气温高的时候,会堵在高空;就这样,一个堵上面,一个堵下面,形成了降雨。”可知第一点与第二点并列,第一点说明堵上面的水汽,那么第二点需要说明堵下面的水汽。故应填与“会挡住低空的水汽”相关的句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由原文“而甩出去的水汽,没了副高的阻挡,被低涡吸引,被东南风推动,蜂拥一般源源不断来到河南。”可知划破浪线说明的主体是甩出去的被低涡吸引,被东南风推动的“水汽”,而这水汽像蜂拥般来到河南。所以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不同状态水汽的聚集比作蜂拥一般。

②作用:此段主要说明河南大暴雨的形成,而大暴雨又由水汽组成,对水汽的形成的生动说明,正说明了水汽的数量之多,速度之快,也更形象的说明暴雨大的原因。

22.例文:

人生要经历三种境界才完美

欢喜文字学的朋友有个有趣的发现,“从”“北”“化”这三个字均由“人”字而来。在甲骨文中,两个“人”字相随,便是“从”字;两个“人”字相背,便是“北”字;其中一个“人”字转过来,便是“化”字。由这三个字的形体特点,我想到了我们的人生大致也得经历这样的三种境界,才算是完美,才算是不枉此生。

第一种境界是“从”字的写法——两个“人”字相随。在这种境界里,我们应该处于不谙世事人情的年纪。“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新鲜、新奇的。我们乐意学习,乐意接受,凡事我们均能以肯定的态度悦纳。我们相信父母,相信老师,尊重长辈,怀了一颗求知的赤子之心,凡事听从,一切顺从。

第二种境界是“北”字的写法——两个“人”字相背。臻及这一境界时,我们大致已经长大,有了独立思想。“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我们不再用肯定、悦纳的眼光和胸怀去面对大千世界。“我思故我在”的“思”常常变成怀疑和否定。我们开始与父母争吵,与长辈辩论,不相信经典,时常怀疑常识的正确性,凡事悖逆,时时求异。

随着年龄的长大和阅历的丰富,我们逐渐来到了第三种境界,那就是“化”字的写法——那个“人”字转了过来。我们终于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典依旧是经典,常识终究是常识。我们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第一种境界里的懵懂少年,到第二种境界里的踔厉风发的青年,终于成长到干练成熟的沉稳中年——虽然有些油腻,却能处事慎重,一举一动循规蹈矩。

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能如此完整地经历这三种境界。有的人终其一生,始终在第一种境界里与世浮沉,随人欢喜。没有自己的色彩,没有自己的个性,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忙忙碌碌,像个划船的奴隶,终日挥桨不停。也有人终生走不出第二种境界,时时刻刻愤世嫉俗,与时不合。他看不惯世人,世人也看不惯他,结果郁郁寡欢,坎坷一辈子。他们只会写出人生的“从”字和“北”字。

惟有臻及第三种境界的人,才会写出人生的“化”字,才会领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况味,才会拥有完美的人生。“从”“北”“化”三个普通的汉字,蕴含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绝不普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对上述的看法自选角度加以评说”。所给材料包括两个部分,即漫画与文字解说。

首先明晰材料中对这三个字的理解。

1.相随而“从”:

由字形上看,“从”是一个人跟随另一个人的样子。“随”是“从”的本义,其延伸义有许多种,包括依顺、跟从、参与等。依顺,代表着对他人意见的认同,这种认同可以是清醒的,也可以是盲目的。跟从,就是跟随着别人的脚印亦步亦趋,比如说学习知识、技能等。

2.相背而“北”:

由字形上看,“北”是两个人背对背的样子。北,即是“背”,本义是指示反方向。而在材料的语境下,“背”是应当承接“从”的意义来理解。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质疑、否定,采取完全不同的意见和行动,这些都是“背”的具体表现。

3.相转而“化”:

由字形上看,“化”是一正一反并列的两个人。化的本义是变,结合题意也可以理解为对正反两方面调和。消化、领会、融会贯通,然后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再进一步延伸,化,还可以是“教化”,包含有传授知识、感化他人的意味。

这是一道比较抽象的题目,容易跑空,所以命题者给了同学们提示:可以从“人生的成长历程”着手,包括“求学、处友、从业”等待人处事方面。但注意要联系“具体生活实践”,可以是自身的经历,也可以是见闻。

具体行文结构。

“从”“北”“化”可以视作链条中三个点,纵向覆盖,论述如何由“从”到“北”到“化”。例如:

1.求学:全盘照搬——发现错误或弊端——完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

2.处友: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取长补短达到自身的进步。

过分顾忌他人意见和感受——发现自我的特殊——自我与环境的调和。

3.文化继承: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剔除糟粕——与时俱进。

也可以侧重的某一点或两点进行横向的思考拓展和议论深化。比如:

1.从:

(积极)学习到知识、技能和优秀的品质,指明方向

(消极)容易陷入盲从的陷阱

(辩证看待)有选择性地“从”

2.北:

(积极)发现问题和质疑精神,是创新的基础

(消极)为了彰显个性故作叛逆,一无所得,甚至造成混乱

(辩证看待)冷静思考后提出反对意见,有理有据

3.化:

(第一重)取长补短地吸收转化,为己所用

(第二重)形成自己的体系,并教授给他人

(第三重)参考他人的反馈/被他人质疑和修正,达到螺旋式循环上升的效果

在立意上可以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就其中一字或两字联系社会生活加以生发。注意文体要求是“议论文”。

【立意】

1.逐鹿于林,与林合一,行走于世,“化”我于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去其恶而“北”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

3.做善“化”的智者。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