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不想做的事情先放一边,也能算治愈拖延症么? | 战胜拖延症实验室 Day 4

2015-11-05 唐云路 塔拉等 好奇心日报


我“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番茄钟了 | 唐云路-科技记者


▲aTimeLogger


没错,我又一次没有成功早睡。相比起专心工作,明明很早就躺到床上,一个小时之后还在一边聊天一边喊着“我真的要睡了”,才是拖延症族群中的顽疾。


有晚睡强迫症的人并不需要觉得孤单,我认识一位朋友已经将近十年,从认识的一开始她就尝试晚睡,但是辗转换了三个国家、五个城市生活以后,她仍然深夜在病友群里喊着,又一天早睡的努力失败了。


我们之所以晚睡,可能是因为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即使很晚才开始完全私人的时间,也想要尽量延长一些,形成一种能够自由掌控生活的错觉。



事实证明,一个有相同目标的群体内的互相激励还是有些作用的,如果不是昨晚一直有人在微信群里提醒我该睡了,可能我会玩到更晚才睡。


早起已经变得不那么痛苦,运动坚持下来也不是难事。如果你也想尝试类似的方法,需要的可能是一个初始的动力和一个激励你坚持的机制。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心理咨询师都建议采用团体治疗的方法,来改变拖延行为。


尽管组成一个团体有“看到别人也这么拖,我也继续拖”的风险,但是同样的,对于一些人来说,互相监督和提醒确实能够起到作用。


一天工作下来,我完成了 11 个番茄钟,但是有多少番茄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我不再需要 25 分钟一个停顿来放松紧绷的精神,而是在一件任务完成之前都保持不去分心。


即使有临时的消息需要处理,我能够做到处理完之后不再顺手刷一下朋友圈和群消息。前几天的番茄工作法的调节之下,我获得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实时跟进社交网络不会让你获得什么,而远离它一整天,也不会错过什么。


而在办公环境比较嘈杂的时候,我改用提前设定好的歌单来调节状态。我们曾经讨论过,你需要一个找到一个能让你燃烧的动力,从根本上打败拖延。而合适的音乐,能够在当下让你迅速燃起来,帮你达到“立即行动”的目的。


▲Rescue Time 统计


为了不在阅读的时候分心,我尽量使用 Kindle 而不是手机的阅读客户端读书。只有在需要和人进行大段沟通的时候,我才登陆网页版微信。但是比起另一位同事在 Rescue Time 高达 91 的得分,其实我离治愈拖延症还有不太近的距离。


不过,严格遵循设定好的规则几天下来,我已经到了收获比“立刻完成任务”的短期成就感更容易持久的满足感的时候了。


我完成了微信公共号内容的编辑与推送,写了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保证了阅读时间,为下周准备的选题也推进了下去,还留出了精力和空闲见线人。


在占据预估工作量四分之一的大任务一直没完成的激励之下,今天四分之三的工作完成地格外高效。剩下的那一项工作,这篇报告发出之后,我会继续把它完成。


不过最艰难的工作没有启动,这似乎并不算治愈。


我决定拒绝拖延症患者这个标签,因为如果你认定了拖延者这个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就把所有的借口都丢给了这个标签,而心安理得的不去改变。没有人会百分之百不拖延的,与其陷入讨厌自己的低落情绪,不如先试试忘掉拖延症这件事。


告诉你资深拖延症是怎么愈陷愈深的 | 塔拉-项目经理


今天我打算尝试库克作息法。


闹钟响的时候,我倒是醒了,但是很快昏睡过去,而且比过去几天起床的时间还要晚。


昨天跟云路说我要更新公众号,结果依然被一个工作电话+上网+琐碎聊天+吃东西打得碎碎的。醒来之后发现病友们都在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的方法,焦虑好像又更严重了。


大头君问我,你为什么焦虑啊?


因为第一天定下的目标,到现在还没有全部完成,我好像进入一个熟悉的场景里,重复过去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状态,困在拖延症患者的空间。


坦白说,我不能把拖延至今的原因单纯归咎于“拖延症”这三个字。


有几种情况:


团队的协作,每一个人如果有一步拖延,就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坍塌。


比如一张图,文案有一句文案没写好,那设计作图就得推迟,设计推迟,那给到客户就要推迟,客户推迟确认,那资源安排就要推迟,媒介推迟的话,执行就要推迟,对于我而言,这个项目整体就要推迟,在我的 to do list 里面就会有一项延迟。


在项目里,媒介、设计、品牌合作方、客户等每一项动作,都会是推倒我拖延症的一张骨牌。


所以比其他工种的童鞋们更复杂的是,项目经理的“拖延症”治愈很大程度会依赖其他人。


治愈这种拖延症的关键,就是如何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进行时间管理,有时候我会借助一些团队协作工具,包括但不限 Action plan/Tower/Teambition,但更多时间主要还是靠“人肉”管控,额,这当然也是我的时间为什么耗费如此严重的原因。


还有一种是整体的,常见于开会和方案提交。


大家都知道,广告公司的头脑风暴并不如外面想象那么绚丽,可能是一场你说我杀的 PK 风暴,也可能是一场“最怕空气突然沉默”。在创意上无法达成一致,内部对创意的精益求精(自己不满意内部否掉然后修改),Big idea的难产,都会让我的 aTimeLogger 饼状图出现一大块纯色的“奶酪切块”(全部都在开会)。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每个人都清晰理解需求,有效快速地产出创意、进行决策,是治愈团体性拖延症的关键。


而在和外部团队合作的时候,则需要双方有效地达成一致。


沟通是否清晰,需求是否明晰或者得到满足,双方对品牌和目标认知是否一致,都左右着 deadline 能否按时抵达。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如果达成目标的一致,甲方的时间管理,都是治愈另一种团体(我认为甲乙方的关系并不是客户与乙方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拖延症的关键。


而工作的拖延也左右着个人的拖延,我几乎难以开启个人事项。因为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


真有个人时间的时候,我开始像很多病友描述的,刷朋友圈刷淘宝刷微博。因为心里对重要事项未完成的焦虑,反而产生了一种逃避情绪,有点像云路提到的情绪性拖延。


因为积累性的拖延事项,我因为没有办法一下子扫清障碍,而是绕着这座山走。在这个维度里,不管怎么样,“开始”总是最好的方式。


我总想着需要一个完整的周末一次性处理掉它,但是事实上我只能每天抽出 1 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而抽不出整块的时间。那么我就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地做。


于是我发现,半个小时开启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延伸到 1个小时 2 个小时,任务就完成了。


就像昨天晚上,我在等待手机充电开启的时间,只打算阅读 10 分钟,却花了 1 个小时把我拖延两个月没有读完的那本书读完。


最后分享一段,我在昨晚阅读的那本书里看到的一段话:


“现在回想起来 ,我们总将幸福快乐定格在将来时态 ——如果我买了一幢大房子就会快乐 ,如果我追到我的 “女神 ”就会快乐 ,如果我升职位就会快乐 … …然而人的欲望永无止尽 ,世上并没有一劳永逸的快乐 。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对未来的期待去生活 ,也便错失了每一个当下片刻的快乐 。”


对于拖延症患者,或者任何一个心里有愿望的人,出发也许就是抵达。


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大头君-设计师


大头君在一开始描述拖延症状的时候,就强调了无法早起,磨磨蹭蹭不出门的困扰。昨天他宣布要早起去地坛拍照的目标时,我们都觉得他根本做不到。


似乎正是因为这种不看好,大头君今天的报告特别美:



不好意思,编辑同学,你的吐槽已经被我消灭了!


昨天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去地坛拍摄银杏叶。


今天 8 点半起床后,发现窗外是阴雨天,心里开始有了抵触情绪。天气这么差,下雨,还带着雾霾,很难拍出好照片。最终我带着怀疑出门了,地坛离我家 20 公里,路程在一个半小时左右。


路上,我带着一丝抱怨,告诉远方的女友今天的计划。她鼓励我订了计划就去做。可是看到地坛公园门口那一排没有秋天感觉的树,我那一股劲几乎都快泄完了。


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我买了门票,走进大门。最终,我被那一片美景震撼也治愈了。阴沉沉的天空下,墨绿色的松林中有一抹黄灿灿的银杏树,反而格外的耀眼。


我并没有拍下整个树林,而是以小景别去渲染一个深秋的气氛:椅子上的银杏,水中的银杏树倒影,一片在水中的银杏叶,银杏树上飞过的鸽子等等......


一个小时后,我带着不再低落的情绪回公司准备上班。在回去的路上,我用手机调整照片,到公司时已将所有照片已经处理完毕。在朋友圈收获了 50 个赞,女友则表示要把这批照片做成明信片:来自他人的肯定同样有助于治疗拖延。


今天的计划:


1,h5demo ;2,logo延展&参考;3,交加班单;4,地坛拍照;5,新项目会议;6,面试会;7,整理电脑桌面(编辑注:这个任务每天都出现在列表里)。


到现在还未完成的是 Logo 延展&参考和整理电脑桌面,我准备在晚些时候把它们处理完。


早上拍摄的作品成为了一天不拖延的动力。我想,不论工作和生活,需要制造一些让自己和他人发出一丝惊叹的事情,给自己动力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一些动力。


明天就是实验的最后一天,我得想想,明天还需要做些什么增加动力的事情。


那位自愿发来报告的学生,新的报告拖了一天才交


QuillBlue 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实验室第二天的时候我们刊登了他的报告。我们并没有强制要求自愿接受治疗的病友逐日发送报告,于是他以“3 和 4 就应该在一起”的理由,把第三天和第四天的体验并到了这一篇报告里:


周三和周四是两天截然不同的画风:周三除了为某社团做了两张图之外一天基本上都在安静的写代码,而周四则赶了四五个地方去办各种各样的事儿,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路上。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还是挺喜欢这样的安排——至少不用担心自己需要留给安静工作的时间被分割成太多碎片。


在记录了使用番茄工作法的一天之后,我更想试验一下,在没有软件辅助的情况下,仅靠自律能够保持多久的专注力?


周三,我没有打开计时工具,只是把手机放在稍远(工作状态下伸手够不到)的位置,然后开始工作。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这的确能克制自己玩手机的冲动,但是思路还是会不可避免的被手机振动提示打断。


而那一天的实验室环境也比以往要嘈杂,为了减少声音的干扰,我戴上了耳机,放了一些比较舒缓的音乐。


除了起到隔音的效果之外,我意外的发现,好像带着耳机时更不容易被不重要的事情打断?


今天的日程安排地很满,相应地,时间也不为我自己所控制。比如去世博展览馆领上马的装备的时候,排了很久的队,接下来的面试差点迟到。不过,我并没有因此拖延。


或许是因为, Deadline 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存在。下午实验室主人转发了评论区截图给我,告诉我还有读者惦记我这个没有连续交报告的学生党。在她的督促之下,下午的面试结束之后我就立刻借了个工位坐下,把这篇报告用手机写完,直接发出。


这么一来,我感觉拖延症还是有救的嘛。


今日 Tips


  • 先不要急着设定“不要做 XX”、“不许 XX”的目标,因为这种毫无约束力却又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的目标,往往就是拖延的诱因。与其告诉自己“今晚睡前不许看公共号”,不如先约定好“看完好奇心日报的拖延症报告就睡觉”。试试看呗!


  • 选对音乐很重要。比如,每次有同事播放 My Boyfriend is Gay 这首神曲,大家都会明显感到我敲键盘的速度变快一倍并且富有节奏,而另一些同事听到这首就恨不得跳下 26 楼去。


  • 如果经常被周围的环境打扰,我们建议你使用入耳式的降噪耳机进行物理隔绝,人声、噪音以及那些在拖延时听起来格外有趣的茶水间八卦,通通都排除到世界之外。《好奇心日报》编辑亲测推荐 Bose QuietComfort 20,测评报告请进入“阅读原文”查找。


  • 另外,大可不必为了环境无法保持绝对安静而焦虑。如果环境不能改变,那么需要做的是适应而不是抗拒。就像失眠并不可怕,为了失眠而焦虑才是可怕的。


实验报告


学库克四点起床挑战自己的拖延症 | 战胜拖延症实验室 Day 1


战拖延症实验者 B,画番茄输给了临时加的会 | Day 1


战拖延症实验者 C,爱做计划的人又做了个没完成的计划 | Day 1


让人知道你在干活,被打断也别焦虑 | 战胜拖延症实验室 Day2


拖的理由各不一样,解决办法倒没啥不同 | 战胜拖延症实验室 Day 3


更多的战拖疗法和体验报告,请继续关注本期实验室的每晚更新。




拖的理由各有不同,解决办法倒可以是同一个 | 战胜拖延症实验室 Day 3



他研究故宫 10 年,“哪怕是赞美,也要有自己的腔调” | 100 个有想法的人



独生子女政策结束了,我们通过历史上的报道回顾这个人类的空前实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