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沪上三强共商“人民城市、人民规划”,首届三院联合技术交流成功举办

本文来源:规划上海SUPDRI

导读

2021年4月9日,以“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为主题的首届三院联合技术交流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成功举办。


本文字数:15413字

阅读时间:47分钟

 


江畔笙歌起,海上满园春。以“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为主题的首届三院联合技术交流于2021年4月9日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成功举办。来自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十二位规划师带着最新成果登台亮相,北京、上海两地的权威大咖现场点评,上海大都市圈联盟单位等各方代表汇聚一堂,共赴这场思想激荡的学术盛宴。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伍  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李晓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周  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彭震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屠启宇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唐子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教授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金忠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伍  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伍江理事长代表活动指导单位致辞。他指出本次的活动形式非常好,三院是在上海影响最大的三家单位,作为具有竞争关系的各方共聚一堂,交流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对上海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学术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将有助于我们大都市圈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更广泛交流。“人民城市、人民规划”的主题非常重要,我们的城市是人民的,规划是为人民的。我们规划工作者就是要通过专业的工作,真正去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追求。相信今天的活动成果将非常丰盛,能真正推动“人民城市、人民规划”理念的实现。


从左至右依次为:屠启宇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熊健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哲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孙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和研究联盟自去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工作有序推进、影响日增。借本次活动机会,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加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


入盟仪式上,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熊健向同济规划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新哲颁发了联盟单位证书。王新哲书记表示非常荣幸能加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这个 “朋友圈”,感谢联盟各单位的支持,很愿意与大家共同在这个平台上进一步交叉、合作,发挥乘数效应,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大都市圈各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空间规划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马璇: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大都市圈作为“核心引领的多中心组合体”,是兼具地理邻近性与功能关联性的全球城市区域。空间协同规划是上海与周边8个城市的共同发展契约,也是未来协作的约束性文件。如何系统认识都市圈?一是从整体性角度,大都市圈历史上就是水脉相依的生命共同体;二是从关联性角度,解读上海大都市圈各节点间的不同类型人群流动关系,以及产业链、创新链关联与分工。协同视角下需关注的重点:一是打破城市行政边界限制,突显以区县为单元的节点价值;二是交通上突显以城际为核心的轨道体系;三是产业中突出对共建创新联盟的主要目标与方向,并寻找到各节点的分工与价值区段;四是既从总体上突出粮食安全与碳中和的共同责任,也强调生态指标的共同底线约束。


林华:目标导向下的理性规划——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


设立自贸区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客观要求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面临大变革的背景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肩负着新的使命和挑战。借鉴新加坡等自由贸易港国际经验,研究在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目标定位下临港新片区的发展模式和空间对策。一是在治理模式上,强调以优化营商环境、转变管理体制机制为核心;二是在发展动能上,强调开放引领、创新协同、文化共融;三是在空间组织上,强化沿海集聚发展、弹性有机生长、政策空间分区和塑造城市形象,有效支撑新片区发展。


张成:战略引领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实践——海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南发展提出了“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和高水平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总体目标,以此为出发点,在《海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中,以“战略引领”作为统领全局的核心环节,通过把控大势格局、全面评估诊断、梳理实现路径、空间策略落位、统筹条块系统、智慧推演验证等流程,构建“评估-愿景-路径-动力-决策-优化”的技术路线闭环;在基于对自然地理格局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完善“保护-修复-利用-开发”的总体空间格局,建立“目标指标-底线约束-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的空间布局逻辑;通过“沟通-论证-决策”机制,实现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工作结果,完成协调联动的规划编制全过程。



学术主持

郑德高


很高兴担任上午的学术主持。首先祝贺三院联合技术交流活动的创办,意味着三院已经从“竞争”关系转向了“竞合”关系,这符合现在时代的主题,所以非常有意义。


今天的主题是“人民城市,人民规划”,这个题目非常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而且活动分成4个板块,每个板块各有特点。第一个是“落实国家战略”,“人民城市,人民规划”首先落实国家对这些城市的要求;第二个是“追求人民幸福”,前者自上而下、后者自下而上,也符合我们前面讲的竞合关系;第三个是“建设品质城市”,就是城市的整体要求是什么;第四个是“规划转型创新”,这是我们城镇发展的主线,国家发展主线是高质量发展,城市则是创新引领。主题和板块都非常好,今天演讲的规划师都非常有才华,非常有魅力。


第一个项目,一是回答了上海大都市圈的定位。不同于东京首都圈,这里商务圈的价值比通勤圈的价值更大,发展到后面还有更紧密的交流圈、交往圈。二是回答了都市圈的作用。通勤圈肯定是单中心,商务圈必然是多中心,这是不一样的逻辑,在这个逻辑下谈价值链、创新链非常有意义。此外,除了商务圈外,我们还需要形成价值圈,尤其是低碳、生态,所以都市圈也是一种竞合关系。


第二个项目,不确定性是我们项目很强的一个逻辑,目标高远,又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要做边界清楚的规划,难度是很大的。但项目组处理得很好,很赞成提出的集聚发展、轴向发展和政策分区等规划应对思路。


第三个项目,目前这个项目还没有批,所以介绍的是一个方面。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是学术逻辑和行政逻辑。前者是怎么评价,怎么形成方案,怎么优化;后者指我们能管什么,与部门协调什么,当前情况下怎么调整用地等。这次重点讨论了学术逻辑,根据当前的目标怎样把规划做下去是关键,不要把所有的战略都变成房地产,这也是大家比较担心的问题。


点评专家

石  楠


特别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参加今天这个活动,相信它会成为今年全国层面很有影响力、很有亮点的一个活动!


三个项目都有共同特点:一是响应时代需求。“人民城市、人民规划”,明确哪些是真正来自人民的需求;二是探索性。规划不能局限在程序性要求,面对挑战,创新、探索和科学的思维更加重要。


第一个项目做得非常好,研究很全面。提出的功能区以及商务圈概念,为新时代如何抱团应对不同形式全球化的挑战提供了思路。提出规划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个人非常赞同。两个建议:一是该层面可能更重要的是区域治理,更强化区域内“1+8”不同主体的价值和自主性。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才可能真正实现降低交易成本、流动成本,形成更强的竞争力,从竞合走向更高层面的合作。二是这个地区不仅仅是经济区,还是一个文化区,是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的经济上的合作。建议开展不同文化渊源、不同文化区的划分,因为行政区是我们考虑的背景,但研究的是如何打破行政区划。还有对流域的分析、行政区临界面的分析等,然后不论是文化的战略还是经济领域破除障碍的政策措施,一定要凝练成政府的行动,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个项目非常难,做得特别棒。尤其欣赏对总体结构的把握,这是这个项目必须要或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技术战略。两个方面的想法:一是作为政策赋能的国家战略地区,把国家责任、国家战略和本地需求做适当细分并在空间上进一步落实,可能更有说服力。考虑到这个地区活力的来源或规划的难点,就是政策背景下的不确定性,建议除了保持总体结构的分析稳定性外,更多研究市场的需求以及需求和供给、价值之间的匹配。把本地需求、境内外其他需求作为落实国家战略上下衔接的环节,可能在空间上更有说服力;二是作为海陆临界的地区的未来可能性,可以有一些更深入的想法。


第三个项目就像张成讲的,很难。海南的规划过去有很多教训,海南的规划定位在我心目中有这么几条:自由港、生态岛以及涉及国家疆土安全的前沿哨所。特别担心这一轮规划,不能再成为用地扩张的原因和借口,规划技术上很成熟,但一定要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规划”很好地衔接,处理好关系。另外,基于海南的地理特点,很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自然演替和规划要发挥的作用。作为省级层面的规划,核心要保证国家和省的利益,剩下的要交给下一层面,而不是都大包大揽。


总的来讲,三个规划都很有价值,很有探索性,也很有创新,都做得非常好。但还可以在这个百年未有大变局时期,做更多发挥我们专业价值的事。谢谢!


点评专家

屠启宇


总体感受,一个好的机构都有自己的风格。第一个代表国家队,从全局出发全域协同,特点突出;第二个很上海,把新片区从政策到实操一步步算细账,节奏有起伏,风格高远;第三个的学术范明确,有困难来诊断,有模型、讲方法。


第一个项目,中规院上海分院在经验总结中强调过程沟通导向。规划本身是政策工具,过程性的讨论更加重要,尤其是协同性规划。大都市圈研究方面,最近刚翻译荷兰三角洲的发展过程,体现出自然的力量不能小看。荷兰与水斗争经验丰富,原来是与水抗争,现在是与水共筑,让自然力量发挥作用。对上海大都市圈,应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我们需要更多注意到尊重自然的力量。


第二个项目,上规院对新片区的研究,技术上的创新在于研究的出发点是对政策的研究,先从政策出发讨论功能,再讨论空间上的响应。想讨论的是“人群画像”,当前整个国际航运业的自动化程度这么高,因此不需要庞大新城的支撑,由此提醒我们,政策细分了,对人群的画像是否精准,比如现在我们有一个预想中的人群,目标人群跟实际人群是否一致?这是成为独立城市重要的考验。


第三个项目,同济院对海南的研究突出了工具的力量。运用智能诊断、智能推演(city go)、多种模式比选等来佐证想法,形成说服力。但既然有工具和模型,就可以调参数,直到规划者满意为止。关键是,没有模型之前,我们有没有自信,信不信我们自己形成的这个方案?随后工具给一种附加性的力量,增加了更多的说服力。



奚文沁:多元、精彩、共融——《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工作思考


受自然资源部委托开展《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课题,旨在引导共识、传导理念、提升技术,从国家层面推进社区生活圈营造。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原则、城镇社区生活圈、乡村社区生活圈、差异引导、实施要求等。指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旨在增强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归属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指南紧扣问题、需求导向,一是强化对社区生活圈塑造的丰富性、韧性与开放协同性提升,关注住房保障、就业支持、社区服务、绿色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等各类服务要素的统筹配置,提出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事先预防、应急响应和灾后修复能力。二是尊重文化性、地域性、发展阶段等差异,强化分类分级引导、差异管控、特色塑造和有序实施;三是积极引导社区空间的复合、紧凑、集约和衔接,鼓励面向未来发展的动态适应与弹性预留;四是强调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统筹和政策引导作用,调动在地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多方式、多途径、多层次地参与社区事务,落实贯穿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协作机制。


冯高尚:以精细化设计提升街道空间品质——上海市杨浦区“美丽街区”规划建设实践


近年来团队深度参与上海市杨浦区美丽街区规划建设,系统化开展了以精细化设计提升社区街道空间品质的工作。报告在介绍杨浦区美丽街区规划建设案例的基础上,探讨建立街道空间的精细化更新策略: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系统化的评价体系;突出需求和问题导向,建立精细化设计体系;面向实施和管理,建立精准化行动体系等三大规划体系为基本框架。同时强调社区街道空间更新不但需要以精细化的规划来推进,更需要以协作式规划、陪伴式更新的模式引导“人民”参与其中,切实推动城市更新的高品质实施。


刘迪:村庄规划范式的探索与思考——基于浙江余村的实践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制度框架下,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处于两套不同的制度体系中,采取城建制度下的规划方式编制村庄规划,在村庄建设机制下并不适用。通过对现阶段村建基础、村建制度与困境分析,结合参与式规划的方法路径,结合余村村庄规划实践,针对上述问题,探索规建管全过程的村庄共同缔造。一是规划编制的共同缔造,提出围绕事权主体的乡土型村庄规划:构建能反映多元事权主体责权关系的务实规划、规划设施布局契合事权主体的财务能力、村庄规划匹配事权主体的财务操作时序;二是村庄建设的共同缔造,提出基于村民主体需求的内生型村建行动:结合村民有效需求的村建计划、构建激发村民积极参与的制度设计、面向村民主体意识提升的素质培训;三是运维管理的共同缔造,提出面向多元主体参与的自治型村规民约:构建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村庄运维机制和搭建村民主体的日常维护机制。



学术主持

郑德高


第一个项目,是“上海2035”总规的亮点之一。这个报告非常有意义和价值,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居住地更新。


第二个项目,把街道空间治理讲得很清楚,一是怎么做设计,重点和特色是什么,底线是什么;二是怎么去实施,怎么去协作和沟通。


第三个项目,收入不高但获得感很高,因为很快就可以实现,有很好的社会效应。项目就未来的村庄设计也作了很好的探讨,三院要不要干也值得思考。


点评专家

李晓江


这一单元讲的都是“人事”、“人话”,相对第一单元,这里是关注人的需求,而且三个项目关注了不同的人群对象,分别是城市社区、街道和乡村。


第一个项目做了许多调查,调查的目标类型很全。但作为国家部委的指南,一定要把城市和乡村分开,城市和乡村的逻辑与需求不同。作为全国性的导则,最重要的是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其次是指标和类型很全,但缺少优先和重要性的排序,而这一点对不同层级和不同社区具有参考价值,我国城市层级的差异有时比地区间的差异更大。


第二个项目内容非常好,但好像还是有一点精英思维的痕迹。评价做得不错,但讲到特色的时候,就有疑问。学校周围未必就局限于“书香气”,也需要“烟火气”,可能缺少对当地居民或使用者需求的了解,可进一步完善。项目中的活动案例、相关人员培训等都很有价值。


第三个项目,我没有听出来干了什么,但听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干,这是最重要的。乡村是集体所有,把城市的思维运用到乡村,什么事都做不成。其实是事关事权主体的利益需求。规划师在乡村更多的起到组织和帮助的作用,而不是大包大揽。在乡村规划中,事权主体的财务能力决定规划怎么做,具体建设内容需要共同参与制定,最后还需要通过自治契约进行有效管理。当我们社会关注已经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关注经济效率走向关注人的需求,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时候,特别重要的就是把服务主体一定要弄明白,为谁做规划。


点评专家

伍  江


有三点总的感受:一是不认为这个单元“小”,恰恰是最大,因为人民的幸福才是最大,也是落实国家战略的根本目标。规划为了谁?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规划都是为了人民。二是城市和乡村就像是一个生命体,它们的生命周期里规划建设实际上是很短的阶段,更长的阶段是之后长期的维护和提升。大拆大建已无法满足人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未来的城市乡村规划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三是规划要改变“只要我知道”的高高在上的精英角色,改变过去规划建设单一时间秩序、自上而下、从大到小、从规划到建设的思维,不做“决定者”而做“帮助者”。


第一个项目,城市生活圈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一环。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这里假设的人民不应该是一样的。城市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最需要服务的,其实就是能力最弱的,这是城市公平公正的问题;二是生活圈的形成,依靠的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力量所扮演的角色还需要进一步的确认。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并把最基本的底线做到位,而不是大包大揽,市场则应该被合理引导而不是被妖魔化。


第二个项目,街道精细化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个需要。“美”有两种,形式美和内涵美,后者更重要,就是通过功能提升,让人民生活好起来。“美”也不能消灭了“烟火气”,因为其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我们很害怕城市“美化”到最后没有真正让人们得到这种幸福。最后,把街道的关注点从交通功能恢复到慢行功能,相关规范和规则也应相应改变。


第三个项目,关于乡村规划是最难的。乡村自古都不是规划出来的。现在规划很好的古镇古村,其实本来就是城市化很高的地方,是经过规划和设计的。真正的乡村,不是用这种方法规划的。城市统一开发的模式不能套用到乡村。


学术主持

郑德高


上午的活动结束了,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感受:时代的要求,就是要为每一个人做规划,为每个不一样的人做规划。这是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曾舒怀:面向实施管理的城市设计实践与思考——以上海金桥副中心城市设计与附加图则编制为例


上海城市设计附加图则是实现城市设计法定化管控的重要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形式化、城市设计管控等问题。结合金桥副中心城市设计和附加图则的实践案例,分析城市设计到附加图则的转译过程,聚焦附加图则的管控要素、管控方式、导控力度和实施效果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实施过程的设计控制和连续决策更好地落实城市设计意图和保障城市空间品质。


奚东帆:打造新时代顶级中央活动区——北外滩地区规划的思考与探索


作为“黄金三角”核心商务区(另两处为外滩、陆家嘴)之一,北外滩围绕“打造新引擎、践行新理念、引领新模式”的要求,以打造顶级商务区为目标,落实五大理念,塑造高品质生活的典型示范区;创新政策标准和管理机制,成为先行先试样板区;最大限度地支持地区功能发展,打造最高标准的环境品质,并全方位深入对接建设实施。规划最大限度保护历史风貌的整体格局,构建以无车区、中央绿地、空中步行连廊为特征的立体复合、品质卓越的空间环境;立足城市大系统统筹区域基础设施,优化道路交通和公交、慢行服务,强化空间梳理与建设衔接,探索全过程的规划管控机制。


闫岩:寻找设计的触动点——杭州“云城”国际方案竞赛的体会


云城是杭州实践未来城市发展之路的重大战略部署。尽管是设计竞赛,但项目组摈弃功利思路,坚持从价值到理念的设计原则,取得很好反响。具体经验有:一是直面真问题,坚守真价值。面对生态保护和高强度开发矛盾,秉持“把城市轻轻地放在山水田园之间”价值观,向历史学习,提出恢复云丘、营造西田的理念,以“三山定云城”,永久锚固3公里城市风廊;二是面向真开发,设计新空间。运用深绿色设计手法,降低高强度建设空间压迫感,提出能量公园、呼吸台镇、稻生西田等设计创意,把握职住、交通、碳排等平衡;三是保持定力,坚守底线。面对开发主体资金平衡压力,坚持严控廊道宽度和建筑高度底线基础上,创新开发模式、适增开发密度、异地平衡容积率,寻找理念与落地间平衡点。



学术主持

唐子来


金桥项目探讨了城市设计的三个重要议题:标准化与特色化、严格管控与弹性限定、底线保障与高线目标。该项目目前处于实施阶段,成效如何,需要用时间来证明。


北外滩大家都很熟悉,期待能成为黄浦江再开发的4.0版。项目基于三个“新”(“新引擎、新理念、新模式”)提出促发展、提品质、保实施三策略。应重点关注两点:一是如何从单一功能的中央商务区走向多元功能的中央活动区;二是如何最大程度地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支撑新一代发展的价值。


杭州云城项目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给我三点启示:一是方案因坚持理念有风险,但最后中标了。二是超越了我们常说的设计创造价值,体现了价值引领设计。三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今天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城市规划也好,城市设计也好,更多的是一个过程,而且不仅是专业过程,也是经济过程和政治过程。简单机械地理解“一张蓝图干到底”是不够的。


点评专家

周  俭


我们常说设计是创造价值,规划创造的是什么?规划就是营造品质。为城市中各种活动、各种人群和各类地方,提供一个品质的基础。就这个问题,三个方案都还没有系统的提到。规划师应该考虑空间品质的关键要素到底是什么?这些指标、要素等,对人的感受、体验有没有发生变化?营造空间品质是为了什么?通俗来讲,就是为了营造所谓获得感,对不同的人都有吸引力。还有,如何利用好资源禀赋营造有吸引力的空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们三个院的同志都能好好研究一下。


第一个项目注重在附加图则,探讨城市设计方案出来后怎么管控?一是刚性。关键要素决定哪些是刚性,在不同地方的刚性是不一样的,比如建筑高度,在北外滩是刚性要素,在金桥就不一定。二是弹性。项目里提到总规划师制,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那么有和没有总规划师制的地方,附加图则还是不是一样?


第二个项目,可能讲得比较简炼,值得思考的是北外滩的高品质应该体现在哪里?现在提到的中央公园、慢行优先无车区、二层连廊、地下商业等,与陆家嘴等地区的区别是什么?与国外一些商务区有什么不一样?可能需要更加突出自身的资源特色。


第三个项目出发点和思路都很好,体现了规划师的责任感和价值观。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搞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同志们应该有这样的价值观和思路去做我们所有的项目,甚至不惜放弃一些项目。项目涉及的开发量的化解和难题的破解,关键还是在于如何保持现有的品质。


点评专家

石  楠


三个项目都是城市重要片区的城市设计,不仅在于领导重视,更是对城市的结构性空间总体把握。总体上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是要有更宽的视野,要看到这类片区在这个城市空间结构中的角色担当和作用。因为这些规划不单单是片区内部的完善,更是对整个城市的塑形;二是设计创造的价值,不仅是经济价值、土地升值等,很重要的是创造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这是我们共同应该有的基本理念;三是设计不仅创造价值,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很多重要地区都不是一次设计,规划本身就是方案优选的一个过程,根据当时的条件和矛盾,不断修正的过程。因此,“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蓝图绝非静止的,关键在于面向实施的过程。


第一个项目许多创意很好,包括交通组织,刚性和弹性之间关系处理。补充一点,目前方案更多是技术方案,无论是转译成控规还是其他管理文件,技术属性仍是核心。但在实施过程中,技术还是基础,大量的是技术之上的经济、政治考虑。这是我们应该要考虑的一个要素。


第二个项目方案做得非常好。但我有一点担心,因为它是一块蜇伏多年的宝地,但目前感觉对保护的力度,似乎没有对开发的诉求那么大。而这一点恰恰是规划更应该起的作用。开发规模、经济利益回报等,市场比我们算得还清楚。规划的关键是不让这些伤害到“应保尽保、能保尽保”的历史文化要素,而且把后者很好地融合、发扬和利用。另外,设计细致到位,但还可深入考虑与陆家嘴等地区的功能、交通等关系。


第三个项目为你们捏了一把汗,最后竞赛还是拿下了,不简单!关起门我们自己反思,规划行业过去四十年的确存在一些价值导向上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项目道理很简单,城市需要风道,机构需要开发。个人比较欣赏这个方案的担当,甚至是冒险精神,毕竟是投标。第三个是新建项目,前两个是更新项目,我相信更新项目的压力会更大,更应该坚守一些东西。


如果那些历经各个时期考验都没有破坏,经过高速城市化建设时期也得以留存的东西,最终毁在我们手上是无法交代的。这是历史责任。我们数千年文明立足世界之林,靠的就是文化,不然就无法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些文化在城市里每个所谓高品质的节点都要有所体现。这是基本的底线、原则和担当!


骆悰:不经意间,我们都改变了——“上海2035”综合评估与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


老项目新转变。作为在上海有二十年历史的近期规划,“上海2035”总规要求其成为分阶段落实“上海2035”的实施性规划、与“十四五”规划充分衔接的法定规划,以及构建“全闭环规划体系”的关键环节。规划以总规目标、新形势新要求以及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空间保障+空间引领”为定位,以“目标—指标—策略—行动”为核心技术逻辑,以空间策略为内在核心,以六大战略任务二十四项行动任务为具体落脚,探索了大部制改革以后的特大城市近期规划编制新方法。通过本次规划深刻意识到,规划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服务对象从未来人变为“未来人+现在人”、“整体人”变为“整体人+群体人”,规划本身从精英决策向“战略视野+平民触角”转变,从专项规划集合向公共政策集束转变,审批通过只是意味着履行契约的开始而不是结束,由此带来规划的技术逻辑与方法、面临的挑战等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长期的。但规划的核心始终不变,为人民编制有用的规划、以规划更好地服务人民始终是我们永恒的职业宗旨。


林辰辉:规划如何促进城市减碳?——“碳中和”目标下的规划技术应对


2060碳中和的目标形成倒逼态势,城市化地区作为贡献了70%以上碳排放的主要源头,需进一步通过规划手段实现城市减碳,使城市成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首先,研究通过对城市碳排放的量化核算,溯源碳排放的关键领域。其次,紧扣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从五个维度入手,建立一套与空间紧密关联的碳中和“规划技术包”。再次,从各个维度的“规划技术包”出发,提出规划减碳的关键举措和关键控制指标。在能源维度,提出更加匹配电网特征的用地规划举措;在交通维度,提出TOD导向的空间形态测度技术;在绿地碳汇维度,提出推广绿强度指标、识别与修复林地生态系统等关键举措;在建筑维度,提出“中层中密度”的街区建筑形态构建关键举措;在工业维度,提出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设施布局关键举措。最后,形成两点研究展望,一是基于应用成本与减碳潜力双评价对“规划技术包”的应用前景进行分类;二是探索碳排放核算平台和规划技术包的产品化推广与运用。


周晓霞:国土空间规划总规专项传导研究——以上海市奉贤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为例


本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由传统的重“量”轻“质”的单线发展转向“量”、“质”、“效”三线并重的多维发展模式。以系统功能优化为路径,构建奉贤绿地系统的生态网络、游憩网络、防护网络等,发挥绿地在生态、游憩、景观、防护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城市美丽、宜居、可持续。重点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专项规划的传导要求,从功能、指标、时序三个传导要点上,全面保障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更好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体系。一是功能传导上,在奉贤全域落实区总体规划绿色空间战略意图,划定“五廊、五线、多源”的结构性绿色生态空间,提出绿地用途管控要求;城市开发边界内细化深化“绿地休闲区”功能,落实各类绿地用地布局。二是指标传导上,提出刚性、动态相结合,即区总体规划已明确用途的城镇功能控制区内落实“刚性绿线”的管理边界;区总体规划中的战略留白区域,采取“动态绿量”的绿地管控方式。三是时序传导上,提出绿地系统作为专项规划,要在总规之后批准实施,以提高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法定性与可实施性。



学术主持

唐子来


第一个项目的体会:一是不管是城乡规划还是国土空间规划,要更加开放;二是规划要更加包容,避免内卷化。三是与发改委规划要更加衔接,不能自说自话。规划不是机械地一张蓝图干到底,需要动态监测与更新。


第二个项目既是老议题又是新要求。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一大排放国,超过美国,美国碳排放在下降,中国还在上升,占世界的比例越来越高,减排压力和责任重大。规划决定空间形态模式,对碳排放有锁定效应。因此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项目提出了三个概念。一是全域绿地,包括城市开发边界内外的;二是品质绿地,多元化的服务人群和多功能品质等;三是刚性绿地,需严格管控。


点评专家

彭震伟


这个单元,主要是从政策引导、政策工具的作用角度来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先有目标,再分析问题,开展战略、策略,最后评估,是一个闭环。这个闭合过程中,分析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这是规划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尤其宏观层面。


第一个项目,上海总体规划层面的变革走在全国前面,“上海2035”总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土空间近期规划是对原来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评估和近期规划的一个发展或进步。原来的近期规划像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以前近期规划更多的是基于远期目标看现在的实施状况,现在除了看到远期,还看到现在,基于现状做推演,按国家的要求、自己的需求、现在的实施状况来评估,以及实施的可能性是多少,而不是远期规划目标基础上做减法。


第二个项目是非常前沿的研究,规划师除了2035、2050这两个时间段,现在越来越多谈到2030、2060,因为这两个目标非常明确。规划师在大的目标下贡献自己的智慧,帮助达到减排目标,并且各个维度都做得很深。这对我们规划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我们不仅算建设规模还要会算碳汇,这个要求应该说非常高。这部分工作还是可以做一些新的探索,如用AI、机器学习的方式演算碳汇变化;如何基于2060目标,多目标综合推进;如何与我们的控规相结合等。


第三项目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地把专项规划放进来,提出了很多新的专项规划的编制思路,比原来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很想看到国土空间的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传导关系,这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另外,该绿地专项规划其实是渗透到国土空间规划的各层次,如何把这两个系统整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难点,也需要考虑。现在看到的,还是我们在开发边界以外怎么做,以内怎么做。规划范围一致了,里面的系统也应整合。


点评专家

李晓江


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不仅要关注物质资本的品质提升,更要注重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共同提升,才可能克服当下发展的短板,才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此,城市必须包容,要有很大的包容度和宽容心,一定要让不同人群在这里居住、生活、发展、安家。


第一个项目,很不错,上海新一轮的规划批准以后,各项指标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总体规划的评估,应更多一些综合性的社会层面的关注,对空间发展格局的16字,规划对这样战略的支撑其实涉及到了最核心一个问题:能不能更均衡更公平地分配公共资源?只有公共资源充分公平分配,才可能实现产业和人口重新分布。不管人口聚集还是吸引功能、培育产业,最后最核心的逻辑,还是住房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所以这点来讲,规划应更多关切全面发展。


第二个项目,比我们在做的课题又进了一步,从各个方面在构想我们应用哪些技术推进目标的实现。这一点非常重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了国家责任、国家承诺。碳中和、碳达峰这两个指标对中国的影响是颠覆式的,不管对我们的产业还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通方式、能源结构,甚至评价体系,而且没有退路,因为你向全球作了承诺。所以地方政府也好,规划部门也好,要真正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一场革命性的洗礼。


第三个项目我不太熟悉,但有两点比较好:绿地不仅是一个生态和游憩公园的功能,强调了绿地在发挥城市功能补短板方面的作用;在传导方面,提出了功能、指标和时序三重的传导。建议增加对人的关注。“多规合一”以后,各个专项的传导成了比较核心的问题,其实也是分层次分时序协同的过程,这块如果做得扎实,对未来我们五位一体的发展、同步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重新定位,回归常态


第一,新时代的规划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定位。


时代变化了,我们需要有新的规划理念、工具和理论。我们以前习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直接进行资源的配置,但在市场环境下,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而不是政府;但市场会干好事,也会干坏事,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其中很重要一个手段就是规划。所以,规划师是定规则、保底线、做指引,给人民愿景、给市场提供解决方案的作用,而不是直接进行资源配置。也就是说,我们规划要研究人的需求,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组织的需求,尤其资源使用上的需求,然后定规则,引导或制约他们使用资源的行为,防止滥用或对资源本身不恰当的使用。由此我们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技术要相应改变,怎样尽快转到让市场干市场的事情、政府更好地做政府的工作?我们规划行业的同志有很多需要研究,也面临很大的技术挑战。


第二,回归常态,就是规划“不折腾”,遵循规律,不违反常识。


空间有空间的规律,资源有资源的规律,建设有建设的规律,我们不能只习惯于规划建设管理这么一个逻辑,要有资源逻辑,就是发现资源、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监督资源的使用。沉下心来,把规律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我们搞专业的人应该担当的,剩下有民众、企业,各归其位,才能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对于主管部门强调的传导,并不意味着所有层面的深度都一样,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空间层级的设计和规划比研究体系更具有迫切性。


 

伍  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人民规划的“人”不应是抽象的


第一,时代在变,规划在变。


一是规划的要求在变。因为时代在变,中国发展阶段到了今天,给规划提出的要求跟四十年前三十年前二十年前是大不一样;二是规划本身在变。特别是现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来以后,对我们在座各位都是很大的挑战;三是规划的内涵在变。很多以前我们不习惯的,不熟悉的出现了,比如碳问题。


第二,价值不变,“人”要改变。


但不管怎么变,一样永远不会变,就是城市规划本身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就是为人。这也是规划的本源。有三点思考:一是这个“人”不应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谋幸福,是为每个人谋幸福,而不是让某个人幸福。我们若把人给抽象化,规划就会出问题。二是为人民服务,应该更多考虑到回归人的常态。要更多地关注城市里日常的常态化活动,有烟火气的生活,而不只是大公共空间、大型活动。三是规划工作者也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人”。规划师不能自己当神,人民的生活不是由某一个人决定的。


此外,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调的传导,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当然局部要服从整体、整体要对局部有影响,但其实更好一个逻辑,是总体决定局部、局部也决定总体,这样社会就是互动的。过分强调单向化,是个问题。刚才很多专家讲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问题,蓝图本来就是动态的,把它理解为一个机制,是人类的一个理性,始终在调整着我们的非理性,那这个规划才是好的。


 

周  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规划师一定要有高品质的鉴赏素养


第一,回归本源,规划真正的城市。很多年以来好多街区、城区,真正好的能找到几个?为什么规划出来大家不喜欢,觉得有问题?我们要反思。规划有用地现状图和规划图,虽然前者有点混乱、功能混杂,都是贬义词,但真正按干干净净的用地图建设起来,是不是真正的城市?是一直要反思的问题。现在正值转型新时期,我们更要有这样的责任意识。


第二,规划要让人家都来住“我”认为喜欢的城市。我一直问做方案的人,这个城市是什么样的?如果按你画出来的,你喜欢不喜欢,会不会去住?如果想过肯定会去学,了解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好城市,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我喜欢的。不管街道街区还是环境、风貌、尺度等,规划要让人家都来住“我”认为喜欢的城市。


第三,规划师一定要有高品质的鉴赏能力和素养。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城市和生活,什么是现在没有、人民向往的生活,这是目前规划师要加强的一点。要做出好的高品质的规划,一定要有高品质的鉴赏能力,每个行业都是。要提高这方面的素养,首先你自己要会感受,才能慢慢传达给其他的人,提供好的东西给老百姓,才能把规划做成真正的城市,让老百姓有真正的获得感。


 

彭震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要甄别服务对象和实施主体之间的匹配度


今天的主题是“人民城市,人民规划”,都在讨论规划是为谁做的,以及规划怎么做。这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好的规划,就是要先考虑到为谁做规划,然后才有怎么做规划。

这中间还有一个延伸的体会,我们规划服务的对象主体和实施规划的主体,在很多场合、场景下是不一样的。我们讲到给乡村的规划,这个实施到底是镇里投入做还是要靠村民自己做?这个规划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为谁做规划、如何做规划当中,还有一个,就是要甄别服务对象主体和实施规划主体之间的匹配度。

专家讲了很多,我收获很大。最后很期待明年的交流会!


 

唐子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教授


从5%到100%


非常同意各位专家的意见。规划转型源自时代的需求,之所以需要规划,是因为存在市场失灵。要弥补市场失灵,规划必须满足人民的需求。所以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人民城市,人民规划”。最后,要满足人民的需求,规划必须要回归常态。符合常理的规划就是好的规划,延伸说,符合生活常理的规划才是好的规划。


我们那个时代强调精英规划,也就是5%的精英决定了城市该怎么发展、社会该怎么发展;后来,又强调民主规划,51%就是大多数;而现在则要强调每一个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那就是要覆盖100%人群的规划。看来我们规划师还要加油努力。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归根结底,规划要从人的角度出发


第一点,首届三院联合技术交流,意义很重大。无论是单位也好,城市群、大都市圈也好,都是一种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具体有四点体会:一是“多中心”的治理模式;二是确实需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三是需要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四是需要差异化发展。三院有的是国家队的范儿,有的是上海味,有的是学术范,都很好。


第二,活动主题“人民城市,人民规划”很有体会。规划一要关注人,要关注不一样的人;二要关注空间,空间是实现价值最重要的手段。不管是已经存在的还是还没有存在没有开发的土地,无论是街道空间还是原来农田空间,每寸空间有每寸空间的价值;三要关注实施的过程。规划是政治协商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经济活动博弈的过程,跟权益人交流的过程。规划师的角色,从过去有点像决策者,慢慢要注重过程,是以“服”为主,心理上有个重构的过程。


第三,规划要关注未来。规划与历史也相关。以前欧洲主要是拼文化城市,最近是绿色城市,很多低碳技术的应用,现在更多关注智慧城市,关注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改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人民城市,人民规划”。


 

李晓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坚持理论上的彻底性和决策的妥协性


第四单元第一个报告的总结非常好:一是从未来人转向现在人,关注当下的人的需求;二是从抽象的人转向多元化、差异化的群体;三是从精英转向平民。规划其实是很痛苦的一个职业,规划师有理想很痛苦,没有理想更痛苦。


我经常说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上下半场的逻辑变了,但内在逻辑变了,外部制度设计还没有变,也就是说,游戏规则没有变,但行为必须改变。这可能就增加了规划师的难度。很多事情我们研究得很明白,但做的时候,又不得不妥协。我一直记得同济读书时于光远讲过的一句话:“坚持理论上的彻底性和决策的妥协性”。因为理论不彻底,妥协毫无意义。方向弄清楚了,在这个前提下再妥协,能让负面的东西降到最低。这是规划师无论如何要守住的一个底线。


过去做规划先把现状搞清楚再把问题找出来,现在好像不用分析现状问题直接就把理念、原则、战略和行动堆上去了,这是危险的。规划师还是要坚持把事情本源弄清楚,最后一定不是你说了算,但你妥协的方向是对的,这样即使很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是我们都应该坚持的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和理想底线。


活动结束前,首届活动主办方,上规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向明年主办方,中规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转交了会旗。孙院长表示:今天的分享无论演讲口才、形象和表达都非常好,最触动人的是八位专家的发言,感觉不是规划大师而是哲学大师,对规划源自哪里、为谁规划、要去哪里发出了灵魂拷问。本届活动精致周到体现了上规院的海派范,欢迎大家明年来上海分院!


上规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代表三院为本次活动做总结致辞。熊书记对百忙之中莅临指导的各位专家、精心准备的项目主讲人和三院联合工作组表示感谢,她认为活动现场金句不断、火花四射,堪称一场“学术盛宴”。


熊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提出的,上海的三家规划设计单位以这个主题进行业务交流非常有意义。人民至上是每个规划人规划行业始终秉持的宗旨、原则、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发展格局下,规划单位作为重要的政府智库,应该要把人民至上和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要求贯穿到我们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切切实实为每一个人做好规划,为每个不同的人做好规划。这是规划人共同的理想和情怀。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规划要升级、知识要延展、手段要多元、合作也要拓宽。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共同进步,相互学习。


熊书记认为四个单元12个报告既有前瞻性、引领性,也有脚踏实地的落地性,除了关注技术深度的探讨,更到哲学层次关心规划师的责任、担当、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等问题;三家单位各有特色,体现了中规院作为国家队的战略高度、同济高校院的研究深度和上规院作为本地规划院深耕上海的精细度;专家点评非常犀利精准,相信对各个项目团队,包括在座和线上的每位,都会有很大的收获。通过今天的活动,相互启发、相互推进,促进质量提升,这个作用感到非常明显。


最后,熊书记表达了三点期望:


一是期望能够继续得到各指导单位的关心支持。希望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继续加强合作,一方面积极承办各类学术活动,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继续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希望跟同济大学等高校搭建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平台,共同促进行业和学术发展。


二是期望与各位领导专家不断探索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机制。希望通过本次交流,促进三院在项目、研究、学术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三个院各有特色、各有所长,相互借鉴、形成合力,一定能实现共赢。


三是希望三院联合技术交流这个活动能薪火相传,越办越好。“百花齐放春满园”,希望这个活动能为全国城市发展,尤其上海 “卓越的全球城市” 建设添砖加瓦,共同谋划城市的美好未来。


熊书记最后对专家、主讲人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再次表示感谢,期待明年春季在中规院上海分院再相聚!


<<  滑动查看更多  >>

活动现场氛围热烈,座无虚席。考虑到现场座位有限,三院本部都设置了视频直播的分会场。


专家、主讲人、三院领导合影及专家们的现场风采



三院联合技术交流活动是由上规院、中规院上海分院和同济规划院联合策划创办,由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指导,以“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为主题的专业学术活动,旨在通过高手过招、强强合作的形式集中呈现三院最新技术创新和重大规划成果,共同促进为人民编制规划,以规划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活动今年为首届,由上规院为主承办,以后将由三院每年轮流主办。


明年再相聚!


(专家发言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核)

审定:熊健、孙娟、王新哲
审稿:骆悰、王剑、葛岩
文字记录:吴芳芳、孙烨、董雷、谢美玲及各位演讲人

编辑:唐丽蘋、李婧

摄影:张云、奚仁杰

现场保障:三院联合工作组、上海快来秀展示科技有限公司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速看!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出炉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本市旧住房更新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习近平心中的人民城市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