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十位女孩子,探索了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少年三明治


少年三明治项目旨在为12-16岁学生(7-10年级)打造具有国际意识、知识多元化、鼓励创新和自我探索的学习社区。


今年夏天,6位性别意识导师和10位十多岁的女孩子在少年三明治的性别意识Mentor计划里相遇。这里是她们的创作与思考。



小的时候,我只会悄悄觉得自己要是个男生就好了。总是和男孩子一起玩,也不穿裙子,企图对安排在我身上的“女生”的这个身份作一些无声的对抗。


但在成长过程中,生理规律和社会规则一起塑造着我作为少女的身心。十二岁的我,再怎么不想成为“女生”,胸部也慢慢地隆起,在学游泳的那个夏天来了月经。学校里的老师时常念叨着:女生学理科一定要加把劲,男生学这些比女生快。


发育的耻感无处藏匿,我像鸵鸟一样只顾把头埋进沙子里:书包背在前面,似乎这样别人就看不见我变大的胸部;按妈妈的叮嘱,把卫生巾装进小盒子里,在学校拿出来的时候光速掏出,光速放进裤兜里,再若无其事地走进厕所。


青春期的成长是和童年撕裂式的告别。性别体征的改变就像洪水猛兽,由此带来的身份认知改变对来我说可谓天翻地覆。


成年后,我回顾青春期时对性别磕磕绊绊成长的认知,多希望那时候有人能告诉我:不要紧,恭喜你,你正在成长。






一开始,几乎所有导师和我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为什么来到这次Mentor计划?


女孩们对于性别概念有很多问号。



我关注很多公众号都会讲性别这个议题,比如女权,女性被侵害这种新闻。我看到男生也会被侵害,比较好奇,想来问问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观察到性别的刻板印象。我们的政治课,心理课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课上我们学到大家对女生、男生的印象都是固定的。我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带着这些问号,我们一起踏上性别意识探索的道路。


Jojo结项作品

导师和学员们击掌,一起迈上性别意识探索的台阶


日常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新闻媒体中的女性需要面对的困境和女性榜样,性别学术研究的发现融入大众传播的自媒体,从心理学视角看日常语言构建性别,性别身份给艺术家创作带来的独特视角,酷儿理论与性别多元论……


这些看起来非常学术化的课题,实际上是在把理论变成工具,帮助女孩们拆解困惑的日常。


向右滑动查看课题


在探讨分享中,导师们通过现实案例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在讲述语言是如何构建大众对性别的认知时,张春导师讲了这样一个例子:科学家将“月经”的概念解释为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脱落”这个词语的使用,看似中立科学,其实带有一定的潜在意味,是从身体中“脱落”的物品,是“被淘汰的,病态的,被遗弃的”。如果我们把“脱落”这个词更换成“新陈代谢”,从某些角度上可以转变我们对月经的看法。


张春谈论语言怎么构建性别认知


覃里雯导师讲到,在德国,八、九年级的性教育课堂已经会带领学生围绕“性”的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讨论,为青少年揭开“性与亲密关系”的神秘面纱,让“性”不再是房间里的大象…


覃里雯带大家回顾德国公立学校性教育历史


为了让学员切身领会性别议题的复杂现实性,导师把自己亲身的个人经验也分享给学员。在课上,小珂导师在镜头前展示自己领养的6只猫,告诉这些女孩子们:你可以选择单身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没有孩子,你只需要想清楚在生活中想追求什么;所有的选择都是正确的。


这些经验里,不同阶段与领域的女性共同分享着一种联结,它无关乎年龄、资历,只因同为女性。导师从分享中传递出的没有芥蒂的信任,也让女孩们得以看到真实的,“在未来可以成为想成为的人”的各种模样。


文非和大家讨论“女司机”这个身份


女孩们吸取导师们分享的认知养分,把视线投向外界的女性模范,谷爱凌、玛丽居里、张桂梅……在反思中,她们更加确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


在我写了第一篇我尊敬的女性故事的文章之后,我看了谷爱凌的纪录片之后,我和这位滑雪青少年名将又有了情感的联系,我觉得“我就是我”,这个我当然一直是在变化中的…我这个暑假开始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和各种活动,在这些运动和活动中,不断的去接触和了解,不给自己任何的限制或者是目标,然后让自己的感受来告诉我,我喜欢哪个项目,就像谷爱凌在中学阶段那样,保持各种的兴趣爱好,让真正喜欢的那个最终浮出水面,这些就是现在的我的状态。我的身份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我的状态好像一直挺热闹的,一直会在改变,就像下周我要去参加人工智能的夏令营,我可能会对遥控小车感兴趣,谁知道呢,但是我很喜欢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张开怀抱,迎接一些的新知,并且保留原来的感兴趣的事情,好好体验生活,这就是我!”

——Jojo


可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必须面对自我,因此在”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环节,我觉得我们就可以发现我除了社会给予我的身份之外,我到底是谁。我会发现我其实没有让我自己满意,我没有办法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保持真善美。但是等我拥有了身份以后,我就会隐藏,我就会让我成为一个满意的人。

——Sienna


她们也看向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很多独特的思考。从外婆、母亲的身上,她们看见了性别传统在中国家庭女性身上的约束。


我的母亲出生在深圳的大鹏,但在她仍未出世时,正好赶上广东省等沿海地区的偷渡潮,大家认为去了香港就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她的爸爸決定抛下家中的妻儿只身去了香港。而当她七、八个月时,她的妈妈也带着两个哥哥偷渡到香港,因为路途凶险,害怕还在襁褓的母亲哭闹连累別人,她的妈妈只好狠心留她在家里,想着以后在香港安定下来再想办法。没想到,三个月后,只有两个哥哥和爸爸成功留在了香港,母亲的妈妈却被遣返回了深圳。不得不说,这一切都是命运的使然吧。


母亲儿时似乎特別动荡。每个假期,她的妈妈都会申请三个月的探亲签证到香港陪爸爸和哥哥们,而母亲则被寄养在不同的亲戚家里,一会儿住在舅舅家,一会儿住在姑妈家里,她很小就学会了如何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下生存,察言观色似乎也成了她的性格底色。


这种情况维持到母亲十四岁时,当她的妈妈终于成功申请到了香港签证与她的爸爸和哥哥们团聚。而母亲就再一次经历独剩一人的安排,自己生活,自己升学,自己照料自己。母亲說,她特別记得那时候,她家住在8楼,每天放学回家先到3楼的邻居阿姨家取一个饭盒然后回到家里吃,第二天上学前将洗好了的饭盒再放在阿姨的门口。母亲笑称这特別像电影里的蒙太奇情节。


可能母亲一直想要一个家,所以很早就结婚了。二十五岁时生下了我的姐姐,还因为工作短暂地搬到了国外。五年后我出生了,婴儿期的我是一个十足的恶魔宝宝,母亲只好辞职,回家当一位全职妈妈,原来说的暂时,一晃就是十二年了。


我真的很感谢我的母亲。她每天辛辛苦苦地照顾我,陪伴我,到头来其实只是想我没那么辛苦,不会经历她小時候的动荡不安。


——Ophelia


Ophelia:

在性别范围里要做自己需要的努力,去争取认同的现实



女孩们的每一个结项作品都饱含丰沛的情绪。Janie在打游戏时被男性玩家吐槽:女的打游戏就是不行。她想告诉大家:谁说女生不能打游戏?她总结了电竞中顶尖的女性玩家,做成一张海报。


Janie:谁说女生不能打游戏?



老师告诉女孩子们“应该有个女生样”,于是Dora做了一个视频,告诉老师:女生应该冲破那个田字格的束缚,成为各式各样的人。


Dora「样子」

田字格里的“女”象征着女孩子在社会中应该有的样子,而我想说,女孩子可以冲破这个束缚,成为各式各样的人 



Ashley用文字把校园里各方面的性别歧视记录下来,并说:女孩子可以是任何样子,不应该被性别刻板印象所束缚。


Ashley:校园中的性别歧视,现在就向它们说不



通过这次Mentor计划,她们都鼓起了勇气,利用各种媒体形式,把日常生活中因为性别而遭遇的不满和困惑,传递给长辈、同龄人。


Lucia:

我拼贴了五个没有容貌焦虑的人的模样,

告诉大家,拒绝容貌焦虑,你是最美的!


Ally:远离社交网络焦虑,更多爱你自己


Jenny:停止新闻中的性别歧视


Sienna:Together We Give

女性和弱势群体在社会中会面临大大小小的荆棘,

社会应该来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



Mentor计划结束了。


女孩子在未来的性别意识探索将是一次漫长的征程,而我在她们身上感受到了我十几岁时不曾有过的蓬勃生命力和能量。她们想要的未来世界:


Lucia:所以作为个体,只要这个世界能善待个体,还有每一个人都能有着希望这个世界能善待自己的愿望,就好了。这个愿望很渺小,但是能被无限接近。


Jenny:但如果真要我说,我希望这个世界和平、快乐、安全。


Ashley:也希望Love,世界多些包容,“包容”包括很多,性别、性格、人种肤色、职业等都需要包容,虽然现在有所改善,可还是有各个方面的少数人被歧视,偏见打压。我希望可以通过所有人的努力来造就这样的相对美好的世界,不光是各个领域屈指可数的研究人士,我们自己平时在说话、做事时也要考虑到少数群体,尽自己所能,至少让大家看到,存在着这么一群人,需要被包容和理解。


勇气将成为微小的光,把她们和无数女性和少数群体联系在一起,点燃火炬。我相信,她们将在未来足够坦然、勇敢、自信,去成为任何她们想成为的人。





01

联动专业领域顶尖导师


我们利用三明治广泛的社会资源,搭建专业领域顶尖导师团队,让孩子们提前接触他们以后可能选择的专业方向。也了解人类社会的精神领域、科技领域和创意、商业这三大发展引擎的内在逻辑,定位自己以后长期的发展目标。



我们目前联动的导师资源有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计算机、建筑系、设计思维、新闻传播学、商业创业、环保科技等各方面的资深学者、先锋人士。他们都将到线下和孩子进行紧密交流和介绍所在学科入门知识。


以下是部分导师团队阵容:


沈洋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家庭社会学专委会理事。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性别研究博士学位。在国际知名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在Palgrave McMilliam出版专著Beyond tears and laughter: gender, migration and the service sector in China。在研项目包括二胎生育决策、住房与亲密关系以及网络相亲。不定期给澎湃新闻、中国妇女报、Sixth Tone等媒体供稿,曾接受过界面新闻、BBC等中外媒体采访。

陈如宁

曾任职于全球创新咨询公司IDEO,期间她与许多跨国及国内领先企业合作,帮助客户了解并应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与创新流程。她擅长用平面设计、摄影及插画为想法及故事注入生命力。在加入IDEO之前,曾旅居纽约学习插画及任职于台北洋葱设计。

小儿子出生后,她带着热爱故事及创作的初衷,成立了巧克力老虎俱乐部, 以玩心为驱动做设计。目前除了与有理念的初创企业合作之外也专注于儿童绘本设计。

李梓新

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国际公共政策专业,世界银行奖学金学者。曾在《21 世纪经济报道》《东方早报》《外滩画报》等媒体任职,采访过英美法俄多国大选现场。著作 有《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英国民主生活走笔》《灾难如何报道》。他 2020 年创作的播客“新气集 ThinkAge”获得苹果播客年度编辑推荐。两个 孩子曾在英国和中国接受教育。

灵子

前媒体人。英国杜伦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在读博士。

常哲晖

建筑师,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城市行走、少儿建筑工作坊导师。


Andrew Buck

在中国国际学校、公立示范学校有超过六年的教学经验。2012年来到中国,曾带领15人教师团队对接4所学校的超过200名学生进行授课;教学经历从小学覆盖高中,有着英文写作、公共演说、面试培训、小说阅读、基础英文课程和国际性赛事的丰富教学经验。专注国际化文化交流。本科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


02

社科研究概论及方法指导


在上述导师的基础上,我们还常设“个人项目研究辅导员”,对孩子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基于这些工具型课程,同学会在一年时间里开启发展个人项目。项目导师会负责指导学生从0到1搭建项目,引导学生思考、修正、最终完成会产生一定影响的项目。


项目导师:


苏钰婧

爱丁堡大学社会语言学研究型硕士,南开大学英语语言学士。硕士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个人学术研究项目,研究中国男同志发音特征背后的社会语言学意义并获得荣誉硕士学位。曾是国际教育一线工作者,也从事过教育机构管理工作。

陈杨扬

北外外交学学士,伦敦政经社会政策硕士。其硕士论文探讨巴黎华人政治参与度。曾在国际一线市场调研公司担任研究员,并从事艺术项目引进、 行业咨询等工作。


03

青少年专属的图书馆

和读书会


在短频快的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希望青少年能仍然拥有一个纯粹、安静的阅读空间,和优秀的书本对话。我们会延续故事星球和三明治写作学院的阅读传统,打造一个


  • 纯粹、安静的图书馆提供阅读空间

  • 推荐、引进适合青少年阶段的中英文读物

  • 支持他们通过阅读自主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

  • 根据少年三明治会员兴趣,定制为他们推荐书籍


阅读导读课


提供中英双语优质图书的导读。由故事星球Storyland学术总监Marc亲自带领,他将运用自己对政治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刻理解和对青少年群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孩子们一起所阅读图书条分缕析,并做阅读笔记和读书报告。


在导读课中你将和Marc一起:


  • 用一学期阅读一本长篇作品。

  • 用课堂知识思考作品中呈现的社会问题。

  • 对书中的话题进行辩论。 

  • 将读书会的讨论录制成播客或Vlog。




04

面向整个家庭的

少年成长规划


市面上现有的升学规划项目基本以大学申请时间轴为目标,希望学生以此为标尺而忽略了学生自己成长的节奏。在7-10年级的阶段,标化考试和升学之外,孩子们是否还存在其他方面成长的机会?如果把兴趣和个性放在大学之后再来思考,那时候面对社会,孩子会更加迷茫。因此,在少年三明治,我们提供的是这样一个青少年的成长规划:


  • 以同学实现个人发展为目标

  • 对同学的个性和特长感兴趣,愿意和他们一起去挖掘自身优点

  • 和学生、家长一起面谈,针对性提出适合同学成长节奏和轨迹的教育方案



05

联动专业领域顶尖导师


我们希望把有想法的青少年联结在一起,相互启发,成长为有共情力、关怀社会的人。于是我们搭建了"少年客厅"。少年客厅希望通过沙龙的形式,把同龄人联系在一起,深度讨论当下有热点的话题。我们鼓励少年们自发组织、定题主持活动,在轻松、舒适的氛围里,互相启发。


  • 自由:少年客厅主持人会寻找同龄人感兴趣的话题,在放松气氛中自由讨论。

  • 参观游览活动:在社群里我们会组织参观各种对外链接活动,比如参观世界五百强公司,或者创意工作室、居民社区等等。让少年全面接触社会与世界。

  • 自我表达:少年们还将打造自己的出版物、播客等媒体,并通过三明治广泛的媒体资源向全国乃至全球进行传播。


报名:


少年三明治项目将在2021年9月25日正式启动。


线下上课地点:三明治文化中心总部,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凯旋路1398号IM长宁国际T11号楼2层。


时间:每周六14:00-16:00

(报名详情请扫码咨询S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