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56期我来读文献 | 《中文小说英译研究》第二阶段线上论坛答疑干货整理

第56期“我来读文献”第二阶段线上论坛于4月30日晚7点进行。本期活动关注《中文小说英译研究》一书。

 

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无疑是外语学科一直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而随着当下“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行和实施,如何让代表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已然成为翻译学界讨论的热点。

 

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将为您倾情分享本次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第57期“我来读文献”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我来读文献第57期 | 《〈红楼梦〉翻译研究散论》


领读专家


王颖冲,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曾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并获中美富布赖特联合培养赴哈佛大学从事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翻译、中译外和口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完成中国翻译研究院重点项目1项,优秀结项。在口笔译教学方面经验丰富,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口译大赛和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冠军。2018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是该年度全国翻译学唯一获得该奖项的教师。


课前思考题


1

对中国文学英译译者群体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我们在进行译者研究时,往往聚焦于几个最知名、最多产的译者。但除了日月光辉,其实还有璀璨群星值得瞩目,群体共性和译者个性一样值得研究。例如,汉学家译者是比较显眼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译作大致包含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译者的多元身份(国别、语种、职业等)——是学者型译者还是职业译者,是L1译者还是L2译者——对翻译观的形成和具体翻译方法的选择都有影响。相互比较之下有助于寻找某一群体在译介活动中的共同点,将译者的资本、惯习与其翻译轨迹和译作特征建立联系,加深对“谁来翻译中国文学”“如何改善译本的接受效果”等问题的思考。


2

副文本在文学译介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利用副文本展开研究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Genette提出了“副文本”的概念,包括文本边缘的前言、后记、题记、插页等内容,它们为文本提供了丰富的语境,这一概念后来也在不断发展和扩充。副文本用于翻译研究的情况大家可以参看耿强老师2016年发表在《外国语》上的《翻译中的副文本及研究: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一文。

 

用于文学译介研究时,副文本可以加深我们对译者的了解,包括其翻译初衷、对翻译策略的解释或辩护;也可以窥探翻译过程,例如在封面署名译者之外是否有合作者,编辑和赞助人对翻译项目的影响等。这方面《台北人》的译者序言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副文本也可以反映出译本接受的情况,例如有的书会在腰封、勒口、封底等处印上书评的节选,不过这些自然都是好评。

 

在利用副文本展开研究时,对译本自身的细读必不可少,因为有的副文本信息不确切,就好比在史学研究中访谈类不属于硬史料,前后矛盾和各说各话的情况很多。同理,有的译者在序跋中宣称自己的译本是“忠实”的,但是如何定义这个“忠实”、对谁“忠实”,这些都有待界定和进一步考察。它甚至有可能只是一个幌子,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译文的实际情况。


3

译介接受研究可以从哪些指标入手,如何利用获取到的资料和数据?


译介接受的指标主要包括馆藏、获奖、评论等。例如译本的馆藏量可以从OCLC数据库上获取,图书的评分和评论可以从学术期刊,报纸以及亚马逊、Goodreads等网站获得,也可以专门做阅读实验进行读者调研。

 

不同的指标反映出译本在不同读者群体中的接受度,它们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一般馆藏量和评论数会比较高,并且以好评居多。但是有的案例中它们也未必匹配,例如有的作品可能“叫好不叫座”,专家的评价很高,但是亚马逊和Goodreads上连查都查不到。同时也要注意评论方是否是利益相关者。

 

传播与接受研究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上述译介接受的指标必须与其他几个环节联系起来综合分析。也就是说,除了描述是什么、怎么样、有多少,还要试图去探索和解释为什么,注意将接受问题与译介过程中其他几个维度结合,同时注意定量和定性的结合。


读者提问


1

“同理,有的译者在序跋中宣称自己的译本是‘忠实’的,但是如何定义这个‘忠实’、对谁‘忠实’,这些都有待界定和进一步考察。它甚至有可能只是一个幌子,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译文的实际情况。”能否请王老师谈一下自己对忠实的理解?


忠实、对等,往往会被加上限定语,比如“对xxx的忠实”“xx对等”,这不禁让我们想起“白马非马”的哲学论辩。什么是忠实,这个“是”可以是同质等量关系,也可以是从属、等价关系。

 

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表现于译文的忠实可能不同,这又与立场上的“忠诚”有一定关系。与其求全责备,不如挖掘、描述与分析这些目的、立场与译文表现形式的关系。关于忠实,也有哲学和伦理上的论辩,这一点可以参见之前我发在《中国翻译》上的《再论德里达的“relevant” translation》。


2

您认为,目前我们文学走出去,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译者,待译文本,还是传播推广?


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各方都在努力。而且就算都做好了,也有可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送你过海。


猜你喜欢

我来读文献第57期 | 《〈红楼梦〉翻译研究散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