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小札|翻译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影响

三万学者都在看 语言学通讯 2017-03-13


上海语言学通讯今天的推荐主题“翻译研究”:一书,一译,一会。


好书推荐

推荐语

专著序言

杨淑华博士在本书中对翻译文学做出了明确的定位,认为翻译文学是区别于外国文学和民族文学的第三种文学,翻译文学应具有独立的地位。杨博士将翻译文学作为独立的一类文学从以往所依附的外国文学和后来又有人提出的民族文学中独立出来,我认为,杨博士的这样一种认识是对翻译学科的一种自觉,这对于推进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译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翻译文学如果不能独立出来作为译学研究的对象,那么我们又何必奢谈翻译学科的独立性呢?如果我们的翻译研究者对这样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认识不清,观点相左,那么翻译学科的存在遭到学者的质疑则也在所难免了。

葛校琴教授、博导


这个选题属于文学翻译的影响研究。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翻译文化批评异军突起,其背景是国际社会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急速扩大,其成就之一是显著提高了人文学科对翻译宏观意义的认识,同时提高了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含量。翻译界认识到,翻译文学不同于本土文学,也不同于源语文学,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它独特的本质,即间性,也就是它跨文化、跨语言、跨文本、跨文学传统的性质。这种性质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以往的研究不是没有注意到文学翻译对早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到现在这种文章和著作还很多,但多半还只是史料的发掘和跟着史料走的零散评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探索和理论支撑。

杨晓荣教授、博导


简介

目录

小编细读

一、研究背景

中国先锋小说是在中国现代转型这个内驱力和译介文学的影响力两者合力作用下的中国文学的一个创造性转变或着说一个超越中国历史条件的文化创造。但译介过来的翻译文学不同于本土文学,也不同于源语文学,它具体的独特表现形式反映了它独特本性,即间性,也就是它跨文化、跨语言、跨本文、跨文学传统的性质,这种性质直接影响了中国先锋文学的产生。

对于中外文学关系,虽然学界历来都有关注。其一,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影响研究”作为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式,对中外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相互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做了较为详尽和全面的研究。但是这类研究多数只是关注了影响一方和被影响一方之间事实上的联系,考证了中外文学的渊源,轻视了对接受的研究,尤其忽略了影响过程中翻译文学的作用。其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事“影响研究”的研究者们似乎只知道外国文学的存在,但并不关注翻译文学的存在,忽略了翻译文学的中介作用。这一忽略是“影响研究”的欠缺,也是译学研究一个空白。

二、选题定位

首先,从研究途径或模式角度,强调对接受的研究,要研究译者的阅读和译作的阅读的一般规律,研究译者和译作读者们的期待视野及其过滤作用以及发生误读的情况。

其次,就影响研究而言,以文化间性为视角的“影响研究”强调的是影响产生时影响源与接受方的相互作用,因为任何影响都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在自身语境中的重新整合和归化,“翻译作品是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的最直观的表现之一”,也是体现文化间性效果最直观的表现之一。

三、研究的理论假设

翻译作品的文化间性,是翻译作品进入译入语文化系统并产生影响的基础,在翻译文本中,来自原文的知识、概念与译文中的语言代码在表意实践中所构建的潜力无限的意义网络给译入语文化带来了新的形式和内涵,继而激发某些作家创作出新型的文学作品。

四、研究思路

首先在理论上阐述并论证翻译文学的文化间性品质的形成以及这种间性品质在文化传播中的中介作用,然后通过对(后)现代派翻译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影响的实证考察,探讨影响与翻译文学文化间性品质之间的关系。

结构

全书设计

本书共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

    绪论部分作者概述了选题定位、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理论部分

第一章首先概述了学术界关于翻译文学的地位之争,对翻译文学和外国文学这两个概

进行了廓清。其次,通过引证和论证,提出了翻译文学具有文化间性特质这一特点,并确立了翻译文学因其独特的文化间性而具有目标语文学系统中的独特地位这样一个观点。

第二章以姚斯和伊瑟儿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论为依据,对译者的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探讨了译者的阅读如何构成了翻译文学间性特质的潜在条件。

第三章论证了译者的表达,即语言转换本质上是一种语际书写,而翻译文学的文化间性也就在语际书写中具体形成,揭示了接受和影响的内在机制。

    第四章论述了译作的文化间性与影响的关系,指出文化间性是文化互动中彼此渗透的结果,而影响在这种间性融合时就已经开始。

    第三部分 实证部分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先锋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与翻译文学的渊源。

第二章概述了先锋先锋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关系。

第三章从叙事学的几个层面详细展示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叙事特征。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中国的先锋小说不仅具有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标志性特征,而且具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以博尔赫斯的汉译小说为研究对象,中国作家马原的小说叙事影响为例,详细分析了影响和接受形态的复杂性并从心理层面进一步探讨了影响与文化间性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结论

主要发现

(1)立足于文化间性,在对其本质属性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文化的间性折射出翻译文学内部既存在着本土文学所欠缺的的某种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对这种异质性进行裁剪、修正或改写后的归化性。异质性是影响发生的动因,归化性是影响发生的条件,缺了任何一方,影响就不会发生,在跨语言文化交流中,异质性的交流和移植需要适度的归化后才能顺利进行。

(2)探讨两个阶段的文化间性:第一阶段的文化间性是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文化间性,体现在翻译作品中;第二阶段的文化间性是影响过程中产生的文化间性,体现在本土文学作品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但是二者并非是单一的继承或复制关系,而是一种影响机制。翻译文学的文化间性导致了影响的发生,而影响后的文本形态也体现为文化间性。


简评

学术贡献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探讨了翻译文学的文化间性以及文化间性在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该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事实关系的表面梳理与论证,而是深入到翻译文学的接受研究,填补了长久以来“影响研究”的欠缺,也填补了译学研究一个亟待补充的研究空白。

第二,先锋小说诞生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期,它所具有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以及与主流叙事的割裂使得研究者自然将其与现代派翻译文学相联系。该研究通过实证考察(后)现代派翻译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影响,探讨影响与翻译文学文化间性品质的关系,是研究(后)现代派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一项重大尝试,对翻译学科的发展将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

第三,揭示了文学翻译活动中的文化互动及其规律,为接受研究、互文性视角的比较研究、翻译文学的中介作用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相关推荐:读书小札

读书小札| 语料库翻译学视角下术语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解读:读黄立波、朱志瑜”严复译《原富》中经济术语译名的平行语料库考察“

读书小札| 适用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读何伟、赵常玲《从功能语境看译者的选择》

读书小札| 赵彦春教授论“国学经典英译的时代要求:基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读书小札| 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课题探新 ——读《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有感

读书小札| 翻译研究的书评写作策略:以《翻译批评的本质回归与价值重塑》为例

【读书小札】追古溯今、放眼世界:王宁教授谈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

7 【读书小札】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典范:读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

【读书小札】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研究

9【学者观点】华威大学Susan Bassnett教授谈翻译学博士论文写作

10 学术观点| 文化的基因库:汉学家理雅各的翻译工作(纪录片视频)


本文编辑:上海语言学通讯特约编辑、帘卷疏风燕子归


感谢出版社为上海语言学通讯提供样书。

出版社提供样书洽谈合作请联系 dianzishu@126.com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到网络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